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乔小纳
周口市援助安阳核酸检测医疗队的34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是52岁的万东文。
万东文是周口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1月13日中午接到通知后,她毫不犹豫,立刻报名。她说:“年龄不是问题,干的就是这份工作,况且中心城区、扶沟、沈丘的核酸检测我都做过,比较有经验,这次去安阳,义不容辞。”
周口市人民医院的援助指标有两个。报过名后,万东文给检验科科员王慧芳打电话:“慧芳啊,知道你在休假,我都不知道咋张口,通知去支援安阳,你看这……”“没事儿万主任,我这就坐高铁回去,咱们一块儿出发!”王慧芳回答得很干脆。
1992年出生的王慧芳是一名“新军嫂”,她本来和在武汉当兵的男友定的婚期是2021年8月份,可当时扶沟检测出新冠肺炎阳性病例,王慧芳立刻陷入忙碌中,与男友商量后决定推迟婚期。期间又经历了沈丘的疫情,婚期一推再推,她男友跟部队请的假屡屡“浪费”。和男友完婚后,2022年1月份,王慧芳终于有时间请探亲假去武汉。
“挂了万主任的电话后,我老公说,去吧,注意安全。看他这么支持我,我特别感动。”王慧芳说。下午3时左右,她赶上了最近一班高铁,晚5时许到达漯河西站,王慧芳的父母早早等候在那里,连夜接她回周口。
我市从各单位遴选符合条件的核酸检测技术人员在市卫健委集合。将近晚上7时,万东文看到了王慧芳一家。“慧芳的爸妈把孩子交给我时,我看见她爸在抹眼泪,当时就告诉他们我一定照顾好她,把孩子平安带回来。”想起即将出发的场景,万东文眼角泛起泪花。
来送万东文的是她刚从郑州回来的儿子。刚相聚就面临分离,加之儿子比较内向,话很少,只是默默帮她收拾行李,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34名周口队员集合完毕后,立即前往安阳,向奥密克戎“宣战”。
1月14日凌晨2时30分,队伍顺利抵达位于安阳市文峰区的驻地。由于没有接到立刻投入当地检测工作的指令,经过短暂休整,34名检验人员对驻地进行了消杀及个人防护用品穿脱的培训和考核。作为“大姐”,万东文像大家长一样耐心指导着队员们的防护服穿脱流程,她说:“越规范就越安全,他们也就20多岁,我对待他们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
1月15日,安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经过统一调配,确定周口市核酸检测医疗队工作地点为距离驻地20分钟车程的移动PCR方舱实验室,这里承担了安阳市部分县区全员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核酸检测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全队采取24小时三班倒模式进行工作。万东文和王慧芳一开始值的是晚8点到早8点的班,工作时间比较长,安阳这几天还特别冷,外面都结了很厚的冰。由于来得仓促,万东文和王慧芳没带厚衣服,见此,当地相关部门给大家送来了军大衣。
据万东文和王慧芳介绍,安阳的标本量较多,对检测技术、检测质量和检测速度都有较高要求,是对能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长期待在负压舱内,会出现头晕、缺氧的症状,每次实验做完,出来都要深呼吸才能缓过劲来。每天要做上千次按动检测枪的动作,万东文和王慧芳经常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只要进实验室,我们都不敢喝水。为了尽快控制住疫情,加快检测速度,只要传递过来标本,无论多长时间我们都要做完才出来。尽管饭点已过,外面一再催促大家赶快出来吃饭,但我们要一鼓作气,不给下一班人留麻烦。”王慧芳说。
曾经羡慕同伴们有对外支援的机会,如今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王慧芳很兴奋也很珍惜,她不放过每一个学新东西的机会。
这两天,万东文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去,她回答:“把奥密克戎打败了就回去。”
作为年龄最大的一员,万东文用行动诠释着责任。
作为“新军嫂”,王慧芳带着全家人的支持和祝福投入到工作中,期待着凯旋和团圆。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