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变边缘思维为前沿意识,全力打造新兴临港经济城市,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争做河南面向东南沿海的开放桥头堡。”近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周口调研时强调。
紧接着,省委常委、周口市委书记安伟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要求,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全力建设新兴临港经济城市,把周口打造成全省融入“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点、中原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扬波大海,挺进深蓝,向海图强,打造新兴临港经济城市,周口风劲帆满、铿锵前行!
在交通运输部公布的“十四五”相关规划里,周口港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36个内陆港口之一。近日,周口港又晋身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
近几年来,周口因其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走进今天的周口,人们听到、看到和感受最多的是“胸怀世界,漂洋出海”。因水而生、因港而兴的周口,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引领城市转型发展,全面推进新兴临港经济城市强势崛起。
通江达海谱新篇——扬波大海、挺进深蓝,周口人民有着永不磨灭的航运情结
周口,史称周家口,因漕运而兴。没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就没有周口这座城市。
追寻周口城市发展轨迹,周口港与城市发展唇齿相依,港口犹如一条绵长的生命线,从渡口、埠口到港口,这些印记都渗透在城市发展的每时每刻。
翻阅历史,周口与航运有着天然的渊源,周口人有着深厚的航运情结。战国时期梁惠王开凿的鸿沟,也就是贾鲁河,已经成为周口航运最早的“胎记”。
解放战争时期,周口航运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大军进军江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初期,周口航运复兴最快,货运量快速增加,原来的木帆船逐渐更新为机动船舶,码头装卸条件得到改善。1956年以后,受当时“重水利轻航运”以及铁路兴起等的影响,河南省境内的沙颍河全线断航。
“沙颍河彻底断航后,那时我3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不忍心就此罢休,我就开着我的载重40吨的对联筏子去了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现年85岁的沈丘船民郭永亮提起当年的漂泊生涯,突然间显得非常感伤,为了在淮河、长江上立住脚,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寻求商机。后来,随着河南船只的增多,他们在长江上也能听到越来越多的乡音,看到越来越多来自河南的面孔,这让他们在外漂泊的心灵稍感安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异地漂泊的情思,不仅属于大诗人杜甫一人所有。在淮河、京杭大运河、长江上打拼了几十年的郭永亮,如今就连他的儿子也已经61岁了。
沙颍河的断航让无数船民走上岸来,也有许多像郭永亮一样的船民,航运情结从未泯灭,他们驾船游历在外,在淮河、长江上讨生活,开始了漂泊的生涯。驾船回家,成了他们内心深处隐隐的“乡愁”。
在外漂泊的几十年里,随着年事已高,郭永亮先是把船交给了儿子郭大林和郭怀林,大林和怀林后来又把船交给了他们的儿子郭军和郭洋洋。就这样,子承父业,郭永亮家世代以船为生,直到现在。“还好,2005年,两个孙子都换了千吨级的货船,真没想到,沙颍河不但能复航,而且能过几千吨的货船。”猛然间,郭永亮表情由凝重转为喜悦,眼里闪烁着光芒。“3年后,还能过5000吨的大船呢。”一旁69岁的船民曹永明插言道。
笛声长鸣,破浪前行。20世纪80年代末,周口启动复航工程;2009年实现周口以下89公里航道常年通航;2017年4月6日,周口中心港正式投入运营;2019年,漯河以下172公里航道实现常年通航,航道现状为四级航道,其中周口境内159公里,占通航里程的92%,航道宽度120米至260米,最小水深3.5米,正常水位下具备通航千吨级单船、万吨拖船的通行能力。据介绍,周口有三条通江达海的通道,第一条是从淮河、京杭大运河到长江走南通港,全程913公里;第二条是走淮河,经洪泽湖,通过京杭大运河到淮阴的沿河,顺着沿河到达连云港,全程772公里;第三条是走江苏的淮安到大丰港,然后直通大海。引江济淮工程完成后,周口航运将自寿县南下直达长江,经江淮运河由芜湖进入长江主航道,运距将可缩短400公里。
由此可以看出,周口虽然地处内地,但通过沙颍河这条黄金航道,可以通江达海,是我省通过水路对接长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名副其实的桥头堡,这对于开放度相对较低的传统农区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河东去,潮起潮落。港口是城市的一个窗口、一段历史、一部故事。如今,周口港也在诉说着周口人民永不磨灭的航运情结,见证着“冬天走了,春天已经到来”的故事。
乘风破浪著华章——水运优势、得天独厚,周口成为中原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从区域位置看,周口位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一头紧靠郑州,一头连接长三角,区位优势突出。
周口属于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航运发达、商贸繁荣的内陆港口城市。周口境内河流众多、纵横交织,拥有沙河、颍河、涡河、贾鲁河、汾泉河等具备航运开发条件的河流,总里程约450公里,现内河通航里程234公里,均是国家规划水运主通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中“一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沙颍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由发源于鲁山县西部石人山的沙河、发源于嵩山的颍河、发源于新密五指山北麓的贾鲁河在周口中心城区交汇而成,已有2000多年的航运历史。沙颍河周口以下四级航道常年通航,千吨级驳船可直达长江和沿海一带,是河南省唯一能够常年通江达海的省辖市。
从航运历史看,周口原称周家渡口,航运发展历史悠久。明代大学士熊廷弼曾用“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诗句,形象地描述周家口水运的兴盛。目前,周口拥有航运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货运船舶1500多艘,载重吨位超过120万吨。
从航道等级看,沙颍河2014年被国家规划为河南唯一一条高等级内河航道。周口港以下89公里,达到四级内河航道标准,常年通航,单船通航能力3000吨以上,拖船1万吨以上。
从航运能力看,全市共有9个港区,其中周口中心港共规划建设77个千吨级泊位,目前已建成投运47个千吨级泊位,是全省最大最强的内河港口,运力优势突出。
从货源情况看,周口紧邻郑州,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唯一建设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国务院确定的3个商贸中心试点之一,辐射带动能力强,商品集散市场大,加之周边的开封、漯河、平顶山、许昌等城市,内陆纵深广阔,产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合水运的大宗散货如铁矿砂、氧化铝、粮食、煤炭、铅精矿、铝锭和“豫货”农产品如铁棍山药、好想你大枣等,货源充足。
从运输成本看,水运具有运价低、运能大、污染小、占地少、适合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等比较优势。据测算,一艘5000吨级船的运力,相当于100节火车皮或者250辆20吨货车的运能。以机器设备从周口到上海为例,走公路每吨公里约1块钱,走铁路每吨公里3毛多钱,而走水路每吨公里不到1毛钱。安钢产能置换项目、益海嘉里现代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就是看中了周口的水运优势才落地的。我们测算一下,仅安钢项目1000万吨产能,每年就能节约运费18亿元。
周口区位优势明显,覆盖广阔的市场和腹地,1小时高速经济圈涵盖人口近6000万,2小时经济圈涵盖人口近2亿。
综合以上优势,可以说,打造“豫货出海口”,全省没有比周口条件更合适的地方,向东可以到上海、南京等港口,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向北可以融入郑州航空港区直达“空中丝绸之路”,接入中欧班列,直通“陆上丝绸之路”。线上线下建设“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平台,可以打通“数字丝绸之路”。
潮起三川万象新——大港崛起、大道致远,周口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
冬天的周口中心港,格外安静,天蓝水柔。碧波荡漾的河面上,货船川流不息。码头上的各种运输车辆、吊装设备正在全速运转。
“俺家是船民世家,几代人在船上生活,我从小就跟着大人跑船。”年轻船民喻州的妈妈边包饺子,边和记者聊天。他们来自安徽省太和县,周口航运实现通江达海后,太和县的货船从淮河、长江等航线,纷纷汇聚周口,往来运货。“这三艘货船都是我们家的,北边那一艘货船是我姑姑家的,旁边这一艘船是我姐姐家的。”喻州开心地说,他也是从小在船上长大的,早已习惯了船上生活。他们的货船经常来往长江、大运河、淮河、沙颍河……最远到上海、宁波等城市。
江苏淮阴船老板江卫自从来到周口,就与周口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如今的周口中心港码头,从建设规模、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来说,在河南、安徽、江苏水运航线上都是最好的码头之一,“这里硬件条件优越,已成为各地船老板眼中公认的事实。”
周口港区中心港码头运营管理办公室主任段传奇介绍,目前,周口中心港已经有效连通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河河联运、河海联运的格局,为地处中原的河南全面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更加开阔便捷的开放通道。
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周口既有文化上的“软实力”,眼下也有基础设施上的“硬条件”。
段传奇介绍,目前,周口中心港规划有东、中、西三个作业区,中部作业区8个挖入式港池,47个千吨级泊位,已建成投入使用,形成了年3500万吨以上的货运周转能力。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周口中心港货物吞吐量2635万吨,是上年同期的两倍。
记者了解到,2021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其中,水运港口方面包括27个沿海主要港口、36个内河主要港口。
河南周口港入列36个内河主要港口!
按照一城一港的原则,周口港下设中心港区和西华、商水、淮阳、项城、沈丘、鹿邑、太康、扶沟9个港区,构筑起“一主八辅”港口发展格局,打造以周口中心港为核心的内河大港,支撑临港经济发展。目前,沙颍河周口以下航道上拥有较大规模的作业区5处,分别是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作业区、项城亿嘉作业区、沈丘纸店作业区、沈丘刘湾作业区、郑启港。
周口高速路网四通八达。宁洛、大广、商南、盐洛、安罗5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路网四通八达,公路物流极为便捷,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大广高速周口港区站已通车运营,港口与郑州国际航空港、公路港实现无缝对接。
周口铁路运输贯通东西。漯阜铁路是京广铁路与京九铁路的重要连接线,线路全长191公里,国家I级复线电气化铁路,年货物发送量达1.6亿吨。规划建设中的铁路专用线直接通达周口中心港,将与郑州铁路港实现无缝对接,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郑合高铁开通运行,成为我省连接西北东南最便捷的高速客运通道。三(门峡)洋(口港)铁路也正在加快建设。
周口航空格局初步形成。周口西华通用机场投入使用,周口民用运输机场已经开工建设,四通八达的“公铁水空”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将日益显现。
沙颍河航运量突飞猛进。2017年,周口市货物运输量完成1100万吨;2018年,货物运输量完成1300万吨,占当年河南省港口吞吐量的85%;2019年货物运输量1465万吨;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860万吨;202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914.5万吨。
2019年6月6日,周口港至淮安港集装箱航线正式开航,7月19日,承接首单集装箱外贸业务。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周口中心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700标箱,是前年同期的三倍。
不只是水上航运,目前周口造船业也发展迅速。周口申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顾问王鲁豫介绍,该船厂每年能造千吨级货轮近百艘,像他这样的造船厂周口有三家。
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强服务,优生态、造港城,以临港经济为突破点,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推进运输融合,让箱通世界、货达八方。
登高望远天地阔——东向融入、进圈入链,长三角城市群资源要素不断集聚周口
对于千万周口人民来说,碧波荡漾的沙颍河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沙颍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周口人民。一座座新兴城镇沿着这条母亲河崛起、繁荣。
周口是河南的“东大门”,几年前,还只能隔着安徽,艳羡着中国经济的“发动机”——长三角经济圈的“野蛮成长”。
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圈不断“扩容”,一体化发展已把安徽全境纳入其中。从此,周口人出了“家门口”,就是“长三角”。
事实上,近几年周口人明显感觉到,家乡与“长三角”的关系正变得日益紧密——
红遍了全国的“锅圈”,把整个产业链体系、首批8家配套企业从上海带到了周口;
鹿邑正在建设的科创小镇,运营者是浙江大学在读博士于红雷和他的团队,正把在杭州运营科创小镇的成功经验“克隆”到鹿邑;
长三角城市群来周口创业投资的企业接连不断,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不断向周口集聚……
这些变化,一方面源于周口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河南融入长三角、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佳接口;另一方面源于市委、市政府“东向融入、进圈入链”的顶层设计。
面对新一轮开放机遇,周口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省委书记楼阳生对周口发展的定向把舵,加快推动周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勇当全省乃至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坚持把全面推进新兴临港经济城市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扩大开放的大通道,走出一条内陆农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枢纽经济,通道是基础,产业是支撑。按照国家规划,长三角推行一体化发展,内核在于多中心化、扁平化、分布式的逻辑。以安徽为例,携国家科创中心优势,不断突出自身个性和特长,在功能上真正融入了长三角一体化布局。这实际上也为周口发挥自身优势“进圈入链”,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空间。
与工业化、城镇化基本完成的长三角地区相比,周口具有叠加的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千万人口的市场规模优势、“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交通枢纽优势。这些优势,为周口实现优势再造、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周口建设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要树牢‘周口不是河南的边缘,而是河南开放前沿’的理念,彻底摆脱内陆腹地、传统农区的观念限制,不断强化开放思维,依托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优势,加快进入长三角经济圈、融入长三角产业链。”省委常委、周口市委书记安伟说。
直挂云帆济沧海——全域谋划、全球视野,周口成为中原腹地连接世界物流的水上门户枢纽
一切改变都源于一个天然良港。近年来,关于港口建设的规划蓝图正在周口这个平原大市酝酿实施、风生水起。
周口港内河水运发展迅速。国内方面,开通了周口港至太仓港、淮安港、大丰港、凤阳港、连云港港、上海港6条集装箱航线,实现了通江达海内河航运目标,周口港成为“豫货出海口”和“海货入豫口”、中原地区连接长三角经济走廊桥头堡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在河南的起点;国际方面,在商务部鼓励试点的CIFA多式联运提单的作用下,周口港又开通了到达美国洛杉矶长滩港集装箱国际航线,使周口港成为中原腹地连接世界物流的水上门户枢纽,为周口乃至河南省进出口贸易企业开辟了国际物流新通道,周口进入了向海而生的新时代。
近几年,周口全市紧盯目标、务实重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跨过3000亿元台阶,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3267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省第五位。经过几年努力,周口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周口打造成新兴临港经济城市,标志着周口发展临港经济已上升为省级战略。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周口人口资源、农业资源、风电资源、岸线资源、港口资源优势都将加速释放。
周口坚持以开放促转型,全速打造“豫货出海口”,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周口航运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我省向东开放,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开放格局,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黄淮平原腹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特别是当前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豫沪合作,周口水运优势将更加突出。
风起潮涌,只争朝夕;万里之航,始于当下。
毫不夸张地说,周口已成为河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连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桥头堡、豫东南对外开放的新枢纽,推动周口进入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新时期。
东方风来满眼春——临港新城、风生水起,周口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和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时值冬季,位于周口国家农高区(创建中)的金丹科技生产车间里,12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忙碌而有序。这是一家生产聚乳酸和可降解材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捆捆玉米秸秆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环保可降解的生物新材料。
“以金丹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赋予了农高区极强的资源吸收能力,使交通枢纽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够持久留在当地。”在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葛卫山看来,这才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关键。
围绕“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强服务,优生态、造港城”这一定位,周口市一方面大力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另一方面坚持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全力利用好枢纽带来的丰富资源,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正在审批的周口港国家级临港保税物流中心一旦建成投用,将极大推动周口乃至豫东南地区外向型产业发展。
“我们已与宁波港初步达成全面合作意向,将在港口建设、航道升级、航线开拓、物流基地建设、配套功能完善、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市长吉建军说。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枢纽经济真正有了产业支撑。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现代物流、数字经济八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让本地产品在运输货物中的比例节节攀升。
货物附加值与日俱增,产业链合作进一步深化,周口逐渐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和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枢纽经济,已成为周口打造新的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途径。
近几年来,周口坚持以发展临港产业项目为“龙头”,通过抓谋划、抓招商、抓服务,快速推进临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我们按照‘项目为王’理念,围绕‘现代临港物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制定招商图谱,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战略,开展精准招商。”周口港区管委会主任胡军华介绍,2021年,港区先后与河南国际农产品进出口物流园、豫东能源储备供应中心等4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引进投资超百亿元的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央厨广惠、热电联产以及重卡汽贸物流园等多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建设,形成了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梯次发展格局,临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该区对外开放载体正不断增加。一是积极融入豫桂东盟,与越南海防航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通了与东盟十国的水上货运通道;与河南中外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河南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线。二是周口港口(B型)保税物流中心,二类水运口岸、粮食口岸等开放平台申报建设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2017年开始,周口连续3年举办“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并于2020年召开全国港口行业多式联运大会,有力推动了豫东南对外开放新枢纽建设。这些活动中,全市共引进招商项目1251个,总投资9553.4亿元,实际吸收外资27.83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2259.2亿元。
天南海北、四面八方,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沐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周口市委、市政府主办的2020年第一届周商大会上,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周商代表近400人汇聚一堂,共话使命担当,共谋未来发展,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达429.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的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376.8亿元。如今,更多的产业、更多的要素正在迅速向中原港城新周口集聚,沿沙颍河生态经济带正在加快形成。
扬帆迎朝曙,再启新航程。
在谋划未来辉煌的发展蓝图中,周口将全力打造新兴临港经济城市,全面奏响加快发展、高质量崛起的主旋律,在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体现周口担当、贡献周口力量。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