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6日
第04版:淮阳新闻 PDF版

淮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显成效

本报讯 (记者 侯俊豫) 一年来,周口市淮阳区强力实施“生态立区、生态强区”战略,抢抓机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省级生态县(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试点建设工作步伐,探索“3373”管理运行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投资省、易管理、效果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径,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坚持高位推动,狠抓三项管理机制。淮阳区委、区政府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强力推进,区委书记张建党、区长王献超亲自抓、亲自督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起指挥有力的决策机制、高效协同的推进机制、严格督导的问责机制,用组织、纪律、制度保障工作顺利实施。

坚持层次递进,实施三步污水治理。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环境敏感区和污染严重地区后一般区域”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示范带动引领、重点区域突破、全域整体推进”方式,分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先对乡镇政府所在地、乡村振兴示范村、风景旅游村、中心村、流域沿线村等率先实施,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实现常态化保护修复。多方引入社会资本,全面铺开推进,预计至2023年底,淮阳区所有乡镇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50%以上行政村将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坚持分类施策,探索七种治理模式。淮阳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简便适用的原则,探索出适合农村实际的七种治污模式,如白楼镇于庄村等86个毗邻城区的自然村从长远发展着眼,直接建设雨污管网,采取“纳入市政管网模式”;郑集乡等现有的14个乡镇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因年久失修、污水收集率处理率低,采取“提标改造模式”,整修后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受益人口达20万人;王店乡政府所在地等5个规模较大或人口集中的村,在当地中心建设雨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采取“集中处理模式”;对刘振屯紫荆台等35个旅游村,把景点厕所、村内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用雨污管网将污水收集,就近建设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站,服务特殊人群,采用“就近处理模式”;对安岭镇陈楼村等27个规模较小、人口分散的村,利用地势、水流等地形条件,建设“三格式+生态湿地”污水收集处理方式,采取“分散处理模式”;对刘振屯乡李庄村等不易铺设管网建设户用“生态滤池”3000户,尾水实现资源化利用,采取“户排户用模式”;已经完成户厕改造的98000户农户,黑水定期抽送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用于绿色、无公害生产,统称为“粪污利用模式”。以上模式各有特色、各具亮点,治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的目标。

坚持建管并重,构建三项运维体系。淮阳区整合多方资源,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建立了设施分类管护体系,完善了多元投入保障体系,倡导了节能降维长效体系。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得好、用得起”。对于乡镇政府驻地等规模以上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聘请运维公司统一管理;对于规模较小、分布较零散、运维成本和技术要求较低的户用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自行管护,生态环境部门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管。在建设资金上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企业捐一点、社会助一点”融资模式,先后融资近43亿元;在后期建成运营维护上,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缴费制度,确保治污设施长期保持正常运转;倡导在污水处理站利用空地、房顶等建设小型光伏发电设施,满足污水设施运行和电力需求,大大节约了运营成本。

目前,淮阳区强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示范试点建设,给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按下了“快进键”,昔日“污水横流”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一个个“水清、岸绿、荷香、蛙鸣”的美丽乡村不断呈现,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2-05-06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66058.html 1 淮阳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显成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