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韦伟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改变一个家庭命运的希望。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上好学,5年来,沈丘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通过实现资助全覆盖、办学条件全面改善、驻村帮扶等,千方百计补齐教育短板,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彻底拔掉穷根、撕掉贫困标签。
教育扶贫全覆盖。2016年以来,沈丘县教体局围绕“精准资助不落一人”和“控辍保学不落一生”工作目标,对标沈丘县2018年实现率先脱贫的目标,着力推进教育扶贫问题整改、措施落实和质量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沈丘县学生资助管理连续六年获得河南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并在周口市脱贫攻坚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作典型发言。
学龄人口全部入学。在全县577个行政村(社区)明确了590名教育村长,建立3岁至18岁适龄儿童少年“控辍保学”村级台账,全面落实生源地政府和教育双轨包保责任制、“控辍保学”月报制,深入开展走访劝学活动。对辍学学生,生源地政府和教体局教育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依法劝其复学,发放《责令复学通知书》《辍学违法行为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视力、智力、听力残疾的三残学生,送入特殊教育学校入读。
5年来,全县对不能入学的1773人次7岁至16岁重度残疾人送教上门;完善责任督学制,全县专职督学8人,中小学责任(兼职)督学146人,对“控辍保学”履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目前,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4.8%(2016年为67.2%);义务教育阶段净入学率达100%,(2016年为99.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8%(2016年为86.3%),全县无一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因贫辍学。
困难学生全程资助。在沈丘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沈丘县教体局主动协调扶贫办、财政、民政、金融等部门,建立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公民办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资助保障体系,并在摸清困难学生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台账,逐户逐人排查走访,让每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资助政策,做到了“应助尽助”,达到“精准资助,不落一生”。5年来,全县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3.7728万人次,资助金额15410.70875万元,其中去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3587人次,发放资助金2616.8万元;每年印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指南约2万份,帮助生源地贫困学生贷款人数由2015年的3018人增长至2020年的10359人;争取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专项资金,用于一次性补助困难“准大学生”交通费及入学后的短期生活费用。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为改善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办学条件,该县统筹利用各类资金,对全县学校实施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改善全县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打造优美的育人环境。5年来,全县投入专项资金9.62亿元,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办学条件,化解基层“入园难”“入园贵”等民生问题。
推进信息化建设。2016年以来,投资6841万元,建成直播互动教室23所、“班班通”学校301所、多功能教室223所、教育城域网299所,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及监控平台,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化了对学校的管理,实现了农村偏远学校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目前,在农村最好最美的建筑是学校。在县本级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投入2.86亿元改善城区办学条件,新建东城实验学校等4所学校、改扩建2所,新增建筑面积84890平方米,为迈向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素质全面提升。5年来,全县招聘中小学教师1218人、招聘特岗教师1058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143人;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支教,各中心校选派乡镇教师到偏远学校对口交流支教;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教龄补贴、班主任津贴,为农村教师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申报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不受结构比例限制;资助困难教师335人,每人发放资助金1万元;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岗位大练兵、教学大比武、常规大检查活动,依托五级培训(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本培训),每年将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大力培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怀意识、工匠意识和作品意识,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扶贫扶技全面开展。该县组织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就业。目前,县内职业教育学校就读学生1741名,开设“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5期,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和学生685人。
驻村帮扶开展扶贫。该县教体局组建了“党建+小分队,帮扶24个行政村124户“三类人员”家庭脱贫增收,成立了6个精准帮扶临时党支部,由6名党组成员分别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选派120名干部职工组成54个帮扶小分队,累计筹措帮扶资金113.92万元,坚持“一户一策”,根据群众意愿、劳动力实际情况和种养基础,分类施策,实行精准化、针对化、差异化奖补,让贫困群众在奖补“输血”中发展好致富产业,确保了现行标准下帮扶的56户剩余贫困户如期脱贫、35户脱贫监测户稳定脱贫不返贫、33户边缘户改变现状不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