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当年栖凤鸾,凤鸾栖处少严寒。至今雪雾荒台上,犹带春风气一团。”清人吕阳桐的这首诗,说的就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创建的扶沟大程书院。
想了解“程门立雪”的典故吗?那我就带你去河南省扶沟县城关镇浏览大程书院古建筑群,领略那里建筑的古朴典雅,感受“程门立雪”的动人故事。
在河南省扶沟县城关镇书院街中段,有一座坐北向南古朴典雅的大院落,这就是著名的大程书院,是遗留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说到大程书院,不能不提到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人程颢,以及“程门立雪”的感人典故。相传1093年,杨时、游酢已考上了进士,但两人为进一步深造,便辞官来找程颢求教。程颢为试探他们的诚心,有意闭门不见。他俩刚去的时候下着小雪,后来雪越下越大,足有一尺多深。程颢看到两人冻得像冰人一样站立门外不肯离去,求学心切,才收他们为徒,成就了学界佳话。如今,“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了尊师的典范。
作为一代大儒,程颢积极推崇理学,注重提高民众伦理道德水平。他在乡村建学校,在县城建书院,挑选优秀青年入院读书。他不但亲自主持讲学,还推荐当时的著名学者游定夫为扶沟县教谕,职掌扶沟学事,并请其弟程颐来扶沟讲学。程氏弟兄在扶沟的讲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士人学者,前来拜师求学的络绎不绝,一时扶沟人才荟萃、文风大盛、声名鹊起。
走进书院,迎面是青石台阶,朱漆大门,高柱重梁,砖山瓦顶,重檐叠脊,布瓦跑兽,木雕彩绘引人入胜。大门两侧耳房10间,东西对称和大门混为一体,雄伟壮观。走过大门是龙门。龙门与大门风格相似,面阔三间,两侧有耳房8间,由月亮门通向东西耳房,各成小院,清静幽然。
继续前行,步入龙门(即二门)。据说真正的龙门位于黄河上游,其流甚急,古代传说鲤鱼登此门即化为龙。科举时代称会试得中者为登龙门。在过去,只有“大比”之年方得开放,每当龙门开启,豫东百姓无不争先恐后赶往书院“跳龙门”,以期好运,久而久之成为百姓避霉祈神、喜闻乐见的民俗。传说一跳“龙门”金榜题名,二跳“龙门”青云直上,三跳“龙门”财源广进,四跳“龙门”百年好合,五跳“龙门”得生贵子,六跳“龙门”福寿康宁。
在通往“立雪讲堂”的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罗列着东西文场,呈南北行向,一分为四,每排各13间,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布局规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全为蓝砖布瓦,古代风格的柱廊式建筑,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科举考场。考场边的两棵古松,高大挺拔,蔚然成荫,是当年重建书院的县令缪应缙亲手所栽。书院的“立雪讲堂”十米见方,前壁呈框架结构,棂子门窗,这是书院建筑的重要部分,高约十米,面阔三间,单檐斗拱,每间六攒,每攒三斗两昂,非常紧凑,显得高大雄伟,蔚为壮观,讲堂的门上悬挂着我国著名书法家吴三大书写的“立雪讲堂”匾额,大门两侧“立雪见精诚,树尊师以令范;设堂明理性,遗重教之高风”的金字楹联,恰似画龙点睛,给讲堂镶嵌了明珠。
讲堂中间塑了程颢的坐像。史书记载,程颢平时独坐或闭目养神,或思考问题,总是一脸严肃,一动不动,像雕塑一样。给学生解答问题或待人接物却满面春风,和蔼可亲。
讲堂东边的一组塑像,只见程颐、程颢端坐,杨时、游酢满脸恭敬站立求教,生动再现了“程门立雪”的典故。
讲堂西边的群塑像是从大程书院步入仕途的官员和历史名人:刘自强、刘泽深、李梦阳;柳堂、杜化中、罗赞、曹嘉、卢传元、郝维乔、何出光、何出图……好像书院教学成果的展览。
如今,站在大程书院门前,看到的只不过是两扇紧闭的朱红木门、一尊石狮和悬挂于书院门口的4块匾牌,曾经的繁华已然远去。夕阳西下,大程书院就像一座神圣的精神殿堂,启发和引导着一代又一代求学上进的学子和追求幸福的民众前来参拜、祈祷,以得到心灵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