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01月21日
第06版:沙颍文艺 PDF版

过年的饺子

尚纯江

北方人过年,必办的三件事:放鞭炮、吃饺子、贴门对儿。如今,为了防止污染,鞭炮被禁止燃放。而今过年,只剩下贴门对儿和吃饺子才让人有一种过年的味道。

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这话放在过去,是没有一点错的。那时过年,吃过腊八饭就开始了。人们开始赶集,置办年货。今天一捆葱,明天两棵白菜,哩哩啦啦就到了小年。吃了小年的饺子,年的脚步就快了,一眨眼就到了年跟前。鞭炮声、欢笑声从村庄里溢出来,飘扬在空中,年的气氛日益浓厚起来。

现在过年节奏快了。不到小年,不吃上小年的饺子,仿佛这个年还很远。此前,打工的人们还在为啥时候买车票回家纠结着。一过了小年,回家的决心好像在吃下那一口充满乡愁的饺子时定下了。年三十、大年初一的团圆饺子还在等待着他们。饺子,在中国人的心中不只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乡愁。饺子,带着一种喜庆,让人有一种仪式感。

饺子,在曾经的年代,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记忆里,只有春节才能吃上饺子。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十五,这几天是要吃饺子的。

小年的饺子是在忙碌中吃下去的。人们还没有放假,过年的年货还要置办。所以,小年的饺子仪式感不太强烈,吃什么馅的饺子也没有具体的规定。曾经的年代,当然是吃肉馅了。肉馅的饺子,对于经常见不到一点肉腥的人们来说,可是一种享受。

在家乡,吃饺子是要有仪式的。饺子出锅时,要把第一个饺子扔进灶膛里。老灶爷是“一家之主”,改善生活当然不能忘掉“他”,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让“他”尝第一口。老灶爷尝过第一口,盛出来的第一碗饺子是给家里长辈的。在我们家,吃第一碗饺子的,理所当然是爷爷,之后,是父亲。按道理说,这之后,就是母亲。但是,母亲还在灶台上忙碌着,她总是盛最后一碗。

年三十叫除夕。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年三十中午的饺子将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像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一样,最有仪式感。吃饺子时要燃放鞭炮。小时候,总是盼望过年。除了穿新衣服外,就是放鞭炮吃饺子。年三十的饺子是肉馅的,一咬一个肉蛋儿,非常好吃,可以大快朵颐。这天中午,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村庄里马上就弥漫起好闻的肉香味儿和浓烈的放鞭炮散发出的火药味儿。我们开始在村庄里四处乱窜,向鞭炮炸响的地方奔跑。午饭一过,我们不仅饱餐了一顿美味,而且衣兜里装满了还没有燃放的鞭炮,有麦芒炮,也有大雷子。

除夕夜的年夜饭异常隆重。吃过年夜饭之后,大人们开始包大年初一的饺子,包好的饺子好看地码在高粱秆制作的锅排上。大年初一的饺子里有一个饺子包了一枚硬币,谁吃到就代表着谁会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气。按习俗,大年初一的饺子必须是素馅的。胡萝卜粉条馅的,代表着一年的红红火火;芹菜鸡蛋馅的,代表着家人们勤俭致富的开始。

而我们小孩子哪里想着这些,吃过晚饭,一抹嘴就聚集在村里的牛屋里,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深夜,鞭炮猛然炸响,新的一年在鞭炮的响声中拉开了序幕。鞭炮一响,我们就赶回家吃饺子。吃过新年的饺子,我们便奔跑在大街小巷拾鞭炮。年龄稍大一些,我们就跟在大人的后面,向长辈们拜年。长辈们接受了祝福,便掏出一些花花绿绿的毛票给我们发压岁钱。那些一分二分崭新的毛票让我们兴奋异常。

过了大年初一,人们便开始走亲戚。到了正月初五,就是破五节。破五节是祭祀财神的节日,按照习俗也是要吃饺子放鞭炮的。破五主要是送穷神迎财神的日子。吃了破五的饺子,就到了正月初六,打工的人们便告别家人,背起了行囊,开始了新一年的打拼。留守的人们,在新年的余韵中慢慢等来了元宵节。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到了元宵节这天,不但要吃元宵,还要吃饺子。正所谓“早上汤圆中午饺,晚上扛个‘布袋’跑”。家乡习俗,早上吃汤圆,一家人团团圆圆,中午饭就是传统的美味饺子。元宵节是吃元宵的节日,为啥要吃饺子?我不清楚。我想,大概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好吃不过饺子”,过节吃饺子是件很正常的事儿。吃过了饺子,到了晚上,小孩子肩膀上便扛上了“布袋”(一种长长的杂面包子,里面是干菜粉条馅儿)。大人们说,吃了“布袋”长力气,能扛起一百多斤的布袋。

吃过汤圆、饺子,扛过“布袋”,挑过灯笼,年,开始渐行渐远。火红的对联渐渐褪去了颜色,田里的庄稼开始返青,新年已经开始。  

搔首白发,韶华易老,光阴易逝。随着新年的离去,我又老了一岁,就像褪了颜色的春联一样,渐渐老去。不过,我按捺不住的一颗心也像返青的麦苗一样昂扬起来。人老心不能老,只有这样,过年才有味道,才能快快乐乐享受生活。

2022-01-21 尚纯江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58368.html 1 过年的饺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