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
收到《文姜传》校稿小样,我突然觉得好像还缺点什么?想想,应该是序或者跋之类的东西。照常规,出一本新书作者似乎应该说点什么,说什么呢?对于文姜,我突然想起 “尴尬” 这个词,这对她的人生来说,似乎再贴切不过。
文姜生于公元前729年,卒于公元前674年。她是齐僖公女公子,鲁桓公夫人,鲁庄公之母,齐襄公、齐桓公之妹,位列春秋四大美女之首,著名才女,身份甚是尊贵。她的时代是春秋早期,那时“五霸”还没有粉墨登场,秦国刚刚位忝诸侯,晋国君还是晋文公的父亲晋僖公,吴、越蛰伏东南还不见经传,正在崛起的是齐、郑、楚三国,其君主并称春秋“三小霸”。然而,尊贵的齐国女公子文姜,却被刘向的《烈女传》位归“孽嬖传”中,只因她与兄长私通,害死夫君。文姜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被人们认知在刘向的标签下。那么,真实的文姜究竟是何模样?
文姜之名号,“文”为谥号,姜为其姓。古代女子只称姓不称名,文姜名字为何,不见史料。为便于叙述,笔者为她拟名青鸾。“青鸾”为东方神鸟,以此称谓文姜不辱其身。《春秋·左传》在文姜死之前,一直称她为姜氏、夫人姜氏,直到她去世,才出现“葬我小君文姜”。小君是对君夫人的称谓,由此可以断定“文”是她的谥号,而后世的文字史料中,但凡对她的记载,都是以文姜的名号出现。 “文”是美谥,有“经纬天地,道德博闻”之意,既然文姜被刘向贴上“孽嬖”的标签,为何还会有“文”的谥号?以笔者拙见,一是她在世的功绩。文姜作为齐国公子,身受齐文化的滋养;继为鲁夫人,又受鲁文化的熏染。她把齐国的治国理念,揉进鲁国政治之中。因而鲁国在桓公、庄公时期,国力最为鼎盛。其次是文姜的“丑闻”,在当时还未有儒教理学等理念的道德约束,同父异母的兄妹乱伦并不稀奇。那时候更多的翁媳、叔侄乱伦,见诸于史料。其三是母凭子贵的时尚,她的儿子鲁庄公是位有威望的国君,其母自然尊贵。文姜,还有一个著名的儿子,就是“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始祖——季友。
了解真实的文姜,我们首先看一下她生活的时代——春秋早期。春秋通常是指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驾崩,这段时间。春秋早期“五霸”还未登场,“三小霸”是标志性的符号。“三小霸”中除了文姜之父齐僖公,还有楚武王、郑庄公。楚国地处荆蛮,与中原交集甚少,所以大家对楚武王不甚熟悉。而相对楚武王来说,郑庄公大家非常熟悉,因为高中语文课文“郑伯克段于鄢”,说的就是他。郑国跟周王室关系最近,郑国始封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庶弟、周幽王的叔叔、郑庄公的爷爷、周王室公卿,随周幽王赴难。平王东迁之后,因郑桓公勤王有功,录其子郑武公为王室公卿。郑武公薨殁,儿子郑庄公即位,亦被录为王室公卿。郑庄公因为母亲和弟弟的算计,不敢离开新郑半步。身为王室公卿,既不当值,亦不朝王,周王很不高兴。由此,郑国和周王室便出现了嫌隙。郑庄公与周王室闹翻,甚是不安,遂向诸侯寻找同盟。而地处边远的齐国,经历了多年的内乱,逐渐安定崛起,齐僖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力强大。于是,两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一拍即合,开始了强强联合,成为春秋早期的小霸主。春秋时期,诸侯联合有两大途径:会盟和联姻。正是这会盟与联姻,文姜的人生旅途,出现了第一桩尴尬之事。
公元前720年,郑、齐两国“石门会盟”。会盟时郑庄公带着的郑太子忽和公子亹,齐僖公带着齐太子诸儿和女公子青鸾。此乃郑太子忽与齐公子青鸾第一次见面。虽然齐国女公子的美貌为列国所传颂,然而 “石门会盟”时,青鸾九岁,且是女扮男装,并未引起郑太子忽的注意。而齐僖公见到郑太子忽,心生欢喜,主动提出要把女公子嫁给郑太子。郑庄公当然很高兴,当场答应,说回去与太子商议一下,便往齐请婚。可 “商议”二字一出笼,事态便出现了逆转。郑太子忽竟然拒绝,这是文姜人生首遇尴尬。
而后,齐国遭遇北戎侵扰,太子忽奉命助齐抗戎,取得大捷。齐僖公大喜,再次提出要公子青鸾嫁给太子忽。太子忽却说,婚姻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不能恃功私婚。理由很牵强,态度很决绝。在当时规制,诸侯一妻九妾,多一女子并非大逆不道,况联姻是扩大政治势力的常见方式,很多太子求之不得,而郑太子忽竟然二次拒婚,实在不可思议。
文姜经受不住太子忽的两次拒婚,一病不起。女公子因被拒婚而患相思病,算是不小的尴尬。她患病期间,哥哥太子诸儿时常探望,二人日久生情。于是,齐僖公禁止诸儿探视。他们当时只是有些暧昧,并未乱伦。而后,文姜嫁给鲁桓公,独享后宫恩宠。十几年,她并未与哥哥太子诸儿见过,而太子诸儿也已即位为君,史称齐襄公。齐国与鲁国的关系微妙,不能赘述。齐襄公为霸起,欲与周王室联姻。依照礼制周王嫁女需诸侯主持婚礼,故周王下令鲁桓公往齐做媒。文姜自出嫁还未回国归宁,想借机与夫君一起回一趟娘家,这也并非过分之请。而鲁大夫却力谏鲁桓公,勿偕夫人同往。鲁桓公宠爱文姜,不听劝谏,遂偕文姜一起往齐。
不幸的是,鲁桓公此行有去无回。其因是文姜归宁,与哥哥私情迸发,被鲁桓公发现,责骂不休。齐襄公一怒之下,便杀了鲁桓公。齐襄公杀鲁桓公有复杂的原因与背景,然而文姜被责骂却是导火索。鲁桓公毕竟因文姜而毙命。由此,文姜陷入人生最大的尴尬之中。她该如何面对儿子,面对鲁国臣民?她自觉无颜回鲁,只好暂居齐国。
鲁桓公死后,太子同即位。文姜身为国母,不能一直住在仇国。鲁国遣使来齐奉迎,她不得已回到鲁国。可是回国途中,她依然觉得羞愧难当,无颜回到鲁城曲阜,便住在齐、鲁交界的祝丘。
文姜不但生前遭遇很多尴尬,死后也面临诸多尴尬。齐国后世对她似乎不太愿意提起。我往临淄走访时,齐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位学者玩笑说,如果写无盐娘娘(齐宣王夫人),我们这里的领导会很高兴,还可能给予大力支持,写文姜就说不准了。而后,我到了曲阜,曲阜竟然没有多少人知道文姜这个人,包括一些文化学者,都说不太了解。其实,这就出现了作者的尴尬,写一位地方都不愿提起的历史人物,确实有些吃力不讨好。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写文姜?为了“春秋名姝”系列的整体性,“四位传奇女——一部春秋史”,而文姜正是春秋早期的那位传奇女子。文姜身上体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格的多变、文化的多彩、命运的诡异,让我很痴迷。还有,谥号为“文”的文姜,究竟“文”在何处?这是我想探究的。以文姜为载体,展示齐、鲁文化的不同,再现春秋文化的多元,串起春秋早期的历史,不也是很堂皇的理由吗?“以史为鉴”不是优秀文化传承的灵魂吗?所以,我写!
文姜亦有诸多幸运。齐国是一个尊重女性的国度,她的婚姻她可以做主,因为喜欢太子忽,所以父亲便向郑国请婚。遭拒是始料不及的,也是齐国不能左右的。文姜的幸运,还有父亲对她的溺爱。不但为她向郑国请婚,而且还把她嫁给了鲁桓公。以当世的观点看,她嫁给鲁国君,远强嫁给当时郑太子。所以,她遭太子拒婚的尴尬却成就了她为君夫人的幸运。文姜因为遭郑拒婚患病,所以在她出嫁时,父亲亲自把她送到鲁国。为此,齐僖公饱受世人诟病。文姜更大的幸运,是深受鲁侯恩宠。儿子一生下,就被立为太子。鲁桓公死后,文姜的儿子太子同即位为君,就是赫赫有名的鲁庄公。身世显赫的文姜,对鲁国的影响很大。
《春秋·左传》梳清了文姜一生的脉络,从郑太子拒婚到鲁侯请婚,以及后来出嫁、归宁,多次往返齐、鲁等等,都有记载。而大部分是记载她去齐国,还有莒国,这些记载都是经文,而基本无传。《春秋·左传》经文记载:鲁庄公二年、四年、五年、七年(春、冬),文姜与齐襄公见面;鲁庄公十五年文姜再次去齐,与哥哥齐桓公见面;鲁庄公十九年、二十年文姜到莒国。大家都知道,鲁国是一个重礼的国家,而《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载的都是国家大事,或者国际大事。为何不厌其烦地记载国君遗孀的活动?如果仅仅是记载她与齐襄公的私情,那么齐襄公死后,齐桓公在位时,她又为何去了齐国?所以,本人度量,她去齐国,一定与国家事务有关。由此可见文姜作为君夫人,或者国母,是参政的。她多次来往齐、鲁,为两国的稳定周旋调停,使鲁国几十年没有大的动荡和战争,这在“春秋无义战”的大背景下,非常难得。包括她晚年两次到莒,也都是为鲁国的稳定而出使。虽然她给鲁国带来了“奇耻大辱”,但她对鲁国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并得到鲁国上下的认可。文姜作为齐国女公子、鲁国君夫人,在她身上体现了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齐国与鲁国虽然比邻,而今同属山东省域,山东也因此号称齐鲁大地。但在当时,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诸侯国,无论是治国理念,还是地域风俗,都是截然不同的,因而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鲁国治国理念是“尊尊亲亲”“变俗革礼”“以农为本”,而齐国是“尊贤尚功”“因俗简礼”“农工商并”。鲁国的始封君虽然是周公旦,但周公旦并未就国,治国的是他儿子伯禽。伯禽就国后,三年才安定住鲁国,而后向周公述政。而齐国的始封君太公望,三个月便安定了齐国,随后便向周公述政。《淮南子·齐俗训》中有一段周公旦与太公望的精彩对话,太公问周公: “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文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两位始封君都看穿了对方,可谓圣明,然而都无法控制身后。在他们对话三百年后,文姜出现了,齐国鲁国也迎来了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又过了二百年,鲁国三桓持政,内乱不止,鲁国衰微,国君几度流亡。而齐国,姜氏江山易主,陈氏终于取代姜氏为王。世事的繁杂与叵测,天道的神秘与有成,而人不过如草芥一样轻飘。即便是重量级的人物,一样有许多的无奈与悲哀。
文姜的一生,充满了诸多传奇:挑战世俗的故事、无颜面对的尴尬、前无所有的幸运、后世不屑的唾骂、超越当世的认可……文姜,她来了!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