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靖
社工站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措施,是推进社区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加强民政基层基础的有效手段,是全面开启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抓手。
2021年,周口市民政局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群众社会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基本民生为主线,在全市大力推进基层社工站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已成立淮阳、商水两个县级指导中心,建成社工站25个、社工工作室31处,服务村(社区)227个,链接资源30余次,折款合计150多万元,开通线上服务平台(含热线、微信群等)36个,开展儿童服务活动100多场、为老服务活动90多场。
如今,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初步成型、服务项目逐步丰富、机构日益增多,“有困难找社工”这句响亮的标语,正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走进老百姓心中。
“个案+共治” 让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春意萌发,生机勃勃。近来,三川大地上活跃着一群身穿“蓝马甲”、走村进户服务基层群众的民政社工。每个服务对象的家庭状况、面临的困难他们都了如指掌。
近日,记者跟随淮阳区城关回族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到服务对象娜娜(化名)家。看到社工们到来,娜娜脸上挂着笑容。“自从社工对我们进行帮助后,家里的情况改变不少。之前我们对国家的好多政策都不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申请。在他们的帮助下,现在我们申请了国家补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前一段时间,他们给我送了轮椅,还准备给我安假肢,我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说起社工对自己的帮助,娜娜哽咽着说。
今年39岁的娜娜,上初中时因病右腿高位截肢。到了结婚年龄后,与左手活动不便的张军(化名)组建了家庭,婚后两人生育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目前,大儿子已上高中,小儿子也已上学。由于身体原因,娜娜和张军无法外出工作,一家四口的生活仅靠父母的退休金维持,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夫妻两人态度消极。
在入户探访时,淮阳区城关回族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娜娜一家的情况,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对娜娜一家展开了一系列帮扶。现在,在社工的帮助下,娜娜重树对生活的信心,准备在家做些零工,贴补家用。
“谢谢社工对我们的帮助,我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娜娜说。
帮助娜娜一家走出阴霾只是社工站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2021年,通过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工站服务力量,我市积极开展建立困难群众信息库的摸底调研工作,覆盖淮阳、商水等10个县(市、区),对特困供养户、高龄老人、困境儿童、残障群体、困难优抚对象等类别情况做到精准掌握、个案归档。
我市社工站以服务困难群众为出发点,通过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运用调研结果,通过多种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关怀和服务,从而激发其自身动力;积极发挥“服务资源集成平台”作用,构建社工服务支持网络,实现救助帮扶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对困难群众做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加强社工人才培养 用专业托起生命希望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位,是居民自治组织,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由于社区工作涉及党建、民政、文体、教育、卫生、劳动保障等诸多方面,要赢得群众信任,工作人员须有一定政策水平和专业能力。
我市注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及机构孵化。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行业交流,突出发挥人才引领发展作用;通过举办主题培训、项目路演、考察调研等活动,着力培养造就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在社会工作服务站上下功夫、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促进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注重社会工作技能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志愿者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将重点放在培养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运用能力的专业技能型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上。同时,全面推行社会工作者在岗培训,定期对在职人员实行轮训,开展继续教育,特别是针对没有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证书的人员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引导他们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对已取得证书的人员进行深入培养,实现持证与实际工作能力匹配。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和专业人才使用方面,以基层为重点,在人才评价与薪酬保障方面,将取得职业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
“社工+志愿者” 赋能基层治理
社工站是民政工作的延伸,推进乡镇(街道办事处)广泛设立社工站,对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以来,“社工+志愿者”服务,已逐渐成为我市基层一项常态化、制度化工作,融入周口民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市的社工站在社会养老、社会救助、儿童关怀、城乡社区治理、社会事务五大领域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还建立了“党员+社工+志愿者+社区干部”服务队,通过发现社区能人、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链接辖区自组织,将老百姓遇到的难题在社工站内解决,形成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社区氛围,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会工作者6000余人、社工机构29家、志愿服务团队3227个。2021年,我市社工站共开展疫情防控、环境整治、走访慰问、科教宣传、文明劝导等服务活动19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达197947.7小时。
“依托社工站搭建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台,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扶贫帮困、爱心助残、邻里互助、文明引导、医疗健身、智慧助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我市社工站在市民政局积极组织下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支持社工工作。
“五社联动”助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据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民政工作是保障民生的安全阀,关系基层和谐稳定,把这些工作做扎实了,民政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效果就会充分呈现;把民政的事情做好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保障,基层和谐稳定,就是在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和增进民生福祉添砖加瓦。社工站就是民政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做好社工站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做好民政工作,彰显民政为民宗旨,而“五社联动”就是为了更好做好这些工作。
“五社”,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随着我市社工站建设的推进,“五社联动”机制也愈加成熟。我市坚持党建引领,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发挥组织作用,形成以社工站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现代基层治理行动框架,及时回应群众需求,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广大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积极行动,众多社区公益慈善资源集聚,在防控疫情、链接生活物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依托“五社联动”机制,全市共协调19510余名社区志愿者、200余名社工助力抗疫,链接资源21批次,累计285719人次受益。
规范化筑牢基础,新起点再开新局,广大社会工作者依托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工站平台,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新起点上坚定前行,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