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5日
第06版:沙颍文艺 PDF版

我的叫“建国”的大姐

董素芝

一百个叫“建国”的名字,找不到几个“大姐”。不过,我家还真有这么一位——我的大姐生于1949年,她的名字叫董建国。

70年前,我的父亲是一个进步青年,师范毕业后在淮阳南门完小任职。因为对新中国的热爱,他坚定地给他的头生女儿取了“建国”这么个名字。我爷爷说:“这闺女该‘素’字辈儿,叫建国岂不是乱了辈分?”亲邻也纷纷劝说,直到大姐上学报名时,父亲的一个朋友还来家里质问:“孩子的名字是咋起的?一个女娃叫建国,都以为是男孩哩!”但年轻的父亲很坚决:“与新中国同龄,叫建国咋了?谁也不许改!”一锤定音。

叫“建国”的大姐在家颇受宠爱,天不怕地不怕,男孩子一般顽皮,上树爬墙,和邻里的孩子们啥都敢干敢玩。初中时,大姐在淮阳一中上学。天资聪颖、思维敏捷的她属典型的“学霸型”,学什么一学就会,课堂上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们都对她记忆深刻。她的伶牙俐齿,也令很多老师奈何不得。

大姐初中毕业时报考的是技校。得到消息,父亲那个当教导主任的同学专门找到大姐,说你这闺女分数这么高,志愿咋报个技校?我给你改了吧?大姐调皮地说:“自愿就是我自己的愿,不是你主任的愿,也不是家长的愿,改了就不是自愿了。”就连县教育局长无意中知道了,也找到我父亲说:“这闺女的分数可以挂上省重点高中了,咋让她上技校呢?”

然而,因为当时家中人口多,生活不宽裕,父亲实在凑不出大姐去省重点高中的费用。无奈,16岁的大姐去了可以提供生活费用的省第二技工学校,而且她还特高兴:“这样我就可以不花家里一分钱参加工作了!”

1966年国庆前夕,毛主席要在北京接见红卫兵和大中专学生时,大姐正和几个同学在武汉游玩。闻听消息,大姐怀着激动的心情准备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可第一次坐火车的她,从坐上车就晕得天旋地转,到郑州时已人事不省。无奈之下,她只好搭长途车回到了家里。从此,因为晕火车的缘故,除了回家外,大姐基本就没出过远门。

没能到北京亲见毛主席一面,大姐每次讲起这件事,总无法释怀。

毕业后的大姐被分配到了开封缝纫机厂。那时的开封缝纫机厂,正处在广纳贤才的筹建中。大姐是技术工人,被分配到机修车间做车工。机修车间是技术科室,生产出缝纫机模具和各种机器道具,再供厂里批量生产。当时,机修车间才几个人,大姐是当之无愧的元老。不过,大姐的资格远远比不上我的姐夫邱大哥。邱大哥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也是技校毕业被分配到机修车间的。邱大哥比大姐大几岁,个大心实,人缘极好。

快人快语的大姐一出现在车间,就把邱大哥给迷住了。他们结为伉俪后,育有一儿一女。儿女们在他们的激励下,都考上了大学,完成了大姐当年没能实现的心愿。

上世纪70年代,当开封缝纫机厂发展成为几千人的国家二级企业时,大姐大哥都带出了不少徒弟,再后来,缝纫机厂转型后,他们又带头生产桥梁道具。到退休时,他们双双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和权威,各自带徒一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工人老大哥老大姐……

近些年,大姐的晕车终于有所缓解,能够出远门了。2017年7月,在儿女的陪伴下,大姐终于到了首都北京——她向往已久的地方。站在天安门广场,大姐热泪盈眶。她说,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她感谢党和国家,是党和国家给了她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给了她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当然,大姐也没有辜负父亲当年的美好意愿,成长为一名新中国的技术工人,为新中国添砖加瓦,并见证了新中国一天天的强大。②8

2019-07-05 董素芝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71812.html 1 我的叫“建国”的大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