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5日
第03版:要闻 PDF版

址坊镇:突出地方特色 打造文化长廊

记者 王彦涛 张劲松 张猛 苑美丽/文 李龙周 王亚辉/图

沙河入周界碑

位于瓦屋赵村的周口市文物保护单位瓦屋赵遗址

中国第一代登山家王富洲精神纪念园正在建设中

诸葛寺村显庆寺院内蛟龙碑

美丽的沙河从址坊镇流过

核心阅读

发端于伏牛山北麓,一路向东奔涌,冲刷出美丽富饶的豫东平原,这是沙河赋予豫东人民最慷慨的馈赠。

在沙河左岸,经漯河市黑龙潭乡黑龙潭村,沙河婉转曲折进入我市西华县址坊镇。春风吹拂,两岸河滩上满满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与河流融为一体,给这个流动的玉带镶上了美丽的“金边”。时而, 这些鲜嫩的花朵随风翩翩起舞,淡淡的花香弥漫在空中,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温馨的童话世界。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址坊镇,近距离体会根植在这里的红色基因,感受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

“瓦屋”遗址 仰韶文化

在西华县城西南37公里处,记者一行来到坐落在沙河岸边的址坊镇。当地群众介绍,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人王培基携妻来到此处,见这儿水草肥美、水运便利,便以开设造纸作坊、扎纸房子(祭祀用品)为业,远近闻名,拉动了纸坊村造纸产业的发展,遂取村名“纸坊”,后以谐音“址坊”为名,就是今天的址坊镇。

在址坊镇,该镇党委书记潘厚君告诉记者,址坊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这儿有仰韶文化遗址、东周列国盟约处遗址、李庄村北古墓群、诸葛亮撒灰过河遗址等,均是县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文化的发现说明址坊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址坊镇工作人员王耀忠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该镇瓦屋赵遗址所在地瓦屋赵村,只见这儿屋舍俨然,一排排两层高的楼房整齐排列,金黄的油菜花如明亮的星星点缀在门前屋后,整个村子生机盎然。阡陌小路边,年长者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享受着太阳的温暖,闲聊着今天的幸福生活。难以想象,这个安静美好的村庄竟然属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瓦屋赵遗址位于瓦屋赵村北,遗址原为高岗台地,面积65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4米,出土有鸭嘴形鼎足、红陶钵、黑陶罐、粗把豆、灰陶壶等。遗址西部残存一段长20米、宽4米、高3米的周代夯土城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豫东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被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耀忠介绍,传说这儿曾经是齐桓公伐楚时,齐国将领驻扎之处。据《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叙述: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伐楚,军前议和,盟于召陵(今漯河召陵区,与址坊镇隔河相望),其外延所部将领曾驻扎瓦屋赵村北,八国诸侯来此犒劳将士,故称齐盟寨。齐国军队在此停留期间,曾有一员大将因病去世,葬于寨东南角,后当地村民在此地修了两个寨,建了很多瓦房,取村名“瓦屋”。

“楚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运筹,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两千多年后,唐朝诗人胡曾重述这段历史,表达了对楚国使者沉稳冷静、不卑不亢、坚毅果敢、机智灵敏外交风范和外交智慧的钦佩,是对最终订立盟约事件的歌颂。当地人介绍,明洪武三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赵姓人家,见此处水陆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在此繁衍生息,后人称该村为“瓦屋赵”,一直延续至今。

羽人戏蟾 舞蹈化石

址坊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域内有省级非遗项目1个——鸡毛人逗蟾;市级非遗项目4个,分别是鸡毛人逗蟾、赵氏花鸟布贴画、刘氏中医针灸、诸葛寺的故事;县级非遗项目8个。其中古老民间舞蹈——鸡毛人逗蟾为女娲文化之分支,有豫东舞蹈“活化石”之称。

鸡毛人逗蟾又名“逗蟾舞”“羽人戏蟾舞”,是一种原始的民间舞蹈,是汉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舞种。鸡毛人逗蟾包括祭祀舞蹈、图腾舞蹈、巫术舞蹈及生殖、劳作、生活、战争等方面的舞蹈,表达了人们对自身繁衍的关注,对祖宗神灵,甚至对自然界的生物的敬畏。

鸡毛人逗蟾舞传承于该镇叶桥村。鸡毛人逗蟾舞的服饰为:鸡毛人身着黄色服装(象征阳),帽裤衣连体,帽子是尖的,高于头部两倍有余,面部开有眼、口、耳窍孔、缀鼻,全身缀以鸡毛;蟾衣为绿色(象征阴),亦为连体,着装时演员双臂合一为蟾的后独腿,伏爬后两条腿为蟾的前腿,蟾头缝置于演员臀部位置,蟾的形象与演员的体形刚好相反。起舞时,鸡毛人与蟾口中不时吹出哨声,二人相互配合,嬉戏相逗。

鸡毛人逗蟾舞起源于古代图腾崇拜时期,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相传中,如今的鸡毛人逗蟾舞演变成了鸡毛人象征伏羲和雄性,蟾象征女娲和雌性。舞蹈表现雄性鸡毛人在劳作中遇到美丽、快乐的蟾并发现蟾为异性,于是有了对异性的追求。同时,鸡毛人雄性的魅力也征服了蟾。

据介绍,鸡毛人逗蟾舞曾经一度濒临失传,在县文化部门进行普查时被发现,后被评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

武侯行祠 后人景仰

从瓦屋赵村向东南而行十余公里,记者一行来到址坊镇诸葛寺村。

西华县志记载,诸葛寺汉冢墓在诸葛寺村西北2里处,原有鼎足式3个土冢,现只剩其中1个,为汉代墓冢。

诸葛寺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村民挖出的3块石碑、2块石匾记载,诸葛寺村古时叫“文昌寨”。文昌寨紧靠沙河,水运交通便利,村西南处有一寺院。东汉末年,豪强军阀割据混战,国家陷于四分五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葛亮就出生在这个年代,不幸的是诸葛亮幼年失去父母。传说,公元194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被任命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14岁的诸葛亮便携幼弟随同叔父去豫章。路上三人路过文昌寨,夜宿文昌寨寺院里,得到寺内住持指点迷津,言语非常投机。后来,诸葛亮功成名就后来到文昌寨谢恩,一时成为美谈。隋唐时,该寺规模扩大。唐显庆年间,显庆皇帝下旨扩建寺院,后称“显庆寺”。明朱元璋御笔亲题“武侯行祠”,又改显庆寺为“诸葛寺”,改文昌寨为“诸葛寺村”。

随着时代变迁,今日诸葛寺已不及历史规模,史上建制的四通蛟龙碑,一通埋于寺院内,一通碑身、碑首被损,另外两通保存完好。     

走进诸葛寺院内,只砖片瓦都是历史的记载,都在见证着聚“民族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的典范”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后代人钦佩、景仰。

腾霞故里 闪耀光芒

在西华县址坊镇南陀村东头,有一个院落比较简陋。在院子南面的院墙上,“马腾霞故居”几个大字赫然入目。村民们介绍,这儿是西华县早期共产党人马腾霞曾经居住的地方。

马腾霞,又名马学铭、马梦霞,1911年生于西华县址坊镇南陀村,1933年壮烈牺牲。

当地人介绍,马腾霞1927年在开封东岳学校读书时加入共产党。1928年秋,党组织派其回西华工作,在青年村青年公学以教师职业作掩护,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宣传马列主义,从事革命活动。后因党组织遭到破坏,离开该校。

1932年,中共豫东工委又派其与刘修英(共产党员)等人分别到沈丘县立五小、黎明女校任教,马腾霞任中共槐店区特支书记。不久,他们领导发动了一场砸教堂、驱洋人的反帝爱国运动。他们以县立五小为核心,联合黎明女校、乐育等校师生,进行集会演讲,游行示威,高喊革命口号,围攻砸毁教堂,把财物分散给穷人,吓得教主神父胆战心惊,越墙而逃,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国民党反动派对示威师生进行了武力镇压,马腾霞被逮捕,刘修英转移,校长庞正斋(共产党员)被迫辞职,学校停课,参加人员被勒令赔款和经济处罚,党组织遭破坏,沈丘县党的活动陷入低潮。

当地群众曾编顺口溜反映此次运动:槐店小学校,打了天主教。灭了洋人威,长了民族志。屈辱县政府,鬼子受袒护。押住马梦霞,修英被逼走。为救马梦霞,群众把钱拿。毁了庞老弼(庞正斋的父亲),田地卖干啦!

马腾霞组织领导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传教士的嚣张气焰,增强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勇气。由于当地广大师生和爱国群众对马腾霞有着深厚的感情,千方百计筹款1800块银圆,把他从牢里保释了出来,并及时护送转移外地。

1933年春,受爱国人士王拱璧邀请,马腾霞到河南省方城县嵩山公学任教,因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李子纯一起参与策划国民党30军军长彭振山倒蒋,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如今,马腾霞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登顶珠峰 精神永恒

在址坊镇南流村东头沙河岸边,一方巨石赫然挺立,巨石的正反两面,镌刻着用隶书题写的几个大字——“王富洲精神纪念园”,书体厚重,用笔遒劲,寄托着当地人民对登山家王富洲的缅怀及崇敬之情。

说起王富洲,址坊镇无人不知,他的英雄事迹让全国人民心生敬仰。

王富洲于1935年出生在址坊镇南流村,从小在沙河岸边成长的他有一个愿望——将来能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他发奋学习,在村里读完初小,又到镇里读了初中,后又到百里之外的淮阳县读高中,1954年,19岁的王富洲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王富洲当初选择地质考察类专业,是因为他觉得可以把个人兴趣和理想完美融合。1956年,就读大学期间,王富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身材高大魁梧、身体素质超群的王富洲也被组织选中,成为一名登山队员。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他被调入国家登山队,性格倔强、做事执着的他很快脱颖而出,加入了中苏联合登山队,他与苏联登山运动员一起,登上苏联境内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

1959年2月,王富洲又与我国登山队员一道,登上西藏自治区境内海拔6177米的念青唐古拉山东北峰。当年7月,又登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海拔7546米的幕塔克峰。

就在那一年,王富洲获得了运动健将称号。

1960年2月,组织向已经成为国家登山队中坚力量的王富洲等人下达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正式成立。

但凡对登山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是一条“死亡之路”,即便在各方面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从北坡登顶珠峰也是极其艰险的事情,更别说是在几十年前。1960年5月,王富洲带领队友贡布(藏族)、屈银华,开始向珠穆朗玛峰北坡发起冲锋,王富洲担任突击队长。

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王富洲与队友一起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将这座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踩在脚下,并将一面五星红旗留在峰顶,作为见证。王富洲等人由此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伟大壮举,在中国登山史乃至世界登山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据王富洲本人生前讲述,珠峰上的气压极低,气温更是低至零下70℃,在登顶的最后阶段,一行人体力耗尽,每往上攀爬一米,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勇气,完全是凭借着一股强大的毅力和信念,互相托举着,组成“人梯”,踩在彼此的身体上,拼了命地往上爬。

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登山鞋的鞋钉踩伤队友,王富洲脱掉了登山鞋,零下70℃的超低温瞬间袭来,王富洲的脚部失去知觉,冻成冰块。就在那次登顶中,王富洲的脚趾头冻掉了好几个,手指也严重冻伤,比正常人的手指短了一截。

1975年,王富洲与中国登山队再次出征珠峰,并参与组织领导工作。这次集体登顶珠峰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

由于长期从事登山运动,王富洲的身体留下多处病根,晚年饱受脑血栓,听力、视力障碍的困扰,几乎每年都会旧伤复发,病痛让他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他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

王富洲是勇敢的攀登者,同时也是精神的引领者,一代又一代的登山者在他的感召下,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迎风飘扬。

为把王富洲不畏艰险、永不言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勇往直前、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发扬好,目前,“王富洲故里”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王富洲故居计划占地两亩,前面是游园,中间是住室,后面是展厅。

守护根脉 强基固魂

在址坊镇各村,处处一片繁荣景象:工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农业生态发展多种多样。近年来,址坊镇依托优越的文化历史资源和区位优势,各方面发展蒸蒸日上。

址坊镇镇长李文涛介绍,面对新的机遇,该镇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按照“守好红色根脉,一张蓝图绘文化,固根基、铸灵魂,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思路,建设王富洲精神纪念园、马腾霞故居,对南流、南陀村建于上世纪70年代模仿陕北窑洞风格建造的混砖窑洞民居资源进行集中修缮,联通各家窑洞屋顶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址坊天上街市。

同时,该镇将致力于打造诸葛寺村诸葛寺、公主墓、灰渡口闭环文旅观光带,高质量建设沙河生态经济带。突出址坊特色,最大限度用好水资源、做活水文章,打造一条融自然性、生态性、亲水性、人文性、红色性为一体的文化长廊、休闲长廊和生态长廊。①2②16

2022-04-15 记者 王彦涛 张劲松 张猛 苑美丽/文 李龙周 王亚辉/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64788.html 1 址坊镇:突出地方特色 打造文化长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