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可歌可画者,多矣。有人喜欢牡丹,有人喜欢水仙,有人喜欢青荷,有人喜欢幽兰。有人钟情崇山峻岭,有人情系激流大川。出生、成长于豫东大地的书画家、诗人高磊先生则对西北大漠中的胡杨情有独钟。
2008年,高磊应朋友之邀去新疆旅游、写生,在朋友的陪伴下,他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这种神奇的植物。尽管他之前从书本和媒体上不止一次看到过有关胡杨的种种介绍,尽管去之前已经有了种种心理预期,但当他第一次真正目睹胡杨的雄姿,第一次零距离与胡杨亲密接触之后,他的灵魂深深被胡杨所震撼所征服。他在《吟味孤独——致胡杨》导言中写道:“在沙漠深处,戈壁腹地,千姿百态的胡杨林如坐、如卧,如奔似驱……浩荡之气难掩其真。其躯体或雄壮深沉,或怪异奇诡,枝繁交错,密不透风,俯伏偃昂而气脉贯通,清晰朗润,苍辣莽荡充斥其间。使你身临奇境,如醉倾倒不知所措且难以言表……看到戈壁中的胡杨树,怎能不有洞达天地的深情和感动,在时空穿越般的遥望中感受生命的真谛和向往。”
从新疆回来之后,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茶前饭后,日里梦里,魂牵梦绕的都是胡杨的风姿和神态。一时间,创作灵感喷薄而出,他一口气写了30首讴歌胡杨的诗歌,之后又一口气画了30幅礼赞胡杨的丹青,以此向他膜拜的胡杨致敬。
这里,我重点谈谈他讴歌胡杨的诗。
高磊讴歌胡杨的诗共计30首,结集为《吟味孤独——致胡杨》(2017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在这30首诗中,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诗人对胡杨由衷的膜拜和偾张的激情。
在《戈壁圣灵》一诗中,诗人写道:
祈祷——
跪拜——
瞻仰——
瞩望……
天的蔚蓝
已将一切化作
纯洁心灵的天空
“祈祷、跪拜、瞻仰、瞩望”,多么真诚和虔诚。在我印象里,这样的情感只有在教徒对圣灵的敬拜中才可能呈现。通读诗集,我们会感到,诗人对胡杨的讴歌、赞美、敬仰和膜拜是贯穿始终的。在《永恒》一诗中,诗人写道:
你超越着时空
依旧是那番模样
你历尽了沧桑
仍然是这么昂扬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诗,吟诵性情者也。”(严羽《沧浪诗话》)“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高磊在这本诗集的后序中说:诗歌“所需者仍是激情”。不仅诗歌,所有的艺术作品,如果里面没有发自诗人、艺术家灵魂深处的真情实感,是不可能打动人心的。炽热的、真诚的、发自灵魂深处的真情实感,是《吟味孤独——致胡杨》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其次,深厚的哲学意味是《吟味孤独——致胡杨》给我留下的第二个较深的印象。
一般来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在情感上感动我们之外,常常还因其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而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教益和启迪。
波兰现象学哲学家、美学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层次分为五层:一是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及一个更高级现象的层次。二是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三是图式化外观层次。四是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五是某些文学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形而上特质”。哲学意味就属于英伽登所说的“形而上特质”,这也常常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品格。
《吟味孤独——致胡杨》中的很多作品,都蕴含有深厚的哲学意味。在《无奈》一诗中,诗人写道:
一体、一念
无畏、无私
尊宠、怜爱
叠加、累积
无限、无奈
在你成长的序曲里
梦幻的故事无法掩盖
在这短短的几行诗句里,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感悟和哲理。在《顽强》一诗中,诗人这样告诉我们:
不管风雨如何
当挺胸抬头
笑视人间
是呀,人生不易,但从胡杨身上,诗人让我们感悟到,“不管风雨如何”,我们都应当“挺胸抬头,笑视人间”。
第三个印象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诗文传统的表现形式。高磊的《吟味孤独——致胡杨》中很多作品,都借鉴了这一中国诗文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无言》:
你看那蟠曲的身姿
扭动的形态
高高昂起的头颅
——无言胜于一切
……
从此
圣灵永存
精神不灭
天宇澄澈
铸就了戈壁的苍茫
这与其说在礼赞胡杨,不如说是在礼赞像胡杨一样的壮士和英雄。在《今夕何夕》中,诗人写道:
我想问你——胡杨
可知道在千年以前
你也是为物所累么
在这里,诗人仅仅在说胡杨“为物所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里,诗人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段,通过问胡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态度——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为物所累”。
此外,《吟味孤独——致胡杨》简洁、凝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美妙的韵律等,也都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是一本诗人用激情和灵魂抒写地献给胡杨的诗集,同时也是一本献给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诗,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