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21年09月04日
第01版:要闻 PDF版

把 工 厂 建 在 村 头 上

——沈丘创新实施“扶贫车间”进农村措施助力脱贫

记者 韦伟

为解决产业集聚区企业招工难、农村群众就业不愿离家太远的“两难”问题,沈丘县创新实施“扶贫车间”进农村措施,将企业车间建在村头上,既可帮助贫困群众进厂就业,又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这是沈丘为实现率先脱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采取的富民措施,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企业的热烈拥护。

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说:“在农村建‘扶贫车间’是沈丘开展精准扶贫的一个尝试,目的是为企业分忧、让群众致富。”

沈丘县政府县长刘国庆说:“政府提供政策服务,在村里建‘扶贫车间’,发展符合沈丘实际的产业。这些小、巧、好的项目,能让更多贫困群众尽早致富。”

事实证明,“扶贫车间”进农村切实解决了许多离不开家的群众的后顾之忧,也有效解决了一些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群众致富、社会满意的正确之举。

“扶贫车间”进农村解决“两难”

9月1日12时,沈丘县石槽集乡留守妇女刘春丽和李红从凯旺飞马电子厂加工车间下班,骑着电动车赶回家做饭、照顾老人和孩子、收拾家务。2个小时后,二人又准时来到加工车间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离家近,挣钱顾家两不误,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工资,一下子解决了俺家的困难。”刘春丽和李红表示,中午两个多小时足够收拾家务、照顾老人,其余时间不耽误赚钱。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刘春丽和李红实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

她们的这种生活状态,得益于沈丘县实施的“扶贫车间”进农村政策。面对“两难”问题,沈丘县领导经过调研,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给出了解决办法:将企业的车间延伸到基层农村。于是“扶贫车间”进了村,贫困群众进了厂,企业和群众实现了双赢。

为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双赢,沈丘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废弃的校舍、村活动场地、闲置的民宅设置就业扶贫点,把“扶贫车间”搬到群众家门口,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5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全县107个“扶贫车间”共入驻企业81家,累计带动就业人员5635人,其中贫困人口938人,人均工资2000元至3000元,最高月工资4000元。入驻企业以制衣、制鞋和电子加工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来料加工、贴牌加工的形式,加工生产男女服饰、校服、厨师服及手机数据线、连接线等。

政府投资 企业租用 群众受益

沈丘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出资(补助)、村级所有、引企入驻、社会参与”的方式,在全县积极推进村级“扶贫车间”建设,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最终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扶贫车间’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设,由县政府全额出资,按照村申报、乡镇办初审、县审核等程序,建设‘扶贫车间’及车间道路、卫生间等附属工程。”沈丘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说。在建设过程中,沈丘县政府按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有关规定,项目一期和二期分别于2017年8月18日和2017年9月22日在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进行招标公示,并分别于2017年9月28日和2017年11月3日确定河南省金华夏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中标单位、确定河南建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监理单位。

“扶贫车间”建好后及时租赁给有关企业,其租赁费归贫困村集体所有。

“我们电子加工企业用工量大,自己建车间既占用资金又缺人手,顾不过来,政府建好了‘扶贫车间’,我们租用,真是太方便了。”周口凯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刚说,”扶贫车间“帮助他的企业提高加工能力,拓展了业务。

租用扶贫车间的企业涉及多个行业,周口凯旺电子是与数据电缆有关业务,与服装业务相关的有位于付井镇的佳依服饰有限公司、位于邢庄镇王洪庄行政村苏州舞悦服装有限公司,另外还有加工皮球、纺织鱼网、藤编的企业。

多种类的加工项目让上至70岁的老年人,下至十几岁的小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挣钱。

壮大集体经济惠及特困群众

沈丘县政府全额出资援建的107个扶贫车间,已全部移交车间所在乡镇,各乡镇及时移交给车间所在行政村,行政村原则上以租赁方式出租给企业,由村委会与入住企业签订租赁合同书,月租金每平方米4元~6元。

几年来,各贫困村所收租金交所属行政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车间区域用地租金由企业自行支付给村民。车间及租金属于村集体资产,各乡镇、村要召开村三委会、群众代表会和群众大会进行公开,并在村内的显要位置进行资产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村集体收上来的租金以及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通过村委会统一管理,用于村子里的各项建设,同时对村里的特困人员给予资助。③9

2021-09-04 ——沈丘创新实施“扶贫车间”进农村措施助力脱贫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45150.html 1 把 工 厂 建 在 村 头 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