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9日
第07版:国内新闻 PDF版

红土高原上的“红色地标”

红河日报记者 杨会国

查尼皮旧貌。图片红河日报社提供

查尼皮新貌。图片红河日报社提供

在云南省蒙自市芷村镇白石岩村委会查尼皮村的一间茅屋前,80岁高龄的李培忠老人静静地站立了很久。“93年前,就是在我爷爷家里,他们召开了一次了不起的会议。”李培忠说。

李培忠所说的他们是指吴澄、陈家铣、杜涛、杨达经、张舫等17位出席中共云南一大的共产党员。他的爷爷则是这间茅草屋的主人、查尼皮村最先入党的共产党员李开文。

“老马灯”点燃革命火种

推开茅屋的木门,只见墙上悬挂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依然鲜艳。除此之外,一张木桌、几条木板凳、一个火塘、一盏马灯,便是会场的全部设施。置身于此,记者仿佛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进中国共产党那段铭刻在历史中的永恒记忆……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从1928年1月开始,云南地方实力派加强对共产党组织的镇压,杀害了共产党员赵琴仙、陈祖武、罗彩3人,组建不到一年的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面临严峻的考验。

关键时刻,云南省特委根据1928年5月《中央致云南临委信》要求,决定在查尼皮村召开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

选择在查尼皮村召开会议并非偶然。蒙自市委党史研究室征集研究科科长张荣贵介绍,查尼皮村地处深山密林,便于隐蔽,并且靠近滇越铁路,交通比较方便,最重要的是群众基础好。1928年5月,共产党员黄明俊到查尼皮村开展工作,创建了党在云南少数民族山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附近十几个村子发展党员80余人,建立党支部20个,发展农协会员800余人,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武装游击队。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1928年10月13日,在昏暗的马灯下和低沉的《国际歌》歌声中,17名年轻人肃立在火塘周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云南现状与党的任务决议案》等4项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中共云南临时省委。

这是自1926年11月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建立以来召开的首次全省党员代表大会,并被中共中央确认,这在早期中共省级组织史上是少有的。一盏“老马灯”的耀眼光芒,点燃了红土高原上的革命火种,燎原了云南武装斗争的历史天空。

“新马灯”照亮小康生活

93年过去了,隐藏山间的茅草屋依然向世人诉说着红色故事。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村被评为首批“中国红色地标”。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一拨又一拨,在这里举行瞻仰先烈、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

查尼皮村党支部书记杨伟介绍,现在,村里相继完善了基础设施,66户287名村民靠红色旅游及生姜、水果种植脱了贫,人均纯收入达15000多元,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高云淡,碧空如洗。查尼皮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樱桃树上挂满了“玛瑙红”。村民李水龙正在自家的40亩樱桃园里忙个不停。

“从4月1日开园以来,每天都有上百人来采摘,最多时达500多人,一天最高收入有3万多元。”李水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

距离中共云南一大会址一步之遥的崭新楼房,是革命先驱李开文的孙子李培忠和孙媳徐会英的家。他们的孙子——20岁的李吴杰经常坐在院子里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我家是四代同堂,因为有了革命先辈的艰苦斗争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老党员,我永远感党恩、跟党走,用革命传统教育好下一代。”有着55年党龄,当过妇女队长、村小组长,今年76岁的徐会英激动地说。

沿着新建的水泥道路一路前行,一盏盏马灯造型的新路灯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芷村镇党委书记龙艺文说,这样的路灯有250盏,是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93年前,“老马灯”点燃了革命火种。93年后,“新马灯”照亮了老区百姓的幸福美好新生活。②9

2021-05-19 红河日报记者 杨会国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35861.html 1 红土高原上的“红色地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