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1年02月01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玉燕衔泥报春来

——淮阳女教师钱玉燕把中原农耕文化搬上《美术》封面

记者 王伟宏 王泉林 侯俊豫

一名普通的中学女教师,在潜心教学之余,积极探索美术创作的路径和方法,初尝专业创作即获大奖,同时还把中原农耕文化搬上权威美术专业期刊《美术》的封面。她就是淮阳一高教师钱玉燕。

初尝创作 喜获大奖

钱玉燕2005年洛阳师范学院毕业后到淮阳一高任教。据了解,初中开始,她就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课余时间喜欢临摹、描绘一些精美的卡片和卡通人物,高二正式进行绘画专业化学习。参加工作后,她长期埋头教学一线,很少参与各类展览,对艺术创作非常谨慎。她一直认为,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创作技巧、艺术积淀都还没达到理想的境界,和艺术创作尚有一定差距,还在学习和提升阶段。

2020年4月,钱玉燕无意看到“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览征稿启事。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的她决定一试,便立足周口平原农区特色和周口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进行认真、系统构思,最终决定以欢庆丰收的斗牛活动为题材,把农耕文化的深远、厚重与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创作参赛作品。她采用普通的绘画卡纸,运用多种绘画颜料,充分借鉴汉画艺术,融汇中原地区的剪纸文化、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立体画派的艺术风格,从古埃及画中获得灵感,以艳丽的红、蓝为主背景色,采取夸张的表现手法,把斗牛的场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创作参赛作品时,钱玉燕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人物动物造型借鉴中国民间艺术剪纸的方式表现,以大胆、夸张、强烈的色彩搭配,把无限深广的空间“压扁”到一个平面上。

作品在传统农民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牛是农耕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是忠诚、勤劳、努力、坚韧的象征。中原人民的性格,在牛的身上有着充分体现。为进一步弘扬农耕文化,国家设立了丰收节,斗牛欢庆丰收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集中表现形式,同时2021年又适逢牛年。钱玉燕的作品,以两头牛的争斗为中心,把静态画面动态化,通过多种元素渲染,充分表现冲突;颜色以红、蓝为主,却打破红蓝空间平衡;把动态的表情进行定格,从而表现出静态美;把二维的平面空间进行立体化创作,通过人物侧面的正面化塑造立体美;用夸张的人物动作和表情,表现欢庆丰收的喜悦;把画面内有限的人物进行不同角色的丰富化塑造,更加凸显欢庆的场景。画面的形象眼部造型或圆睁或半开、或微合或闭目、或抽象或具象,用线或粗或细、或直或曲、或长或短、或疏或密,神态或狂躁、或竭力、或欢呼、或沉醉、或激昂、或冷静,多样融合,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艺术趣味性。在背景色彩的安排上,用红色、蓝色黄金比例位置分割背景。这种处理方式,除了符合有意味的形式美感,还可以以此代表红方蓝方斗牛的双方,由于不是对称分割,所以可以同时制造斗牛场面动态的胜负效果,增添遐想的趣味性;同一色彩的安排围绕着圆形形成一种规律的律动,在看似混乱无序的状态下,巧妙安排,暗合生理感受,不至杂乱。在用色上,除了理性和自由流淌的审美安排外,钱玉燕还运用了象征的寓意,选用红黄蓝绿为基调,色彩纯度高,绚烂多彩,同时利用色彩明度、纯度的变化,有目的地突出主要人物。

据介绍,钱玉燕整个创作历经20多天,又经过一个星期反复修改,才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荣登封面 引发关注

钱玉燕这幅以《斗牛场上》为题的画作,获得了专家和评委的高度认可。钱玉燕的《斗牛场上》,2020年8月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览,并获得中国美协入会资格。该作品以独特的立意、线条的清晰、色彩的明丽等专业水准,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入会资格。作品在展览期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专家组从几千幅入展作品中选出,以其生动反映了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生态良好的历史性成就之喜庆主题,确定为2020年第11期《美术》杂志的封面作品。2020年12月,钱玉燕受中国美协邀请,参加了中宣部文艺局等单位主办的新年画征集活动。

《斗牛场上》入选“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览,并登上《美术》杂志封面,在淮阳、周口甚至河南美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美术》杂志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机关刊物,由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是全国美术界最高的学术性刊物。该杂志汇编国内外美术作品及画法技巧等内容,以专业及业余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为阅读对象,是海内外了解当代中国美术的主要窗口。看到钱玉燕的作品登上《美术》杂志封面,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原院长李勇发来信息表示祝贺。周口市文联微信公众号也专门推送了钱玉燕作品登上《美术》杂志封面的信息。

70多岁的淮阳美协终身名誉主席范景恩看到这期《美术》杂志后,亲自到淮阳一高,找到学校主要领导,表明这一作品入选的意义。作为一名淮阳书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范景恩关注书画界的动态,也关注淮阳书画界后学的成长。范景恩说,他一直订阅《美术》杂志,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作品是很多画家一生的梦想,能登上这个杂志的封面更是难上加难。在范景恩的印象中,还没有哪个在河南工作的本土画家能登上这个杂志的封面。

作为淮阳一高的老师,钱玉燕获得大奖并登上《美术》杂志封面,让淮阳一高的广大师生兴奋不已。淮阳一高美术教研组组长范允表示,钱玉燕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取得这样的成绩,大家都为她高兴。

厚积薄发 教学相长

万石谷,粒粒积累;万丈布,根根织成。在钱玉燕看来,艺术是严肃的,必须经过充分积累、不断学习,充分吸收养分,才能真正领略艺术的魅力,叩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大学期间,钱玉燕就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她除了课上课下不断练习提升绘画专业技法以外,还经常去图书馆广阅专业书籍,提升理论素养。从美术史到美术理论,还有《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等杂志都是她涉猎的对象,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传记和传统及近现代名家画册作品,她都很痴迷。参加工作以后,在工作之余,她仍然坚持学习,同时注重深入生活,经常去户外写生,不断积累挖掘创作素材。去外地旅游,她除了观赏和记录自然景观、古建筑之外,每到一个城市就必须去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学习,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大芬美术馆、深圳博物馆、珠海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周口博物馆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的身边,常常带着一个笔记本,一方面记录学习心得,一方面记录创作素材。为了加强学习,不断吸收新鲜的知识,钱玉燕在没有条件去外地学习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2018年7月,她在网络上跟随千竹书院方严老师对宋元明清传统中国画进行了系统学习;2020年5月,她跟随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秦少甫学习。她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对自己的专业创作进行自省,定期梳理学习心得,总结阶段性成果。

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恰是民间艺术最迷人的地方。作为艺术创作,思想的无疆是必须的,多年大量的阅读经验和长期欣赏优秀作品的习惯,使钱玉燕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看似随心所欲、胡涂乱画的态度,其实每一笔都不画随意的一条线,这条线体现出的气质必须达到内心所深刻认同和默许的位置。貌似随意的绘画习作也都隐含着她不断累加的审美高度和对细节的完美把控。

钱玉燕说,周口是座充满文化的城市,尤其是淮阳,这里是羲皇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烟波浩淼的龙湖、巍峨肃穆的太昊陵、文化“活化石”泥泥狗……这些有着淮阳特色的文化符号,都对钱玉燕有着很深的吸引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对艺术的认知,给了她文化的滋养。作为书画大市,周口拥有全国书协、美协会员200多人,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不断开展的各类书画交流活动,也给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断学习,为钱玉燕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淮阳一高校长王业生说,钱玉燕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在教学上很有一套。她能把生硬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课题教学内容,迅速找到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快速理解。在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中,钱玉燕经常取得好成绩。为了搭建更好的平台,学校组织成立了紫藤书社,定期邀请学校以外的书画名人进行书画艺术交流。

2019年起,淮阳一高美术部以钱玉燕为主导,专门组织开设了高考绘画专业课,为有志于从事绘画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指导。在她的辅导下,很多学生的美术专业水平明显提升,树立起更好的专业自信。

高二20班学生张慧婷表示,自从接受了钱老师的授课,从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她本人也在学业上有了更远大的目标。这些目标不但激励着她在专业课上不断进步,也促使她在文化课上有更大的动力,让她有激情向着理想的高等学校冲刺。这次钱老师的画作入展“决胜全面小康·第二届全国农民画作品展”,并登上《美术》杂志封面,更为广大同学树立了榜样。

玉燕衔泥,筑人间春色。钱玉燕表示,在周口厚重文化的熏陶滋养下,只要积极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书画人才脱颖而出。文化周口,一定会人才辈出,绚丽多姿。②9

2021-02-01 ——淮阳女教师钱玉燕把中原农耕文化搬上《美术》封面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25880.html 1 玉燕衔泥报春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