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4日
第04版:理论与实践 PDF版

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周口绚丽篇章

编者按

2月10日,我市召开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对周口的发展方向、城市定位、重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且符合周口实际的工作思路和具体要求。为更好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本报特邀请部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负责人对会议精神进行充分阐释,帮助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加强理解、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现将部分解读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弘扬历史文化   凝聚发展力量

——从三个维度深化对“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理解和认识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刘淑君

周口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下,传承文明、崇尚道德,已成为周口人代代相传的血脉和基因。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张建慧提出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精确表达了周口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品质,它植根历史、立足现实、引领着周口的未来,对于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从历史维度看,“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文化

体现在道德概念的发端与同源上。周口作为伏羲定都地、老子诞生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是伏羲文化和老子文化。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伏羲画八卦,正姓氏,制嫁娶,以约束社会行为,推动传统道德的形成。“八卦”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理念,直接触发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维方式,启发了先秦思想家老子对三代各家之道作出高度的抽象与概括。而老子的“道”文化精神,则上承伏羲文化,是对伏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德”一词,可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道德经》五十一章这样讲“道”与“德”的关系:“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前37 章为《道经》,后44 章为《德经》,“道”字有76个用例,“德”字有43个用例,这种“道”与“德”理念的社会学、伦理学意义的引申与发挥,对周口历史上形成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伏羲文化与老子文化在“道”的形成上是同源的。

体现在道德底蕴的发展与传承上。周口作为陈国故地,地处中原,长期受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多次来陈,讲学游历,对儒道交流和互补起到重要作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在民风上表现为道德的形式,比如: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爱人仁民的民本思想、励志为公的使命担当、高尚人格的修身理念等。在这种背景下,周口历史上出现了以东晋名臣谢安、中国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为代表的谢氏家族,以及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张伯驹等一批具有道德影响力的人物。以川汇区关帝庙为代表的诚信文化,契合了儒家“重义轻利”“诚大于天”的伦理原则。秉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商水县邓城镇叶氏家族将“诚实守信”作为发家的根本。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黄泛区人把黄泛区这样一个被黄沙覆盖的不毛之地,改造为闻名全国的平原绿洲、中原粮仓,形成了“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奋发有为、不懈奋斗”的黄泛区精神。在新时期,这些文化现象又影响着周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体现在道德元素的延续与认同上。古人在取人名和地名时比较注重对道德价值的寄托与追求,这种文化在周口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用道德概念命名的乡镇、街道、地标共计140余处,如:西华县的奉母镇,太康县的高贤乡,鹿邑县的仁让街、问礼巷,川汇区的德化街、忠信街、三义街等。中共中央原委员、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是川汇区德化街人。这些星罗棋布的道德地标像一座座灯塔默默照亮周口的每一个角落,是周口人崇德向善的最好见证。这说明在周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道德的引领和带动始终很有影响力。

二、从现实维度看,“道德名城·魅力周口”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同生产生活实践、成长发展历程紧密结合,才能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和生活规范,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导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对道德传承与城市魅力相互关系的深刻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个城市形成自己的魅力,不仅要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提升,更要有市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同时,道德的形成是城市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深化城市的文化内涵,形成城市的现代气息,与满足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周口、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周口”的目标高度契合。所以,“道德名城”和“魅力周口”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整体。

凝聚城市精神力量的现实需要。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周口是一处民风淳朴、崇德向善的文明沃土,提炼和弘扬“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文化形象,发挥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使它透过文化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及市民素质传达出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我家乡”的情结,促使千万周口人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推动周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们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一步挖掘“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时代内涵,结合时代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形成全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弘扬周口英模群体精神的提炼升华。“好人现象”是周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年来,通过开展“诚信周口”“善行周口”“英模周口”——德润三川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催生出彭秀英、王梅荣、方志欣、李灵、李高峰、陈国厂等一大批感动中国、影响广泛的“道德明星”。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10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或“中国好人”称号、70多人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或“河南好人”称号。尤其是疫情防控、防汛救灾期间,全市27万余名志愿者、1026支志愿服务队,冲锋在前,奋战在防汛抗疫一线,汇聚起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彰显了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勇于担当、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

三、从发展维度看,“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必将汇聚起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立足战略全局,深刻认识重大意义。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临港新城、开放前沿”的发展定位,围绕“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谋划部署了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举措、重点工作,吹响了谱写新时代周口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冲锋号”。我们要以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为目标定位,主动对标对表,服务中心大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周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拓宽视野格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导向,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大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着眼从更高层面提升城市品质,贯彻新时期的规划理念,把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彰显“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深厚底蕴和独特气质。

弘扬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高度的文化认知、文化清醒和文化追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持续增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供给。在办好“考古周口”“典籍周口”“书香周口”文化活动基础上,陆续推出“书画周口”“诗词周口”“馆藏周口”系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形成深层次文化推动,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周口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塑造人力资源新优势  为周口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周口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李宗喜

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塑造人力资源新优势,加快我市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努力推动基础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这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为今后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充分认清我市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我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和人力资源输出大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为586.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36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92.14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116.58万人,省外转移就业175.18万人,境外就业0.38万人。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新成效。“十三五”以来,我市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88.6万人次,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达47万人,占全市438万从业人员的10.7%。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有职业院校29所、在校生10.25万人,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省前列。周口高级技工学校、周口联营中专分别晋升为周口技师学院、交通技师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职业本科大学,结束了周口没有市属本科院校的历史。返乡经济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增添新动能、搭建新载体、培育新农民”的返乡创业工作总思路,持续将返乡下乡创业作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强力推进,努力吸引有能力、有条件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连续举办6次“情系家乡周口行”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周商大会,探索走出了一条由“北雁南飞”的打工经济向“群凤还巢”的返乡经济转型的新路子。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创建7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15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3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和44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自主评选了23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3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38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和5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优秀项目。累计返乡创业人数达26.7万人,创办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实体22.59万家,总体带动就业达114.52万人。

充分把握和分析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外出人口流失严重、受教育程度低、城市化进程慢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从转移人员年龄看,30岁至50岁青壮年劳动力是转移就业的主干力量,达257.13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88%;从受教育程度看,高中及以上人员123.18万人,仅占转移就业总量的42%,初中及以下人员占比高达58%,转移就业文化程度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从务工地域偏好看,我市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和江苏等地,主要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居多;从从事产业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建筑、防水、机械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总体情况看,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群体为主,数量庞大,居全省之首,文化程度低,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密集型、劳动替代性强的产业,就业的稳定性偏低。从常住人口统计看,据周口市统计局发布的七普数据,全市10个县市区中,10年时间,与六普相比,除川汇区人口净增19.3万人,增长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外,淮阳、扶沟、西华、沈丘、项城市等5个县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从城市化率进程看,2017年至2019年,近3年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1.22%、42.82%和44.36%,城市化进程虽有提升,但远低于全省2020年底城市化率55.43%,且增速不快。总体看,我市属于全省人口净流出大市,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市域内劳动力“一老一小”多、城市化率偏低等主要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集中在人口综合素质不高、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较慢、人口红利优势没有充分激发和释放这三个方面。

积极明确“塑造人力资源新优势”的着力方向。张建慧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市发展短板,也是我市发展潜力。提出要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构建“一中心两组团五卫星城百镇千村”,把城镇化作为连接县域经济“成高原”和中心城区“起高峰”的重要“纽带”。无论是乡镇、县域,还是中心城区,做大、做强的关键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新优势的塑造,亦都离不开高质量发展中“人”这个最重要、最活跃和最能动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围绕“人”这个核心,充分激发和释放周口所独具的人口红利优势,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开展:一是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技能导向激励机制,健全“人人持证”的培训、鉴定、使用机制,筹建周口科教新城,培育技工品牌、推进产城融合、打造职教高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到2025年完成10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取得相应等级证书、全市持证人员达260万人以上的目标,确保全民能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明显提升,转移就业质量更高、就业稳定性更强、技能增收成效更加显著,本地人口红利优势得到有效激发和释放;二是以实施“归雁”工程为引领,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搭建“周口一家人”返乡经济大数据服务云平台,强化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共享服务,鼓励返乡创业、留乡就业。“人口流动特别是人才流动,往往伴随着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要素的流动,其中蕴含着充沛的发展动力”,各级人社部门要善于因势利导、乘势而为,积极把沉淀在外近300万务工人员的人口红利优势发挥出来,让更多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就近城镇化;三是以启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为重点,构造充分就业城市。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进周口高质量实现现代化,必须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城市虹吸能力。要着力加强就业载体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吸引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科技型企业落户中心城区,不断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容量等,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奠定基础;四是以开展市县两级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供给。坚持政府主导,以就业为导向,在开发区、产业园区、职教园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等地或依托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积极为社会提供技能实训、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认定、创业培训、就业招聘、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推动实现产业集聚,更好发挥基地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需要。五是以打造一县一劳务品牌为龙头,提升就业的“成色”。就业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做好就业工作意义重大。劳务品牌是专业化的劳务输出形态,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专业型的品牌化劳务输出。落实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和擦亮项城防水,鹿邑制刷,西华胡辣汤、的哥,商水绿化、渔网纺织,沈丘物流,扶沟有机蔬菜种植,太康织女、锅炉等劳务品牌,打造更多的劳务品牌,进一步推进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做好民生就业这篇大文章。努力为全面推进现代化新周口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周口绚丽篇章贡献人社部门更大的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周口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胡国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十大战略”之一。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率先建成农业强市。周口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深厚,我们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锚定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奋力在全省乡村振兴中走前列、当典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迫切需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农业强大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强大的农业作支撑,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完整的现代化。周口作为全省重要的人口大市、粮食和农业生产大市,要充分运用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系列政策机遇,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扛牢粮食安全重任。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184.74亿斤,居全省第一位。周口建设农业强市,要积极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要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加强种业基地建设,引进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和种业创新联合体,打造种业领军企业,推进“育、繁、推、加”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要发挥粮食生产核心区优势,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工程,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重点打造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6大产业链,以“大食品产业”观念推进食品产业链增值,积极探索“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周口由“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跨越。擦亮特色农业品牌。立足资源禀赋,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中原菜都”打造工程,推进扶沟特色蔬菜产业园建设,持续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积极建设规模化露地菜种植基地。实施“特”“优”战略,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大力发展淮阳黄花菜、鹿邑芹菜、郸城红薯、项城白芝麻、太康食用菌等国家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力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载体。周口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经过8年脱贫攻坚战,全市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4.6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应当看到,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繁重艰巨,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优化自上而下排查和自下而上申报机制,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意外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继续坚持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力以赴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确保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持续完善扶贫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扶贫车间管理,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乡村产业经营模式。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管理,多渠道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确保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系统梳理需延续、调整、优化和新增加的政策举措,定期分析研判。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把握政策导向和政策标准,科学把控政策调整优化的时、度、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弱项。经过8年脱贫攻坚,脱贫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依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由于脱贫攻坚期大量的资金投向贫困村,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些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于贫困村存在一定差距。要合理利用“过渡期”帮扶政策,加大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统筹安排村庄布局,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突出乡村优势特色,推行实用性村庄规划设计。深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空心村整治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治理“六乱”、开展“六清”,盘活空闲资源,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全面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引导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乡村振兴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过程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在工作谋划上,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上一体谋划、政策执行上一体落实、工作实施上一体推进。在推进落实上,要坚持以点带面,抓好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创造积累经验,扎实稳妥推进。在责任落实上,要健全完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压紧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用好考核评估结果,确保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有效推进,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区,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周口绚丽篇章。

2022-02-14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59469.html 1 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周口绚丽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