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岭
在当今文坛和大众阅读中,散文是颇受欢迎的一种文体,因为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偏重于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又主要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
在郭志刚近年来发表的多篇乡情散文中就体现了散文的这一本质特征。乡情散文是基于作者在故乡的一段记忆,乡情是一个人生命中在故乡的经历,它不是印在故乡的大地上,它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郭志刚的散文,就在不断的写作中,在散文的文学美质上达到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倍感亲切的可喜境界。
时代的记忆
散文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强调真实,追求避虚就实的真境界,不允许夸张和虚构,常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郭志刚的散文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真实。他所记叙的人物和场景大都是改革开放前几十年间豫东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这诸多场景,随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了时代的记忆。他所叙述的故事,无论对于我们的历史记忆或情感记忆,都是有巨大价值的。因为他所记述的生活和情感,可以说是我们上几代人的生活之根、生命之根、情感之根。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在那个根上生长、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根,也就是说不能忘本。
郭志刚的乡情散文,主要有《乡村的老井》《过年》《麦收》《清明时节》《走亲戚》《一副银镯子》《推不完的磨》《最忆是春天》等。在这些文章中,当年农村的景象清晰可见:“那时一个村子中只有一眼井,全村人都靠这眼井去生活。一到晌午,各家各户都去打水,身强力壮的汉子用扁担挑着两个大水桶。那时的水桶是用木做的,中间用铁圈箍着……后来,村里出现了压井,老井一天天受到人们的冷落,大学毕业后竟发现老井不知什么时候被人们填平了。”(《乡村的老井》)
读了这段话,不禁令人唏嘘。是啊,水是人们的生命之源。但现在人们喝的已大都是自来水、纯净水了。恐怕四十岁以下的人就很少看到过这种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多少代人的生命之井了。郭志刚的这篇散文,给我们留了时代的记忆,也留下了永存心底的、亲切的感恩情怀。
在《麦收》一文中,作者写道:“天还没亮,麦田里的人影绰绰,人们弯着腰,一个撵着一个地挥舞着镰刀,谁也顾不上说话。当太阳在东方地平线上露出晚起的红脸,老人和孩子们提篮端罐地往田间地头送来早饭时,麦地里一捆捆的麦个子已顺着麦垄排成长长的队伍了。”
作者在文章中还写了“造场”“打场”“垛垛”的情况,都很原始,也是现在的人们再也见不到的场景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那庞大的收割机,瞬间把活泼的金色的原野化成光秃秃的土地,把那金灿灿的麦穗瞬间变成没有活力的麦粒。但是,那些留给我们无限温馨的真实记忆,已经被作者留在了纸上。
散文就是这样,没有多少复杂的技巧需要掌握。散文常常强调真实,虚假是散文的大敌。散文的特征就是做艺术真实更接近生活的真实。郭志刚的散文,正是直率地没有修饰地流露出这种自由的、真实而又真挚的美感。
深沉的真情
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在文学艺术“抒情”的赛场上,情之最真、最痴、最自然者莫过于散文之情。但,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情感的表现上,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的。这一点,在郭志刚的乡情散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在《一副银镯子》中写道:在改革开放前的贫穷岁月里,一副银镯子是女人最心爱最珍贵的饰物。“过去娶媳妇时,男方家即使再贫穷,也要想方设法打上一副银镯子作为聘礼送给女方。”可本文作者的父亲在迎娶他母亲时,家里就偏偏打不起这副银镯子。正在他爷爷为此事发愁的时候,他的已过门几年的伯母却取下自己的银镯子,送给父亲,作了父亲送给母亲的聘礼。于是,这副镯子就成了母亲一生中最值钱最珍贵的首饰。但作者长大以后,却亲眼看到母亲把这一副镯子郑重地送还已经病重的伯母时的场景,因为母亲早已知道了这副镯子的来历,也早已记下了伯母的深情。作者写道:“母亲说,大嫂,我把镯子还给您吧!说着就去摘手腕上的镯子。这时十分虚弱的大娘不知哪来的劲,一把抓住我母亲的手,声音很小,但却坚决地说,他三嫂你戴好。戴好,别摘……两个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眼睛里盈满了泪花。”
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竟然流下了热泪。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情景,更是那个时代的人间真情。今天,当人们在下聘礼时议论着“三金”需要多少克才显得体面时,我们才真切感到清贫时代,那种纯朴真挚的人间真情多么可贵!
如此纯朴、自然的,却满含深情的文字,在郭志刚的散文中随处皆是。他在《过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似乎只是一幅热闹的场面而已,过年时,“孩子们最盼望的还是熬肉,平时人们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这个时候就可以大快朵颐,你看孩子们啃骨头的那个样子,那真就叫馋叫香,这是人们童年记忆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作者的抒情就在这朴实的叙述中,对童年时代那种单纯而又满足的幸福感、快乐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有这种体会和感受吗?没有了。当然,“没有了”也是一种社会的发展。但这种过往年代那种童年虽然心酸却也单纯快乐的情感就这样记录在作者的散文中,也留在了历史的时光中,更留在了我们情感的深处,慰藉着我们的心灵。
朴实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写作也讲技巧,没有技巧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但在散文中,所有艺术技巧运用的成败,无不决定于运用语言的优劣。散文是人的灵魂同语言的完美合作。而对散文语言的要求,就是如何运用自然流畅、形象生动而又优美的语言来完成散文的创作。
首先,散文的语言讲究华丽而不做作、朴实而不贫乏。尤其是一些记人叙事的散文语言,一般都采用朴质无华、通俗易懂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语言必须具有洁净、流畅并且蕴藏着感情浓度和思想力度的美质。对于这一要求,在郭志刚的《清明时节》《最忆是春天》等文章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很贫穷,不像现在到处都是花。只是谁家院里种了桃树、梨树或杏树,才能看到少许的花,正因为少,才显得弥足珍贵,惹得全村人都来观看。我小时候印象最深,感觉最美的是我大爷家的大榕树。春天来了,榕树开出粉红色毛茸茸的花,形状像梳子,十分漂亮。记得我们村东头泥河岸边有一个桃园。满园的花儿最是好看,但看园的人不让我们靠近,只能远远地望,好在油菜花开了,我们可以在油菜花地里尽情地游玩。那金黄的油菜花香气扑鼻。还有蜜蜂,蝴蝶飞来飞去,真是美不胜收。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桐树花,不光因为喇叭状的桐树花好看,最主要的是桐树花可以做成有趣的玩具。”(《最忆是春天》)
这一段文字读来让人眼前一亮,可真是一个朴实鲜明、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的活力和新鲜让你心旷神怡,似乎一股花香沁人心脾。如果没有这样一段童真的叙述和色彩明确的语言描绘,那么,这篇散文可能就失去了清纯而又活泼的神采。
同时,散文的语言还要求节律优美,这对于散文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散文的语言应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富有韵律节奏、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一样的语言如小桥流水,起伏跳荡,有一种无形的节奏韵律,给读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美妙感受。
郭志刚在《清明时节》一文中写道:“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气清景明,万物欣欣向荣,自然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人间最美四月天,春城无处不飞花。’‘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意盎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这个时节最好的写照。”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优美的文字,有着一种诗词的节奏美,同时,作者又巧妙自然地引用了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恰到好处,给文章增色不少。
辞章之美是散文审美的重要因素。郭志刚的散文以纯朴、真挚见长,同时,优美精彩的语言和段落时而散落其间,闪烁出令人动情的魅力。
总之,散文是我们阅读和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她具有鼓舞、教育和审美作用,可以慰藉我们的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感,是我们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与源泉。我真诚地希望类似郭志刚乡情散文的作品能更多地出现,这是一种对历史记忆的抢救,也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