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悠久的华夏农耕文明的精粹。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享有“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之誉。
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广大区域的节候气候变化特点。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体系源于春秋,逐步完善于秦汉。其自然依据则是斗转星移过程中北斗星斗柄指向的方位。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度划分为24等份,每份15度。斗柄每转15度(约15天)为一个节气,故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也称节令)。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依序轮回。节气不同,气候物候也明显不同。循着二十四节气,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收冬藏,从不违时。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活动、生存取舍乃至生理节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农耕时代的这一发现,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这一独有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认知沉淀。二十四节气的汉文化影响是深远的,日韩以及东南亚一带甚至把有些节气作为节日传承。
今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是壬寅年的立春,适逢北京冬奥会开幕。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元素透着文化自信走向全世界。同时,也点燃了我的写作热情。于是,我不揣浅陋,草成了《咏二十四节气(组诗)》。
立 春
斗柄回寅交新岁,
东风梳柳待燕归。
家事国事天下事,
莫教大计耽于随。
雨 水
似油春雨循节令,
如雾轻潜戏和风。
岭南飞红塞北雪,
天下无不话农耕。
惊 蛰
雷公初试虫豸醒,
枝头芽苞争向荣。
雁归时节逢盛会,
氤氲人间尽春风。
春 分
昼夜阴阳两分平,
寒暑冷暖各半生。
堂前呢喃旧时燕,
童叟嬉放新纸鹰。
清 明
清明时节九州同,
素衣追思伴雨行。
踏青非为折新柳,
三炷心香祭旧莹。
谷 雨
节交暮春霜敛迹,
百种待雨卧新畦。
事农难为洛阳客注,
鲜与闲云品新绿。
◎ 注:洛阳客,洛阳赏牡丹的游客。意指农忙无暇出游。
立 夏
蛙居池塘初发声,
莺趁新雨争啭鸣。
万木竞蕤擎华盖,
总遣肥绿瘦春红。
小 满
麦浪涌金籽渐盈,
南北温湿几趋同。
一风一雨牵仓廪,
一丰一欠关桑农。
芒 种
农事苦累俱成往,
农机收种三夏忙。
农家锄犁作旧物,
农夫兴来酌一觞。
夏 至
立杆无影金乌还,
宵漏渐长日始短。
江南梅雨涨河湖,
牖外蝉声扰枕眠。
小 暑
初启夏伏赤日烈,
树上蝉噪无休歇。
绿荷渐嫌清池小,
无奈又瘦水中月。
大 暑
七月流火年至中,
迢迢银汉南北横。
热浪扑面真如烤,
吴牛喘月浑似蒸。
立 秋
身已入秋心在暑,
直把中军安三伏。
雀鸦向野弹黍米,
时人把扇驱秋虎。
处 暑
天地初肃暑方止,
凉露轻湿秋蝉翼。
羲和低回南射多,
船家踏浪庆开渔。
白 露
寒凝草木垂露花,
未唏入盘可烹茶。
原上五谷次第熟,
衡阳雁去觅蒹葭。
秋 分
秋到此时总平分,
虔向岁月祭冰轮。
欣逢盛世加新冕注,
喜见农人作谷神。
◎ 注:新冕,2018年,国家把每年农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寒 露
垂露凝寒金风起,
红叶深秋入眼时。
池中残荷枝上蝉,
惹得骚客竞唏嘘。
霜 降
草木萧疏叶离枝,
黄花凌霜笑东篱。
万里追梦雁南征,
振翅试与天公齐。
立 冬
几番西风凋碧树,
一夜寒气锁江河。
小康作枕安歇冬,
难忘儿时常瑟瑟。
小 雪
阴阳消长寒未老,
应时总见银花飘。
御冬不需悬风腊,
四季蔬果一键敲。
大 雪
朔风猎猎寒频频,
白毛呼呼冷森森。
但见峁梁披银装,
不闻山林寒号音。
冬 至
百虫深蛰寂无声,
万物敛藏寒弥隆。
飞雪常遮燕山月,
冷云总挟太行风。
小 寒
小寒时节冷峻极,
春阳缓升未厌迟。
枝上喜鹊安新巢,
夜半细雨湿雉鸲。
大 寒
极寒何须怨萧索,
玉洁冰清胜佛陀。
胸中有暖不惧冷,
静赏琼花待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