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法律援助是为了保障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获得必要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民生工程,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推进法律援助门槛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覆盖面不断扩大,让法治之光照进更多角落,让更多困难群体得到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感受到司法温度。
法律援助
让弱势群体不再无助
“真的很感谢项城市司法局的扶贫帮扶工作队和法律援助中心的同志们!是他们给了我法律援助,帮助我解决了交通事故赔偿纠纷。”高寺镇贫困户朱某说。朱某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瘫痪,仅能靠轮椅行走,没有经济来源,家庭很困难。2020年7月10日,朱某遭遇车祸,受伤严重。因为没钱治疗,伤势还没好就回家了。朱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项城市司法局副局长夏银党是朱某的帮扶责任人,他第一时间到朱某家中了解情况,把朱某送去医院治疗。医疗费解决了,但是因交通事故受伤应该得到的赔偿款还没到位。作为帮扶责任人的夏银党将朱某的情况反映给项城市法援中心主任董慧贤,项城市法援中心认为朱某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立刻上门为朱某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并指派律师帮其代理案件,目前赔偿款均已到账,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朱某的这个事例,是全市推进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不断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将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作为司法行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亮点和名片,作为司法行政机关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创新实践活动,开辟了重点人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办理流程、深化便民举措,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低收入家庭、农民工等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促进法律援助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打得起官司,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充分保障困难群众获得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法律援助服务。2021年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76场次,发放宣传物品17000件,接待咨询群众15000人次;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010件。其中,涉及农民工案件576件,受援893人次,挽回损失993.13万元,涉及军人军属案件14件,受援18人次,挽回损失109.28万元。
“一站式”服务
打通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
在七一路东段司法局楼下,周口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市法律援助中心打造了“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接待、咨询、受理、审查、指派、归档等服务。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体系,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达到“机构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的要求。
全市182个司法所法律服务工作站全部建成,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面、有效覆盖,并开展法律服务下乡活动,打通了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
2021年全市各级实体平台共接受法律咨询18138人次。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占比为77.66%,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村(居)数为3724个,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村(居数)占比是82.94%。接受咨询、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意见数3125条,代群众起草法律文书556件,开展法治讲座351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352件,参与诉讼活动72次,提供现场法律服务数1827次,为村居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数241次。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周口市法学会还在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周口市看守所设立值班律师,在工青妇老残等部门建立联络机制,拓展法律援助服务圈。推出了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青少年维权工作站等,加强特殊群体法律援助工作。
我市法律援助机构打造的法律援助服务圈,使困难群众多渠道、多角度获得免费法律援助。
12348热线
百姓身边的免费法律顾问
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是面向广大市民群众的法律咨询专用电话,它接受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配合调处民间纠纷,及时反映群众的法律需求信息,指导和接受法律援助申请,维护贫弱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短号中“48”取“司法”之谐音,寓意寻求法律服务、调解民间纠纷请找司法行政机关。2021年以来,周口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共接听解答法律咨询24939人次。日前,周口市12348法律服务热线接到市民张某的咨询电话,值班律师张姗霞详细了解情况:张某在工地干活不慎受伤,家属找工地索要赔偿协商未果,不知道怎样维权。张姗霞在了解情况后,通过自己的专业提问,使案情更加详尽,向张某提供了法律咨询和解决方向。
周口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热线归并后,群众可以通过12345热线进行法律咨询、法律求助,相关法律问题都会由专业的律师进行分析解答,让民众得到更优质的法律咨询服务,引导老百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送法于民
受援门槛低 办案质量高
或许有人担心,法律援助是无偿的,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所提供的服务可能不如花钱聘请的律师。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我市法律援助律师团的律师成员中,来自周口市法学会法治智库的资深律师比例接近一半。而且为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正确实施,法律援助机构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他们推选出省级、市级法律援助案件同行评估师,严格落实中央和省政府对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相关要求,通过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定期进行质量考核;综合运用庭审旁听、案卷检查、征询司法机关意见和回访受援人等措施,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朱某是淮阳区齐老乡人,2017年5月在某电力工程工地施工时触电受伤,在医疗等费用赔偿方面,包工头和某电力工程公司均不愿承担责任。2018年,他来到淮阳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经工作人员审查,他系农村低保户,符合法律援助条件,遂按程序为其指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经过4次诉讼,历时3年多,法律援助律师依法为朱某讨回医疗等费用共计33万余元。像朱某这样的低收入者,成为了我市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后的最大受益者。
据悉,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更是明确规定,因经济困难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进行个人诚信承诺。在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上,河南省司法厅明确推行法律援助申请诚信承诺制,自2022年1月1日起,改经济困难证明为经济情况说明,全面推行诚信承诺制,切实做到减证便民,使法律援助申请更加便捷和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