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薛召升 文/图
人物档案: 黄秀文,男,1929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西十里铺村,1951年3月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120师360团,同年入朝作战。在抗美援朝大德山防御战中荣立三等功一次,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奖章各一枚,195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军部评为步兵“优等射手”“一专多能手”。1963年5月转业到太康县常营乡供销社,后因工作需要调到高贤乡上班至退休。
深秋的太康已有了浓浓凉意,在太康县人民广场内,该县文化艺术志愿者身着志愿军军服在广场整装列队,唱起嘹亮的志愿军战歌。
此刻,在距此2公里外的太康县棉麻公司家属院内,抗美援朝三等功臣、现年91岁的黄秀文静静地躺在床上。虽然听不见广场上的战歌,但那些铿锵有力的旋律他再熟悉不过。对于他来说,每一首战歌,都代表着一段气壮山河的往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10月19日,记者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该县棉麻公司家属楼拜访抗美援朝参战老兵黄秀文。见我们来到,老人十分激动。当谈到抗美援朝时,老人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就像开闸泄洪一样,深藏在他记忆深处的抗美援朝那段光荣岁月中鲜为人知的一幕幕场景瞬间浮现在他的眼前。
响应国家号召入朝作战
黄秀文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水东”抗日根据地所在地河南杞县西十里铺村,从小受革命教育熏陶,对共产党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1951年3月,抗美援朝战役激战正酣,部队大量招兵。当年20出头的黄秀文正是热血方刚的年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黄老说:“因为战争紧迫,我和其他新战士坐火车直接到辽宁沈阳军部,被编入第40军120师360团后,在沈阳休整了大概一个礼拜,整理好衣物与装备,然后就渡过鸭绿江到了朝鲜。中央当时的指示是,将我们河南来的志愿军新战士直接派往前线,这是一种荣誉,也是对前线的有力补充。”
当我们问黄老当时是什么心情,是否害怕?“当年过鸭绿江的时候,就没想过回来,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那个年代,大家的思想很简单,就是活着就干、死了就算,从来没怕过。”黄老回答。
据老人回忆,他随部队是后半夜黎明时过的鸭绿江,部队进入朝鲜,直接向大德山进发。一踏上朝鲜的土地,战争的惨烈场面扑面而来,令人心寒又心生对敌人的愤怒。朝鲜大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道路坑坑洼洼,路两旁弹坑一个连着一个,见不到几个百姓,处处田荒地败。他们没走多远,敌人一二十架飞机就“嗡嗡”向他们飞来,不停投掷照明弹和炸弹。部队领导立即下令让他们下车防空。火车继续前进,由于当时情况紧急,他们又是第一次经历,下车时,有的将随身带的被子、棉大衣、干粮、咸豆等物品拿下来了,有的落在火车上了。天亮后,敌人的飞机活动更频繁,也更厉害。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战士们只能选择夜间行军,当时除了敌军的敌机和炮火,最大的困难就是大部分吃的东西都落在火车上了,还不让吃老百姓的东西,他们都饿着,渴了喝点雪水,经过两三天才赶到老部队所在地。
老部队当时伤亡过大,一个连队仅剩一二十个人。那时老部队还分一、二、三线,一线主要任务是打仗,二线主要任务支援一线,三线主要是训练。他们新去的战士都被分到了三线,他开始学的是无后坐力炮,后又开始学重机枪,因训练刻苦,没过多久他就被送到一线。
当时,40军的任务是在板门店东北方一侧的“大德山”高地进行防御。而敌我双方的形势是对谁有利,谁就主动先打,谁得势谁就先打,身为重机枪手的黄秀文主要任务是以重火力掩护步兵前冲,以火力点压制敌人的火力点。黄老说:“当时,我们要把敌人压制住,敌人就抬不起头来,不把敌人压住,我们就抬不起头来,也就是你死我活的战斗。”
冒险深入敌人阵地抢武器
“有一次换防,我们刚刚到新阵地,枪还没有架好,敌人像疯了一样地向我方阵地倾泻炮弹,经过一番猛烈轰炸,排长、副班长及班内几名战友被炸死,班长负伤,班里的枪也都被炸坏。”黄老回忆说。
打仗没有武器,仗怎么打?望着对面的美军阵地,黄秀文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敌军阵地抢武器。当时,他们和敌人的阵地就隔一个山沟,大概直线距离也就1公里左右。他白天详细侦查敌人的火力点和轻机枪、重机枪的具体位置,到了晚上,他带领班里2名战友就摸到敌人轻重机枪阵地,发现敌人轻重机枪在那架着,扳机用绳绑着,人却在后面坑道里面,时不时拉拉线绳,轻重机枪就响一阵,子弹打完再装子弹。他们在那趴了大概1个多小时,掌握了敌人的规律,就爬过去把绳子剪断,顺着线绳摸到了敌人的坑道,发现除1名敌人在值岗外,其余的四个人都在睡觉。他们爬过去用刺刀将敌人全部刺死,随后将坑道和前面架的机枪和子弹一窝端了回来。
聊到这,我们问黄老,当时,敌我装备是不是差距很大?“别看美军装备精良,其实,他们正如毛主席说的,美帝就是纸老虎。那时候,比装备我们是不行的,我们就是依靠打仗缴获的敌人的武器和弹药,我们之所以能战胜敌人,靠的不是装备,靠的是精神!”谈到此处,黄老显得信心满满。
战场上七天七夜未合眼
黄老介绍,1952年8月,我120师在朝鲜板门店地区西北方向“三八线”上一条公路的南侧,“大德山”和“双尖山”两座高山线进行防御战,扼守在这两座高地上,敌人多次进攻均未能得逞。双方对峙着,敌人为了打击我前沿阵地的偷袭行动和工事的加固,封锁我后方补给运输线,每天都要部署两架“炮兵校正机”,在我前沿阵地中低空飞行,严密监视我前沿阵地的活动。敌人的观察镜高达60倍,发现我步兵有活动可疑的迹象便立即指挥部署前沿的坦克向我阵地炮击,或指挥纵深的榴弹炮或重炮猛烈轰击。
有一天晚上,美军发狂了似的,密密麻麻的炮火向我方倾泻,整个阵地上敌我炮火交错,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升起的尘雾。美军当时的战术是以排为组集合在一块往上冲,而我军却将班按三三制分成几个组。我们一梭子弹打出去,可以撂倒好几个敌人。我们三人一组,可以占领更多阵地,可以避免大的损失。在短兵相接的争夺战中,一会儿是敌攻我守,一会儿又是我攻敌守,整个阵地在反复争夺拼杀中打得难分难解。
被打得恼羞成怒的美军,天一亮就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进行疯狂反扑。但阵地在我军手中岿然不动,美军以留下多具尸体而告败。
黄老说,那场战斗当时几个人给我供子弹,把枪管打得起热了,就换另一个枪管。当时,他所在的战斗班有十多个人,谁也不怕死,一门心思都放在打仗上。
也就在那场战斗中,他的右手指被敌子弹击破,血流不止,当时自己用救急包简单处理一下后又投入到战斗中。这场恶战持续七天七夜,敌军付出惨重代价也没有把阵地夺回去。战役结束后,他受到上级嘉奖,荣立三等功。
抗美援朝凯旋隐藏功名
在抗美援朝停战谈判期间,虽然没有正面交战,但仍然危机四伏,敌机一直在空中侦察。白天,我军能看到“三八线”对面敌人持枪执勤,同样,敌人也看得到我们这边。一旦谈判不成功,双方随时就能打起来。
黄老回忆说,有一次上级让120师换防,夜间往回撤一二十公里,可是我们刚刚到集结地域,又返了回来,因为美帝国主义又反悔了,我们又开始打,打到美帝国主义又开始谈判。就这样打了停、停了打,直到1953年7月停战时刻,整个战线才鸦雀无声。
根据组织安排,黄秀文随部队在停战的第二天早晨回国。当时,他坐着绿皮火车回到祖国。下火车时,他看到火车两边人山人海,欢呼迎接志愿军亲人凯旋,欢迎最可爱的人归来,当时的黄秀文激动得哭了,因为都没想到能活着回来。当说到回来时,黄老眼中闪出泪花,尘封多年的记忆似乎又把他拉回到了70年前万人夹道欢迎将士凯旋的感人场面。
回国后,黄秀文在40军120师360团继续服役,后来因训练成绩突出,1956年2月被提干,接着相继又被评为步兵“优等射手”“一专多能手”。1963年5月转业到太康县常营乡供销社,后调到高贤乡工作至退休。回乡后,黄老膝下二儿四女,但他对自己的功绩和获得的荣誉隐瞒不宣。
“我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永远留在了大德山”
当听我们说要给他拍照留念时,黄老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军功章、荣誉证书、针线包和老照片,一一展示给我们看,那份自豪和骄傲感油然而生。这些经历过硝烟的“宝贝”,仿佛让人亲切地触摸到了战争脉动,令人产生一种对英雄的崇敬。
纪念册和证书虽然有些破损,封面上的字迹都有些模糊了,但翻开一看,能够清楚地看到详细地记录着黄老职责、本班成员、武器编号等内容。这些“宝贝”老人保存得相当完好,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字迹依然清晰。
当我们称黄老是英雄时,黄老说:“我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永远留在了朝鲜,留在了大德山。”说完这句话,老人心痛的泪水不由自主地从眼角滑落。
“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分外自豪!可每当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上浴血鏖战过的烽火岁月,想到牺牲的战友时,总会抑制不住流泪!”黄老的女儿黄永梅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黄老守在电视机前看着直播热泪长流,他一遍遍低声重复着:“战友们,安息吧,祖国在接你们回家,亲人在等你们归来……”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