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8日
第06版:沙颍文艺 PDF版

走亲戚

郭志刚

过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活动就是走亲戚。人们把它看得非常重,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交流。千百年来,走亲戚这一古老的习俗绵延不绝,在你来我往、觥筹交错中,中国人重仪式、重人情、重亲情的丰富情感被表现和释放得淋漓尽致,姿态万千。

一般来说,过了大年初一,人们从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这走亲戚的早晚顺序很有讲究,先走的都是最重要的亲戚。在农村,初二都是去母亲的娘家看老舅,初三才和媳妇一起回娘家,初四、初五去看姑姑姨妈。亲戚多的,走亲戚会一直走到正月十五。

走亲戚要带东西,这是人们不小的负担。人们准备年货真正自己用的并不多,大多用来招待客人和走亲戚。那时候,人们很贫穷,一般人家走亲戚都是拿个竹篮子,里面放几个蒸馍和炸的馓子或油条,最贵重的是二斤果子。不过一般的亲戚都是留点蒸馍和馓子,对于果子谁也不会留,只有回娘家的时候才留下。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走亲戚可以吃好的,打打牙祭,所以,人们都喜欢走亲戚。不过招待客人也没啥好吃的,最主要的一个菜就是“胖对面子”(红烧肉),由于准备得少,一般主人不让,客人不吃,让了客人也不轻易吃,主人更是舍不得吃,所以一碗肉可以带“一季子”客。传说有个缺心眼的人走亲戚,主人一让,他就吃,把一碗肉快吃完了。主人一看,急了,也抢着吃,说再不吃就没有了。这是个笑话,但透过这个辛酸的笑话,反映了那个年代物质的匮乏。当然,那个时候人们招待客人也喝酒,不过酒非常少,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好酒。我记得都是买点散的“明溜子”酒,和现在的米酒差不多,喝的时候还要热一热,只有重要的客人才能喝上。所以,那时候喝醉的人并不多。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招待客人主要是喝酒,不仅中午喝晚上喝,甚至早上也喝。人们推杯换盏、划拳猜枚,非常尽兴,不让客人喝醉就显得不热情,你看春节前后,到处是东倒西歪的人。

除了吃,人们走亲戚还重视穿。平时没好衣服,都是粗衣棉布、黑袄黑裤。这个时候总要尽量穿好点。尤其是回娘家,要尽可能穿得体面些,这样大家都有面子,实在不行就借别人的衣服穿。谁家的儿子或姑娘大了,就更得穿好看点,春节走亲戚是相亲说媒的大好时机,许多金玉良缘都是走亲戚促成的。虽然如此,人们穿得毕竟单薄,加之春节前后特别寒冷,冰天雪地的,所以走亲戚最温暖的时刻是烤火。一到姥姥家,姥姥赶紧抱一捆豆秸或芝麻秆点着,让我们烤火。红红火光中,我们寒意尽消,温暖无比,不仅身体暖和,心里更是热乎乎的,那是姥姥的温暖、亲情的温暖。那时候连煤炉子都没有,只能用柴火取暖,当然,今天的孩子不要模仿,既不环保又不安全。

真正喜欢走亲戚的是孩子们,不仅为了吃好的,更主要的是可以挣压岁钱。到了亲戚家,小孩子都要给大人拜年,这个时候亲戚家即使再穷也要给孩子压岁钱,不过那个时候,压岁钱可没现在这么多,一般都是一两毛钱,只有姥姥才多给些。孩子心里很想要,但嘴上仍按父母教的,说我长大了,不要了,不要了。但最后,还是不好意思地接过来,这样开学后就可以买点书和笔,这是孩子们最激动、最高兴的事。

走亲戚一定要说怎么走。早年间,人们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和礼物,或携妻带子步行。近距离一天打个来回,远距离的亲戚往往要留宿。后来,人们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私家车等,出门走亲戚快捷多了,但步行给农村的孩子留下了难忘且美好的印象。豫东平原上,辽阔的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清澈的河水,雪天时的银装素裹,下雨时的泥泞小路,都是孩子们最好的大自然教材。记得小时候,我去大姨家走亲戚,和老铁哥顺道一起步行。路上,他给我讲杨家将的故事,过一条小沟时,因涨水必须蹚水而过,他怕我冰着腿,竟背着我过河。其实,他只比我大5岁。写到这,我想起“孔融让梨”的故事,俗话说“要得好,大让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走亲戚中,在善良的人们中随处可见。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走亲戚的方式,以及吃、穿、行、礼物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亲情不变、善良不变、美德不变,走亲戚的美好故事仍在赓续传承。

2022-02-18 郭志刚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59928.html 1 走亲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