星期五
2019年06月21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喜看麦菽千重浪

记者 张劲松文/图

端午的周口,骄阳似火,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明媚的阳光下,如汐似潮的金黄铺向天空,子粒饱满的麦穗沙沙作响,像阵阵松涛,挟裹着浓浓麦香,在旷野中回荡……

田野深处,大型联合收割机像一艘艘战舰游弋于滚滚麦浪中,大口大口地吞噬着麦穗,吐出粒粒圆鼓鼓的麦子儿。瞬间,浩浩荡荡的麦香味混合着农民们的欢笑声在空气中舒展、扩散、飞舞、升腾。

历经秋、冬、春三季8个月240多天的生长,周口近千万亩小麦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广袤的三川沃土又一次慷慨馈赠:周口夏粮,再次丰收,是近年来产量最高的年份儿!

“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201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周口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关怀下,以时不我待、大干快上的精神和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殷殷嘱托和谆谆教导。

丰收的乐章

“今年风调雨顺,麦收刷新纪录啦!我今天卖了20亩地的小麦,平均亩产1516斤呀!”商水县商水农场十四分场职工徐连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脸上绽开了喜悦的花朵。

6月7日,端午节当天,记者一行在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口日报社社长王彦涛的带领下,奔走在周口的各个县市区。所到之处,一马平川,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丰腴的麦穗低头含羞,饱满的麦子蠢蠢欲动,似乎随时会蹦跳出来。红的、蓝的如宝石般散布在金色麦田里的大型收割机点缀其中,构成了一幅农业丰收的巨大油画。

麦收,人类农耕史上最为壮美的时刻,黄灿灿的麦粒犹如一股金色的泉水,流进乡亲们的口袋里,流进农民们的心田里,丰收的喜悦定格在脸上,镌刻在心中。

晒场上,木锨舞动、麦子飞扬。粮食收购站点,翻飞的算盘珠子、会说话的计算机声音、点钞票的刷刷声响,人们争相比产量。记者所到之处,尽是欢声笑语,尽是丰收的景象。

“今年天帮忙、人勤奋,俺家20亩地的小麦收获3万斤,留够口粮2000斤,我全交到了这里!”在河南省发达高产种植合作社,来自舒庄乡高庄村的李凤英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麦产量是近些年来最高的。看着金灿灿的麦子蹦进仓库,李凤英乐得合不拢嘴。记者看到,来这儿交粮的农民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龙。

在商水县大武乡李庄村,该村农民李玉营喜悦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他流转了175亩田地,小麦收割后全部卖了出去,净重223000斤,单产1274斤。“我这产量还是村里低的呢,由于去年玉米倒伏,忙不过来,我种的麦子比别人晚了近20天,造成了少量的减产。”李玉营说。

记者了解到,河南省发达高产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杜卫远,是商水县舒庄乡人,2004年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逐渐发展成为全县的种粮大户,2009年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

“目前,我的合作社流转、托管土地68000亩,全部种植优质高产小麦。”杜卫远介绍,他托管的土地采用统一供应繁育材料、肥料、农药,统一技术指导,普遍采用土地深耕、秸秆还田、测土施肥、优选品种、飞机喷防等技术,这6万多亩优质小麦保守估计单产在1400斤左右,他托管的田地连年丰收、连年增产。

在以舒庄乡为核心的商水县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粮田创建基地,记者看到,条条通田的水泥路面笔直平坦,两旁树木的枝条在微风中起舞,一座座桥梁、井房点缀其间。

“如今,高标准粮田基础设施好,旱能浇、涝能排,比一般粮田每亩地多产100公斤小麦哩,特别是今年,小麦达到了历史最高产量!”杜卫远告诉记者。

在西华县逍遥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自堂对记者说,他流转了1200亩土地,托管了30000多亩土地,今年小麦平均单产约1360斤。

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现代农业的发展,原始农机具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市农机局局长刘伟介绍,今年麦收全市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30多万台,其中玉米播种机4.58万台,联合收获机3万多台,秸秆还田机1.2万多台。

三夏全市小麦机收面积962万亩,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小麦秸秆粉碎还田862.94万亩,小麦秸秆还田率超过89%,玉米机播面积545.55万亩,机播率保持在90%以上。

记者看到,这些机械在田间穿梭不息,是麦收这场交响乐的最强音,贯穿始终,从未停歇。

在商水县魏集镇,天华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说起自己的农用植保有人驾驶直升机,可是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人工打药时,累得腰酸背痛,壮劳力一天最多只能打药10亩地,天热时还容易中毒。用飞机打药,省时省力效果好,1小时能打2000多亩呢!“今年小麦收成可是历史最高了,我流转加托管的25300多亩田地平均亩产也合1400多斤哩!”刘天华激动地对记者说。记者了解到,刘天华曾于2015年1月27日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

据市农业农村部门预测产调查,今年全市麦播面积992.4万亩,平均亩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好于去年,预计单产、总产是近年来最好的年份儿。

周口的贡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早在27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就提出了粮食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更是把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并称为全球三大经济安全,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高度关注。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说。

粮稳天下安。

从本质上来说,粮食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利器,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河南一般都要看夏粮生产。

2014年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天考察河南,强调河南省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也许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周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农业发达之地、粮食主产区。时至今日,周口依然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区、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粮食生产和加工业依然可谓波澜壮阔。

据新华社报道:河南生产的小麦,平均每6粒多就有1粒出自周口,全国小麦每25粒中就有1粒来自周口,它不仅养活了周口市1000多万人口,还每年贡献出6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让周口小麦香飘万里,周口也因此成为中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

记者了解到,作为河南第一产粮大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周口全市现有217家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总仓容497.3万吨,夏季备仓123万吨,年最高总储存量103.3亿斤。周口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默默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原粮仓”。

“要把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3月26日至27日,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到滑县调研“三农”工作时强调。

怎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周口市委、市政府见真招,出实效。周口市委书记刘继标在今年年初主持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埋头苦干,奋力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让中原更加出彩中展现周口担当作为。”

在实际工作中,周口市委、市政府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工作落实落地,加强灾情和病虫监测预警防控,鼓励粮食规模化生产。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左右,口粮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以上。

近几年,周口市高标准粮田建设如火如荼!

1万亩、5万亩、10万亩,最大的已达到50万亩集中连片。如果把周口农业的发展比作一首激越豪迈的交响曲,那么高标准粮田建设则是这首交响曲中最为雄壮的乐章。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把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我市郸城、太康、淮阳、商水、项城、沈丘被列为全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示范县,在各项措施的推动下,我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2016年40多万亩,发展到2017年60多万亩,2018年110多万亩,到今年的154万亩(不含黄泛区农场10万亩),今年较上年增加42.2万亩,增幅达37.7%。

据统计,目前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意向订单种植面积131万亩,占全市种植的85.1%。订单量较大的企业有中粮集团、五得利面粉集团、益海嘉里、辉华面业、菏泽华瑞面粉厂、莲花面业等。

周麦的辉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基石!

“近几年小麦连年增产,科学种田可是立大功了,特别是良种和技术更是关键。”杜卫远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北麦南稻”的农作物分布大格局,使得新中国成立后,培育小麦良种、实现小麦增产成为中国农业专家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河南被誉为“中原粮仓”,所出产的粮食中,小麦的分量最重。培育小麦良种、实现小麦增产更是河南农业专家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从1979年确定小麦育种计划,到现在“周麦”系列品种扬名内外,这条育种之路,周口市农科院的小麦专家们已经走了40个春秋。

40年前,周口市农科院的前身周口地区农科所的科研基础比外地落后20年,一无实验仪器,二无试验基地;40年前,周口当时种植的小麦品种都是从外地及国外引进,品种混杂、严重退化,小麦平均单产仅有100多公斤。就是在这样一个零起点上,周口市农科院的小麦专家们愣是趴在农田里以创新的科研方法,赶超时间,向同行展示出了一份辉煌的成绩单。

上世纪80年代末,首批培育出的4个品种使周口小麦产量首次实现历史性突破,小麦单产从每亩100多公斤提高到三四百公斤。其中,“周麦8846”通过省审,在河南省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

上世纪90年代前期,“周麦9号”的诞生让周口小麦育种技术一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第一个通过国审的这个周口优良小麦品种,集高产多抗于一体,在黄淮流域跨省3年区域试验中名列第一,平均亩产506.9公斤,在全国新品种区试中首次创造了亩产超千斤的纪录,在豫、皖、苏等8省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世纪之交,周口小麦育种技术再次发力,“周麦11号”“周麦12号”都通过省审、国审。

2010年之后,国审行列中又增加了3个周麦新成员:“周麦26号”“周麦27号”“周麦28号”。

至2018年,共培育出小麦、大豆、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新品种63个(国审农作物新品种20个、省审新品种43个),先后获各级成果奖193项,其中主持完成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7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杰出发明者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至豫、皖、苏等8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12亿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500亿元。其中,国审“周麦27号”创造了国内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国审“周麦26号”创造了国内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千亩方高产纪录。“国审周麦22号”创造了国内千亩高产示范方实收最高亩产纪录,连续三年成为河南第一大、全国第二大推广品种,2018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突破了周口市近五年没有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空白。

郑天存、杨光宇、李新平、殷贵鸿、韩玉林……周口市农科院的小麦专家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地趴在麦田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地培育着能再次刷新产量的小麦良种。

正如杜卫远所说,在精耕作、选好种的同时,周口市各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各地的农业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培训,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今,农民们也个个成了农业“土专家”。  

从单干走向合作、从分散走向集约,攥一把流出油的土地正在释放出巨大生产潜力。农业合作社,迈出了高标准粮田的铿锵足音。

目前,我市发展农民合作社17461家,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2446家,农业服务型合作社1146家。拥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7家、省级示范社61家、市级示范社221家、县级示范社1280家。

华丽的转身

从大田进入粮仓,小麦的野外生活结束了,继而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化。

馒头、面条、烧饼、包子,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主食,都是以小麦面粉作为食材。

周口,这个“小麦之乡”正在把粮食深加工的链条不断做大、做强,从“大粮仓”到“大厨房”的华丽转身,让一粒朴实的麦子变成了“金豆豆”,挺起了粮食深加工的脊梁。

在周口,提起面粉加工,没有不知道“五得利”的。周口的“五得利”是2005年周口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企业。14年来,在周口市委、市政府等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依托本市小麦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服务企业环境资源优势,公司不懈努力拼搏进取稳健经营,累计投资5亿元,先后建成了3个制粉车间并顺利投产,日处理加工小麦3600吨,年加工小麦120万吨,消化周口全年小麦产量的近1/4,年产值和销售额达到20多亿元,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核算单体面粉加工企业。

在“五得利”,机械化操作没有太多悬念,一切都在电脑掌控之中。一粒清理干净的小麦进入制粉车间后,会在众多的管道中上下穿梭,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袋袋包装好的面粉。

在磨粉机前,五得利集团周口面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桂锋介绍,小麦在这里要经过反复的研磨,逐层褪去表皮,面粉一点点被磨制出来,麸皮也被分离了出来。在生产过程中,仅小麦清理环节就要经过15道工序,制粉工艺要1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以较高的技术标准为依托,从而保证了面粉的质量。目前,“五得利”面粉共有30多个系列产品,据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统计监测,连续多年荣列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领先地位。

毋庸置疑,“五得利”的发展,对周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物流及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把面食做成美味,把面食做成品牌,不经意间,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色转换,其实已经把小麦的附加值提升了一个高度。

从来自民间的固强捞面、顾家馍,到以五得利面粉、益海粮油等企业组成的面粉加工密集企业群,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周口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麦收即将到来,在沈丘县产业集聚区雪荣面粉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这家公司于2013年新建8万吨高档营养挂面、3万吨休闲食品、40万吨小麦深加工生产线,目前经营形式很好。

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他们把食品加工作为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正在全力做大做强。目前,该产业集聚区现有重点企业17家,年产值150亿元,有金丝猴、雪荣面粉、华雪啤酒、悠氏食品、书田食品等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力求将沈丘打造成为中原休闲食品城。

怎样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收入?周口市委、市政府找到了农业落后的原因,就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要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有着悠久历史的典型农业大市——周口市,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近年来,周口市围绕本地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需求,建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发展小麦订单种植,拉长了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目前,周口已成为国家重要粮油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全市各类粮食加工企业达1000多家,年加工粮食1000万吨以上,基本实现了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由“大粮仓”向“大厨房”的转变。

农业大市发展工业,不离一个“农”字。周口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努力打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使“农”字号企业蓬勃发展。早在2012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实施意见》。

壮志三千丈,风鹏九万里。

传统农业大市的周口,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我们脚下这片厚重的土地,如今,这片土地上,引以为傲的不再仅仅是历史,还有周粮年年增产,牢牢筑起了“中原大粮仓”的根基。

粮食,是周口人的骄傲;小麦,是周口人的自豪;土地,是周口人的灵魂!

传统农业大市的周口,正蓄势聚能满鼓风帆,迈着永不停歇的脚步,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新的更加壮丽的篇章。2

2019-06-21 记者 张劲松文/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70083.html 1 喜看麦菽千重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