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1日
第0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PDF版

放怀溵上惠风里 万紫千红扑面来

记者 王彦涛 支亚茹 文/图

沙河一景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6000多年前,原始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沙河、汾河、清水河三条河流穿境而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商水人。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数不尽的故事传说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无不闪耀着人文的光彩。

这又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淳朴的商水人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在这片土地上,商水人民传承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早在1927年,我党就在商水县城东街开办训练班,编印《彻底》《寸铁》等刊物,宣传革命道理,播下红色种子。

在这片土地上,商水人民自古以来具有孝善基因。袁绍为父母守孝三年。宋状元姚晔的儿子姚仲孙因母亲去世悲伤过度,一只眼睛为此失明,感人至深。

在这片土地上,商水人民诚实守信、重情尚义。子张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自己袍袖衣带上,当作座右铭。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得益于曹丘生的宣扬。

在这片土地上,商水人民崇德向善、行稳致远。历史上清军入关后,明朝的皇亲国戚逃了很多地方都不能安身,后至商水深感当地民风淳朴而居住下来。这是商水人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至真至诚的情怀。

在这片土地上,万顷田野荡漾起绿波,豫东粮仓翻腾出麦浪,百万商水人民将继续在这片沃土里,种出金灿灿的梦想,收获丰满富足的人生。

人文商水 千古流传

“章华台上凤凰游,楚宫幽草成古丘。白帝清风斩蛇道,饮马台前江自流。溵水三分天下事,邓城将军志未酬。千年空余白果树,叶氏门前叹古风。”这首诗描绘了商水的人文历史风貌。

商水古称阳城,楚悼王时有阳城君,《吕氏春秋·上德》载:“墨子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阳城为楚邑近百年之后,战国后期大辞赋家宋玉侍楚襄王,创作《登徒子好色赋》,其中有“惑阳城”,阳城在楚都陈城期间,已成为楚国大邑。秦朝时在阳城(含舒庄乡扶苏寺村)置县,属陈郡,为建县之始。陈胜、吴广起义时期,改阳城为扶苏。至今尚存阳城故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城故城遗址在今商水县舒庄乡扶苏村北,为秦朝末年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诞生地。《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阳城人也。”后有人称扶苏城是因“陈涉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而起,而实际上还是阳城。商水上千年时间县名变来变去,先后出现过扶苏、汝阳、博阳、殷水等名字。宋朝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其父赵弘殷之名讳,改殷水为商水至今。如今,漫步商水街头,随处可见阳城书画院、阳城茶叶老店等以“阳城”命名的店铺。阳城是秦朝时商水的县名,现在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深入人心,继而更增添了这个城市厚重的文化气息。

商水县历史悠久,自有人类定居,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新石器时代,商水先民就在境内的马村研制陶器,在章华台试播五谷。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多居住在陈蔡之间,商水县域为孔圣游寓之地。战国时期,楚灵王于公元前535年主持修建了一座离宫。这就是“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章华台,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在今商水县城关镇北章华台村。据《商水县志》记载:“在商水县城西北二里,楚灵王筑章华台于容城,及襄王游览会诸侯处所,亦传是郑庄公演武厅旧址。”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又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曼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左传》《国语》《韩非子》《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专家鉴定,人们在章华台遗址连续居住达3000年之久,章华台遗址不仅文化深厚,而且文物丰富,器物典型填补了本区大汶口文化的空白。器物造型大方、美观,不仅反映我们祖先远在5000年前高超的制陶技术,而且这些陶器的整体结构与局部装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商水境内,类似章华台这样的文化遗址不止一处,刘秀饮马台、汉代白果树、寿圣寺塔、马村遗址、舒庄陈胜故里、扶苏墓、白寺曹丘生墓、邓城叶氏庄园……一处处古迹,由点到面绘制成了商水的历史画卷。

商水人杰地灵,位列孔门七十二贤的子张、战国后期大辞赋家宋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汉代律法鼻祖曹丘生、三国时期名将袁绍、宋状元姚晔等历史名人皆出自商水。神龟救人祖、袁安卧雪、一诺千金、闯王李自成三渡溵水等美丽传说,也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历史上著名的“两小儿辩日”的典故就发生在商水。公元前492年,孔子从陈国(周口淮阳)到蔡国(河南上蔡),途经顿国(今周口商水境内),遇到两个儿童在辩论,孔子问他俩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人很近,到了中午离人最远。理由是,刚出来的太阳像车盖子一样大,中午的太阳像盛菜的盘子那样小,这不是距离近的大,而距离远的小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感到很凉爽;到了中午,感到很闷热,这不是离我们远的冷,离我们近的热吗?这就是著名的“两小儿辩日”的典故。这个地方当时叫“互乡”,后来串音为“固墙”,就是今天的商水固墙。

商水素有平原林海、豫东粮仓之美誉。商水地处冲积平原过渡区,万顷沃野上,沙河、汾河、清水河等顺势流过,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土壤肥沃,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美食种类繁多。号称“中华第一美蹄”的邓城叶氏猪蹄,相传源于三国邓艾驻城期间,清代作为贡品进入皇室,其制作工艺已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邓城杠子馍、固墙热豆腐、巴村盆面条、二府过缸牛肉、拐子鸡……每一种美食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味道。  

六千年烽烟历史,被时间上了一把铜锁,封印在商水的史卷中,期待着后人的发掘探索。优越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它独特的繁荣气象,多元的文化交融,成就了它的文明与开通。豫东粮仓、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中国诗歌之乡、河南书法之乡......商水,携着独特的精神气质,将辉煌的历史和先祖的智慧代代传承。

红色商水 薪火相传

商水是一座红色之城,是一座有着悠久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传统的城市。

革命早期,贺龙北伐经过商水,共产党员李子纯、马西山来商水宣传革命思想,发展了商水县第一批党员,在商水播撒了红色革命的火种。商水的革命烽火,势如燎原,党的组织在商水境内蓬勃发展,大批青年入党,奔赴抗日前线。高志航就是其中一位。

在商水城东苏坡村西头的树林里,汉白玉制成的高志航雕像巍然屹立,神情姿态坚强勇毅。高志航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在抗日军机战斗中曾取得6:0的傲人战绩!1937年11月,高志航率领的机群一到周家口,潜伏在周家口的日本特务就把情报汇报给了日军航空兵总部,该总部抓住天气放晴的时机,掌握了第4航空大队早晨开饭的时间以及这个时间段没有战备值班机,适时调机从开封机场起飞突袭周家口机场。当时周家口机场没有雷达,搜索空中敌情是用土得掉渣的玻璃镜。加之我方未派巡逻和警戒飞机,致使混进机场的汉奸钻了空子,故意拖延了拉警报时间。等到高志航等飞行员匆忙跑出食堂,站在门外仰面观察时,11架日机飞临机场上空,把机场全部覆盖。高志航立即命令苏联专家和部队就地疏散,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自己的座机,准备升空迎战,然为时已晚。因天气寒冷,苏制飞机发动迟钝,连续开车三次,均告失败。面对突如其来的危局,高志航沉着镇定,执意起飞战敌,着急地命令机械师用手旋转螺旋桨,帮助发动。就在此时,一串炸弹从头顶倾泻下来,高志航忙叫机械师杨遇春躲到机身下。几乎是在同时,杨遇春也高喊一声:“高司令,快下……”话没落音,只听“轰轰隆隆”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高志航与他心爱的座机被淹没在火海与烟雾之中,牺牲时年仅30岁。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说。

淮海战役时期,商水县曾派出两批担架队开赴前线。首批担架队3000余人、300多副担架。商水县支前成绩突出,被淮海战役前线指挥部授予一面锦旗,上书“功照淮海”四个大字。商水县支前民工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徐乃祯。

徐乃祯是商水县胡吉乡东胡村人。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后,已经50多岁的徐乃祯主动报名参加支前。他被分配到了商水县担架队,负责运送伤员。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在炮火连天、敌机轰炸的阵地上,徐乃祯不分昼夜,抬运伤员40多天,每天往返路程都在30公里以上。鞋磨烂了,就赤脚抬运,脚磨出鲜血,就用布包着继续前进,有病也不下战场。在这严峻而艰苦的日子里徐乃祯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也没有因敌机轰炸而畏惧退缩。解放军《战地报》刊登、淮海战役纪念馆转载:“徐乃祯把伤员当做亲人,在敌机来轰炸时,他就趴在伤员身上,来保护伤员。”由于长期劳累,徐乃祯积劳成疾,回家不久就病逝了,时年57岁。

高志航、徐乃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身怀六甲牺牲的女英雄赵海静同样令人敬佩。赵海静1923年出生在河南省一个红色革命家庭。1948年4月,经党组织安排,赵海静与李德龙、刘福全组成土地改革工作队,在邓城开展急性土改工作,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23日,当地地主武装勾结国民党十一师抓捕赵海静。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同志,怀着身孕的赵海静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她命令李德龙和刘福全立即朝沙河突围,自己留下来做掩护。赵海静开枪诱敌,用自己的牺牲掩护战友突围,最终,因子弹打完,赵海静被敌人抓住。当国民党军官逼迫赵海静投降时,赵海静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宁死也不会投降。”而后,赵海静被敌人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在商水这片红色的沃土上,除了高志航、徐乃祯、赵海静,还有解放商水时牺牲的我军级别最高的指导员艾力、李井泉夫人肖里等中华优秀儿女。他们为了民族振兴、为了人民解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书写了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

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周口、走好新的赶考路,迫切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需要红色文化中的这种大无畏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传承好红色基因,更好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孝悌商水 群星璀璨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百善孝为先”……

孝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土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文明乡风的“营养钵”。

曹丘生是我国西汉初年一位法学家,《史记》中有“楚之辩士曹丘生”的记载。据《商水县志》记载,曹丘生是商水县姚集乡曹河村人,以忠孝著称,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法律,其事迹被广为传播。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时,还特意提起“南京到北京,商水一丘生”,褒奖曹丘生的孝心。

相传,曹丘生当年在修订律书时,一次其母亲为他送饭,他误以为是自己的妻子,无意中用一只手接碗,用一只眼斜视了一下。见是母亲站在身旁,他慌忙丢下饭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既磕头又作揖,嘴里还说:“孩儿不知母亲到来,有失大礼,真是罪该万死!”母亲走后,曹丘生觉得这是自己对老人家的不尊不孝,便拿刀剜掉自己的左眼,砍掉左手,作为对自己的惩罚。丘生孝敬母亲、自罚其身的事一传十、十传百,轰动了天下。

如今,在商水大地上,依旧有很多与孝善相关的感人事迹,他们身体力行,默默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一代接一代传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儿媳孝敬公婆的事儿很常见,孙媳孝敬奶奶的事儿却不多见。然而,在商水县舒庄乡汾河行政村水寨自然村就有一个十里八乡出名的孝顺孙媳,她把百岁奶奶当成活宝来孝顺,用她的爱诠释中华民族孝道的真谛。这位孝顺孙媳名叫李翠,这位100多岁的老寿星名叫张凤,一生生育一子三女。老人一生饱尝人生两大痛苦:自幼丧父丧母,老年丧子丧媳。1980年,李翠嫁给徐金奇时,爷爷、奶奶、公公、婆婆都健在,两辈老人都疼爱李翠,家里活地里活都舍不得让李翠干。老人们对自己好,李翠一辈子都忘不了。她也用真诚的爱去孝敬老人们。

自从爷爷、公公、婆婆三位老人相继去世后,李翠把爱都给了奶奶和孩子们。奶奶心疼孙媳,想帮孙媳料理家务,但李翠就是不肯,生怕奶奶再有个三长两短。平时,洗衣做饭都是李翠来干,就是农忙季节,也不让奶奶洗衣做饭。李翠常常是给老人、孩子做好饭后再下地干活,晚上抽出时间洗衣服。

2007年夏天,奶奶不慎摔倒造成大腿骨折。在医院,李翠精心护理奶奶,床前床后,喂吃喂喝、擦屎刮尿。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在家养伤的3个多月里,李翠每天都要给奶奶擦屎刮尿,还要不停地给奶奶扇扇子、擦身子。二姑、小姑也经常来照顾老人,为李翠减轻了不少负担。就这样,经过李翠和二姑、小姑的精心护理,奶奶又能走路了。

2009年冬天,李翠担心的事又一次发生,奶奶再次发生大腿骨折。在医院,在家中,4个月时间里,奶奶的一日三餐都是李翠一口一口地喂。她每天给奶奶洗脸、梳头、擦身子,比护士还专业。经过4个月的精心护理,奶奶终于又站了起来。

李翠的孝德影响和教育了两个儿子。两个孩子勤奋好学、孝敬老人。一个郑州大学毕业,一个河南农大毕业。他们每次回来,都给曾祖母带回好吃的东西,还会带着曾祖母赶赶集、走走亲戚,让曾祖母快乐快乐。

正是这一个个道德模范和时代先锋,汇聚成了商水的“孝善文化”。他们的凡人壮举为商水注入强大的正能量,以孝化人,凝聚成商水的城市精神。

诚信商水 名扬天下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做人要讲诚信。商水诚信文化从古到今,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已成为商水的精神传统和文化遗产。

秉承“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商水县邓城镇叶氏家族将诚实守信作为发家的根本。相传,叶氏先祖叶绍逸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明末清初因“官派移民”移居邓城,夫妇二人在邓城开一小茶馆维持生计。一日,一山西客商在此歇息饮茶,因疏忽将所带的钱褡子忘在了茶馆。叶绍逸打开一看,发现里面装有金银、账本、文契,他知道事情非同小可,忙把包裹收好,以待客商来取。客商回头寻找时,他原物归还,其中财物丝毫不少。客商深为叶绍逸的忠厚实诚感动,拿出部分钱财表示酬谢,被叶绍逸婉言谢绝,他便与叶绍逸结为异性兄弟。随后,客商以合伙做生意的名义,提供资金从山西运来货物交其销售,还屡赠巨款为其置田,并资助其经营。由于叶绍逸忠厚诚信,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加之客商毫无保留地授以经营之道,很快叶家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时代诚信文化在商水大地进一步发扬光大。何刚就是其中一位。2017年,何刚在工地不幸遇难后,故宫博物院专门为他举办追思会。何刚虽然是商水一位普通农民,但他的名字与那些向故宫捐赠过文物的大家们都被镌刻在故宫“景仁榜”上。

何刚虽然贫穷,但一辈子都诚实守信。1985年秋,22岁的何刚在自家宅基地里挖坑,准备支石磨磨豆腐,意外挖出一口深色大缸。他打开一看,发现缸里有一批造型精美、年代久远的银器。当天晚上,何刚就拿了几件银器敲开了固墙村党支部书记刘红恩家的门,刘红恩和何刚商议决定上交“宝贝”,找到当时乡食品厂的郁东汉,因为郁东汉有个熟人在故宫博物院警卫队工作。何刚在刘红恩和郁东汉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见到了时任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把文物交了上去。经鉴定,这些都是较为罕见的元代银器。此后,何刚往返北京3次,共捐赠19件文物。

今天,周口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于发生在商水的各种诚信之举,我们都应该大力宣传,让他们成为引导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以此带动更多人参与到“诚信商水”建设中来。

厚德商水 行稳致远

厚重的阳城文化孕育和滋养了一代代品格高洁、务实坦荡、重德厚义的商水人。

清代进士李辅为政清廉、铁腕治腐、两袖清风,辞官时连返乡的路费都不够;农业专家李甲烜倾力帮助家乡兴修水利、发展林果,造福于民;名中医邵相成医术高超,真诚为百姓医病,从不求有所回报……他们用无比高尚的情操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大爱之歌,为璀璨夺目的商水精神作出了更加精彩的注脚。

在深圳罗湖村有一清康熙年间的观德袁公祠,该祠堂的大门口有一副对联:“东汉名臣卧雪,南天柱石擎天”。其中的东汉卧雪名臣就是居住在汝阳(今商水西南)的袁安。

袁安是东汉名臣,自幼跟随祖父学习,长大后学识渊博。有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拜访他。他的院子里积雪很深,洛阳令让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的屋子里。只见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他:“你为什么不请求亲戚帮助一下呢?”袁安说:“大雪人皆饿,不应该打搅别人。”洛阳令很佩服他的贤德,举荐他为孝廉。这就是“袁安困雪”的典故,后指身处穷困却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走进商水门,就是一家人。西汉初期,外戚王莽专政,欲除刘秀而永绝后患。刘秀四处逃难,无处藏身,后流亡到商水一带。当地百姓多次对他进行帮助和周济,并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帮他摆脱追兵的围困,使之化险为夷,幸免于难。现商水境内仍有很多关于这一主题的文化遗存。商水县邓城镇许村有棵白果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然枝繁叶茂。这棵树就和王莽赶刘秀的故事有关。

这一日,刘秀牵马来到商水县许村西头,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树下荫凉风清,此时正值中午,四下暑气逼人,刘秀忍不住牵马走到树下,将马拴在树身上,斜躺在马鞍上休息。因连日逃亡,刘秀疲惫不堪,不知不觉沉睡过去。不一会儿,远处尘土飞扬,刀光闪亮,王莽追兵追杀而来。刘秀的坐骑很有灵性,连忙用嘴拱刘秀,睡梦中的刘秀浑然不觉,扭了扭头又睡了。眼见情势危急,战马仰天长嘶,双蹄腾空,“咯咯咯”地砸在地面上、树根上,刘秀终于从睡梦中惊醒,一见大事不好,忙装上马鞍,去解马缰绳时,才发现绳被马挣得太紧了,一时解不开。情急之下,刘秀一剑斩断缰绳,拍马逃去。天长地久,勒在树上的马缰绳把树身勒出一道深深的凹痕,树根上的马蹄印也越长越大,更神奇的是,刘秀在树下休息时,一只脚蹬在树身上,树身上竟然留下一个清晰的鞋印,朝南方的一枝树杈也慢慢长成一条昂首欲飞的游龙形状,令人叹为观止。后来刘秀创立东汉帝业后,为这棵曾给他带来荫凉的白果树题字“御树临风”,后来人们念成了谐音,“玉树临风”这个词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近年来,商水又涌现出勇救落水儿童光荣献身的杨保民、奋勇救火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消防战士郭飞、爱心“面条哥”郭良山等英模人物……每一个平凡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也是不断诠释厚德商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未来商水 前景可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商水人自古就有着不怕苦、不惧难、勇拼搏、敢争先的进取精神,经过他们的努力,如今的商水正焕发新的活力。高标准农田碧浪翻波,豫东粮仓实至名归,阳城公园曲径通幽,叶氏庄园古韵悠绵,森林公园朝气蓬勃,油菜花海风光旖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园区如火如荼,沙河畅游,如入画境。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共进,奋勇者当先。商水人的耳畔已响起进军的号角,正待直挂云帆。

2022-06-01 记者 王彦涛 支亚茹 文/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68595.html 1 放怀溵上惠风里 万紫千红扑面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