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岳建辉
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必定汇集了各方面的资源与活力。
周口,因水而生、依港而兴。沙颍河两岸,风光秀丽,高楼迭起,犹如一条绵长的生命线,静谧而灵动,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蜕变,激励着千万周口人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021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显示,周口港赫然入列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为我市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0月,在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龙头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2021年12月1日至2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周口市调研,为周口发展把脉切诊、把舵定向,明确要求规划建设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按照一市四区、中心城区三百万人的规划来实现与长三角经济的有机对接和衔接,为周口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眼界决定宽度,思维决定未来。“周口已经到了战略机遇凸显期、优势潜能释放期、跨越发展加速期,奋力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正逢其势!”2月10日,春节刚过,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张建慧响亮地提出,要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临港新城、开放前沿”的发展定位,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吹响“向着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港口城市迈进”的进军号、冲锋号。这是落实省委对我市发展的殷殷重托,更是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通衢江海,彰显周口影响力
从数百年前的水运兴盛,到上个世纪的搁浅败落,再到近年来的陆续复航,周口人的港城梦一直都在。
基础决定高度。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周口已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和底气。
周口史称周家口,自古以来就是舟车会聚的通衢之地,商贾云集,桅樯林立,是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素有“小武汉”之称。“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是对昔日繁华的赞誉,也是今日周口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周口经济社会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拥有了更多闪亮名片: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著名粮棉油生产基地、多式联运枢纽城市、人力资源大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在这些名片的掩映下,周口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的优势不言而喻。
交通路网是城市的命脉,也是做优城市发展空间的强力引擎。沙颍河常年通航,5条高速公路纵横交织,漯阜铁路、郑合高铁贯穿全境,西华通用机场建成投用,周口民用机场即将开工,“公、铁、水、空”四位一体多式联运枢纽城市格局正在形成。加之周口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是全国5个人口超千万的地级市之一,全市农村劳动力约620万人,富余劳动力320多万人。周口在校学生达201.8万人,每年高招考生8万多人,考入高等院校近7万人,近年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占河南省1/5强,有郸城一高等一批名校。特别是近年来,周口实施中心城区一带四林百园、七条水系综合治理和沙颍河城区段改造等一大批项目,建设了森林城市、森林通道、森林社区、森林乡村、森林田园五大森林工程,市域五大主要河流和引江济淮、引黄调蓄湖等八大生态区建设初见成效。如今的周口,中心城区一派生机盎然,自然生态和城市建设和谐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周口也有基础设施上的“硬条件”。近年来,我市聚焦融入“一带一路”、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围绕“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强服务、优生态、造港城”发展定位,加快港口建设,形成了“一港一核九区”(“一港”即周口港,“一核九区”即以周口中心港为核心,布局西华、商水、淮阳、项城、沈丘、太康、鹿邑、扶沟、郸城九个港区,共23个作业区)的格局。周口港内河水运发展迅速,国内方面,开通了周口港至太仓港、淮安港、大丰港、凤阳港、连云港港、上海港6条集装箱航线,实现了通江达海内河航运目标,周口港成为“豫货出海口”和“海货入豫口”、中原地区连接长三角经济走廊桥头堡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在河南的起点;国际方面,在商务部鼓励试点的CIFA多式联运提单的作用下,周口港又开通到达美国洛杉矶长滩港的国际航线,使周口港成为中原腹地连接世界物流的水上门户枢纽,为周口乃至河南省进出口贸易企业开辟了国际物流新通道,实现了箱通世界,货运全球,周口进入了向海而生的新时代。2021年1~11月全市完成港口吞吐量2635万吨,同比增长60.46%,占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72.2%。周口多式联运枢纽港纳入了交通运输部“十四五”规划。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周口新兴临港经济城市。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化优势为胜势,这既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赢得全局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周口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城乡发展不充分、三次产业发展不充分、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不充分的问题,仍是当前我市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锚定‘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周口、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周口’的目标,加快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奋力向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迈进!”市委书记张建慧在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规划引领,着力打造向心力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必定要显出“大气魄”。
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市按照“前瞻30年、编细15年、编实十四五”的战略思维,坚持多规合一,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确保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需求,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构建“一中心两组团五卫星城百镇千村”的全域空间格局,实施中心城区“起高峰”“五大行动”,推动“一中心两组团”相向发展,奋力形成“一市五区”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
“一中心”即中心城区包含川汇区、淮阳区和商水县。周(口)淮(阳)商(水)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是“功能一体化”;整合现在与未来,形成形态有机、结构科学的“组团式、田园型”现代化城市。重构城市功能体系以多中心体系促进功能一体化,以建设国家级区域港口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依托郑合、商合杭高铁等线路,加强周口与长三角的经济联系,将周口建设成河南——长三角经济走廊的枢纽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强化临港经济、综合交通、职业教育、金融商务和会议会展等功能,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实现中心城区“起高峰”。
“两组团”即项城、西华两个组团城市。项城市和西华县距离中心城区都在30公里以内,具有组团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项城、西华向中心城区发展,建设产城互动、功能相对完整的城市组团。项城加强与中心城区的产业互动,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化工、医药等先进制造业。西华突出人力资源转化、专业技术培训方面的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色,发展出口加工基地。中心城市与两组团之间分工明确,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中心城市与各组团间公共服务设施、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以快速公共交通、快速路为骨干,以城际公交和城市干路网为支撑的一体化交通系统,实现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30分钟通勤圈。
“五卫星城”即鹿邑市域副中心和扶沟、太康、郸城、沈丘四个县域经济中心。卫星城的发展兼顾城市和产业两方面的发展动力,调整空间拓展方向,优化城市形态,使县城现状建成区、规划发展区、产业集聚区之间构建有机联系,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同时,注重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间的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衔接,形成统一整体。依托各自发展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实现县域经济“成高原”。
“百镇千村”中的“百镇”即市域范围内的102个建制镇,“千村”即市域范围内的4752个行政村。乡镇承担着发展涉农产业、吸纳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要作用。对于距离城市建成区有一定距离、相对独立的乡镇,尤其强化其为所在地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功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靠近城市建成区的乡镇,鼓励积极参与并融入城镇服务职能分工体系,加强设施与服务的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实现优势互补,互为依存,统筹城乡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城市辐射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选择的路径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我市出台了《周口市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三年行动方案》,以打造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与提质,做强中心城区,扩大对外开放,筑牢县域坚实底盘,构建组团式、网络式、集约型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李建华向记者介绍说。
做强中心城区,打造核心引擎。做强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发展规模质量,壮大主导产业、市场主体,以高质量城市经济带动全域发展。加快建设宜居韧性城市,持续推动中心城区大变化,巩固深化国家级荣誉城市创建成果。按照“东拓、西优、南连、北伸”的思路,统筹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和产业优化布局,着力增强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水平,促进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顺应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趋势,强化组团城市联动,促进商水、项城、西华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打通周西、周太快速通道,打造30分钟、1小时通勤圈。
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把周口打造成中原东向开放的前沿和枢纽城市。充分发挥沙颍河通江达海优势,持续深化与淮安港、太仓港、连云港港、上海港、大丰港等港口合作,打通周口至南京集装箱运输航线,积极推进河海联运,深度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水运港口码头体系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充分发挥郑阜高铁快速通道优势,强化人员、信息、市场和商贸交流,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文、经贸合作。加快平漯周高铁、支线机场建设,构建更加便捷顺畅的“公铁水空”四位一体交通体系,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高铁经济、临空经济,强化周口在中原对接长三角“桥头堡”和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链,打造开放型枢纽经济先行区。
突出创新驱动,提升城镇产业能级、承载能力、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以周口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周口临港开发区为主体,按照“一区两园”模式,“打捆”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引导周口、郸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域全覆盖。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建设全市统一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网络乡镇全覆盖。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为现代化周口建设提供新平台、新支撑。
在“硬件”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市把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国家级区域中心港口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社会事业建设,提升消费、交通、住房保障水平,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今的周口,市体育馆、市博物馆、郸城一高周口分校、市中心医院新区分院、周口野生动物世界、科教新城、会展中心……这些项目的建成使用和酝酿,必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彰显“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的深厚底蕴和独特气质。
明确重点,增强城市承载力
谋定而后动。按照这种大气魄和新思维,我市将在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建设的征途上展开一场飞跃、快跑,给周口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李建华告诉记者,新的一年,我市将积极行动,增强城市承载力,高强度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实施加快完善城区功能行动,在流沙河湿地公园和周口东站周边区域,以完善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为基本思路,规划建设科教新城、金融集聚区、会展经济区、总部经济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中心城区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布局高端制造、总成总装、研发孵化、中介服务等先进产业和新兴产业,强化中心城区产业支撑,力争早日形成市县产业梯次合理布局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完善教育、养老、医疗、娱乐、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0分钟便民生活圈,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实施生态建设行动,加快“一河三川七水十湖百园”生态体系建设,年内开工建设公园游园100个,构建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实施安置房建设攻坚行动,持续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今年交付安置房1.43万套,提升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生活环境。
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全市强,县域稳则大局稳。新的一年,我市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新建商水县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以县为单位,整合农村学校资产资源,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置,建立以寄宿制为主的高中、初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推行“县聘乡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县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用好“一县一开发区”平台,聚焦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引进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关键型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塑造县域经济竞争新优势。支持项城加快建成中等城市,推动鹿邑、沈丘、太康按照“城区50万人、财政收入50亿元、经济总量500亿元”目标加快发展,支持其他县按照“城区30万人、财政收入30亿元、经济总量300亿元”阶段性目标加快发展。
战鼓声声响,奋进新征程。站在新起点,周口这座年轻的城市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踏浪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周口的功能、地位、作用将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凸显,“奋力建设中原崛起新高地”的美好愿景终能“长风破浪会有时”。“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周口城将成为人们心目中最温暖、最留恋、最能触摸心底温柔的家乡,成为外地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有思念、有味道、有灵动的向往之城,千万周口人民将从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的征程中收获满满的幸福。③5
(本版照片均由王映提供,设计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