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缘有大爱》,这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7000多字的革命红色记忆,2021年12月20日在《周口日报》《周口晚报》发表后,很快被《党政干部论坛》等纸质媒体和很多网站转载。于是,革命老区郸城抚养两位革命后代的故事,迅速被全国更广泛的人民群众熟知和传颂。
做父母的都知道,父子父女情、母子母女情其实就是骨肉情,因为儿女都是父亲母亲的连心肉。在那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尽管不忍和不舍,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抛下骨肉情甚至割断骨肉情。有一对夫妻就是榜样。共产党员冯登紫,河南息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7年转战豫东,任亳县县长,每天都要指挥战斗。他的妻子周荣涛,安徽泗县人,任小区区长,每天都要与敌人作战,时刻都会转移战场和阵地。当时,他们的大儿子冯光两岁,二儿子冯光明出生不久。要带着两个尚小的孩子行军打仗,很是拖累部队,于是,他们不但抛了家,还要舍子,在行军途中,把大儿子冯光放在路边,盼有好心人捡走抚养。后来,被小区队员发现,认出是冯光,又把他抱了回来。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冯登紫和周荣涛商量后决定,把大儿子冯光交由小周庄(现属郸城县白马镇)贫农周德祥抚养,把二儿子冯光明交由罗张庄(现属郸城县南丰镇)贫农张允增抚养。这是责任,也是重托。试想,当父亲母亲把亲生儿女抛下的那一刻是什么滋味?当父亲母亲与亲生儿女割断骨肉情的那一刻是什么滋味?冯登紫和周荣涛遥望血火交迸的战场,又大踏步走向前方!
不用说明也可以知道,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拉锯”年代,为共产党人抚养后代是要担当风险的啊!是会招致灾祸的啊!而我们的贫苦群众,与共产党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生死情,当然不怕坐牢、不怕杀头。周德祥明面是乡村卖货郎,背里却是地下交通员,为党传递情报。他教育儿女说,咱家姓周,冯光妈也姓周,是你们的亲姑哩,冯光住咱家,就是外甥住舅家,你们吃饭穿衣都要偏爱小弟弟。不过,大多时候,周德祥为防意外,都是一头挑着针头线脑,一头挑着冯光游走四方。正如《超越血缘有大爱》中所说:“那时,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周德祥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用做小生意赚来的钱,买烧饼给冯光吃。冬天冷,他把买来的烧饼或馍,揣在怀里暖热,给冯光吃。”“周德祥的货郎挑子,一头挑的是生活和责任,一头挑的是革命和事业。他用大爱编织的革命摇篮,呵护着孩子一天天成长。”一天,有人向地主联防队告密,说周德祥家窝藏“小八路”。闻讯,周德祥带着冯光躲了出去。敌人抓住周德祥的大女儿周占勤,吊到树上毒打,问“小八路”藏哪儿去了?周占勤不说一句话。母亲疼在心头。她有三个儿子,只有一个宝贝女儿,便把与冯光同岁的小儿子周占宾交了出来,说,别打俺闺女了,这个“小八路”给你们吧!两岁多的小占宾哭得死去活来。联防队觉得,这个两岁多的孩子不可能是“小八路”,只好作罢。和哥哥冯光一样,冯光明在寄养期间,同样遇到很多危险。每当地主联防队来查访,养父母就把他藏起来。为保护冯光明,养父张允增和养母杨素民都遭到过敌人的吊打,以致张允增的腿被打残疾,走路都很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光、冯光明先后回到父母身边,又相继参军入伍。冯光还晋升为师级领导干部。他们复员后,都在省直机关工作,即便退休,仍在发光发热,为社会做着贡献。因为,他们不忘来时路,他们知道感恩情、报恩情。平时,冯登紫和周荣涛老人,经常教育儿子:“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你们的命是郸城老百姓保出来的。”“艰苦岁月里,你们能够活下来,不是命大,而是群众的保护和关爱。”“不能忘了曾帮助你们的那些善良人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们要尽力去帮助他们……”冯光明与娘——杨素民有一张合影。他一身戎装,站在娘后,娘幸福满满。照片背面写着四个字:“恩情如海”。想想吧,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那么如海之恩怎么相报呢?在旧社会,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苦受难,现在冯光明长大了,有能力保护娘了。1972年,他回罗张村看娘,全村人欢声笑语,都说:“冯光明长得像娘!”因为,他是吃着娘的奶水长大的啊!1996年,娘去世,冯光明携全家老小,披麻戴孝,为娘送终。送葬路上,他痛哭流涕,几步一磕头,谢爹谢娘谢乡亲……同样,冯光虽是师级领导干部,在养母面前却仍是孝子。他退休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小周庄看望家人,到周家祖坟进行祭拜,表达感恩之情,寄托哀思之苦。他和弟弟冯光明,要用一生的忠诚,感恩报恩郸城的父老乡亲!
革命老区郸城抚养两位革命后代的故事,从解放战争一直传颂到今天,不但传遍了郸城,传遍了周口,传遍了河南,甚至传遍了全国。我想摘抄《超越血缘有大爱》采访札记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战争年代,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出生入死,人民群众为革命后代舍生忘死,感人故事的背后,需要我们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磅礴力量,奋力续写党群、干群鱼水情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