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杰
那是五年前的春天,我偶然看到一则消息:太康县毛庄镇官庄村附近,工人施工时挖掘出一座明代古墓,一时轰动县城。墓主夫妻合葬,衣服及发肤均完好,随葬墓志铭记载,墓主人为明代右都御史顾朴。顾朴即太康历史名人、明代廉吏顾佐之嫡孙。顾氏族谱显示,顾佐一脉是豫东及皖西北顾氏先祖。
抱着寻宗问族的虔诚心态,一天,我悄悄来到太康。三月,春暖花开,太康县城涡河两岸,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艳,浓重的黄花像画笔涂抹一般,将河水映衬得更显碧绿。顾佐墓位于涡河南岸,属县级文保遗址单位。顾佐墓附近有“坟前顾”等顾姓聚集的村庄。路上,我从老家亲朋的电话中得知,就在几天前,应太康顾氏宗亲邀请,他们作为一方代表,抬着厚礼,从鹿邑来到太康,参加了先祖顾朴的迁葬仪式。据说,场面相当隆重。
我先拜谒了先祖顾佐墓。顾佐生于明代洪武年间(1376年),太康县城西顾窑人,明朝建文年间进士,永乐初年任应天府尹,明迁都北京后,顾佐任顺天府尹,永乐八年任右都御史。顾佐享年70岁,卒后葬于太康县城,原墓址地面有石马桩,现仅存一土冢。顾佐为官耿直、清正,时人比作包公。他从不与达官显贵眉来眼去,上朝独坐一隅,史送绰号“顾独坐”。顾佐素来关爱太康百姓,民间流传的太康农民赋税二亩八分五抵一亩、顾家楼缺梁的典故,都与顾佐有关。顾佐晚年告老还乡,见太康百姓不堪重税,便在城西南角盖一座小楼,楼顶只用檩条,不用横梁,起名“望京楼”。后来,皇上出巡路过太康,顾佐让皇上参观望京楼。皇上一看楼房缺梁,就明白了顾佐在委婉表达当地百姓缺粮、争取减轻赋税的意思。这是顾家楼村的来历。据闻,那座缺梁楼房“文革”前夕还能见到,后来被人为拆除。历史上,顾佐以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留名, 太康县有关部门及太康县道情剧团,一度谋划把顾佐形象搬上舞台,以历史为镜鉴,弘扬廉政文化,净化政治生态。
接着,我又来到发现顾朴墓的官庄村,这里正在建一个商贸园区。顾朴墓在顾佐墓东北角,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在一个铺埋管道的深壕里,能看到一些凌乱的棺木碎片,还有类似石膏的块状物,以及古人用于防腐的松香等遗留物。迁葬仪式留下的痕迹十分明显,为妥善安葬顾朴,告慰先人,太康顾氏族人多方协调,忙碌数日。我听到顾本领、顾新等本家人的事迹,很是感动。我一边徘徊,一边思索。此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先祖是谁,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世会与太康产生牵连。偶然发现的顾朴墓,让我对太康顾氏宗亲的来龙去脉产生兴趣。
太康顾氏宗亲一直有续修族谱的传统。族谱又叫家谱,指一姓宗亲以脉支的形式,按辈分连续记录血缘关系,是中国姓氏文化和宗族文化的独特现象。太康顾氏宗亲族谱文献相对完整,最近三次续修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本世纪2017年。清代以前的族谱记载,顾佐祖上顾泉,元时从南京到中原,官至元太常寺礼仪院佥院。从这里可以判断,顾泉祖上应来自江浙一带,因为早在南北朝,顾姓就是江浙的名门望族,至今顾姓分布仍以江苏、上海、浙江最为集中。还有一说,顾泉祖上在南京之前,来自广东。再说顾佐,其父顾澄,明洪武贤良科进士。顾佐有子叫顾辅、顾睿;顾佐有一孙顾朴,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与当朝名臣王佐结亲。顾朴去世于“嘉靖庚申”,即1560年。这次出土的墓志铭对顾朴身世记载翔实。其后,太康顾氏族谱记载,顾佐后人顾东学、顾东义两兄弟,从太康迁出,一支去往西北扶沟、开封方向,一支去往东南鹿邑、沈丘方向。此后数百年,太康顾氏族人在豫东南、皖西北迁徙繁衍,人口规模不断壮大。我看到的顾氏族谱,在线装书上,用隽秀的毛笔小楷书写刊印:“鹿邑杨湖口集南头”“杨湖口东顾庄”。第二十二世、第二十三世……我看到祖父辈的名字,看到本家远房叔伯的名字。我不由感叹,民间续修家谱真是一项意义非凡的文化工程, 这是记载家庭和个人的末梢历史,是中华民族恢宏史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只是,我没能查找到曾祖以上直系先祖名字。族谱文献浩繁,由于年代久远,难免有遗失损毁,记载不详,我也只能抱憾作罢。
我还发现,太康人都知道县城有个顾佐墓,都知道明朝的顾御史。顾佐留给顾氏后人的家训是什么,我说不清楚,但隐隐约约感到,太康“中国好人”之城的淳朴民风,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或多或少与顾佐及其后人对太康的影响不无关系。可以肯定,在“中国好人”、见义勇为的太康“铁鞭哥”顾新看来,他对这个观点是确信无疑的。太康人以顾佐为骄傲,以顾佐为楷模,恪守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那就是做个好人。做好人,这很容易,也很难,经过数百年的时光淘洗,还能秉持一颗大众良心,这也许是太康“中国好人”多多的历史密码。
民族从文明探源中汲取自信,个人从寻宗问族中安放灵魂。有幸姓顾。顾姓,因了先族而披上浪漫而文艺的历史锈迹,我似乎获得一种莫名的文化荣光。水有源,树有根,人有本。人生在世,上下九族,承先启后,仰有先祖,俯对子孙。时光回溯五百年,问族寻得一精神;借我立身品与德,不负顾姓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