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长伟
华应龙老师非常爱读书,很有哲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体现出来。他提出的“融错”教学,是指把课堂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这正好符合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的哲学思想。为什么说是“融错”,而不是“容错”?因为课堂并不是容纳了“差错”就精彩,而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才精彩。华老师对“融错”教育精辟剖析,把“融错教育”分成“容错、融错、荣错”三个阶段。
一、“容”错——尊重学生的不同。
“融错教育”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的错误。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堂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华老师总是特别好奇。每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他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背后的解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二、“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华应龙说:“我发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孩子解决它,让他下次不再错了。这些年来,我的教学成绩都很好,就是因为我在教学中有效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并且是从根上解决问题。”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之后,华应龙在和年轻老师交流的时候,常常会告诉他们:“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没用的。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融”错,把错误融化。
三、“荣”错——犯错也是一种贡献。
“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读华老师的书,走进他的教育世界,是为了站在巨人的肩上,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周口市纺织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