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8日
第0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PDF版

鹿邑太清宫:“道”之源 “圣”气凌人

记者 王锦春 邱一帆 侯国防 文/图

鹿邑太清宫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

引 言

踏进鹿邑,就被一股独特的文化气质包裹着。

涡河静静流淌,赋予这座小城水的灵性,使这座小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老子故里,名人荟萃,赋予这座小城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使这座小城备受敬仰、声名藉甚;道家之源、道教祖庭,赋予这座小城根深叶茂的千年文脉,使这座小城紫气氤氲、钟灵毓秀。

2500多年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生在这座小城。他在涡河河畔沉吟,在李子树下深思,在田野阡陌中驻足。他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一座高峰,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实现永恒。时至今日,老子深邃的思想跨越了时空,超越了国界,越发显示出它的当代意义和现代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人云,皇宫看故宫,道宫看太清。鹿邑是老子的出生地,也是“道”之源。一眼千年,行走在如今的太清宫,使人顿觉宫阙巍峨、祺然有灵、厚重深沉。在这里,追寻圣人的足迹,感悟道家文化的玄奥,仿佛能穿越时空隧道,触摸到老子的思想与呼吸。

老子降世

混沌初开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有关老子降生有这样一个传说——老子的母亲在涡河岸边洗衣服时捡到了一颗李子,吃下去之后有孕,怀老子81年,在农历二月十五从左腋下生出老子。据说老子生下来时耳朵特别大,故取名耳。另有一种附会之说,因老子出生之年为虎年,故取名为小老虎,因江淮一带人们把“虎”唤做“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小名“狸儿”就成了“李耳”。

据道教有关书籍描述,老子在刚刚出生时,曾天降九龙,一起吐水,为他净身。井水又香又甜,清澈见底。故而,后人便称此井为“九龙井”。

为什么称老子呢?称“子”是我国古代的惯例,表示对学问上独立成家的人的尊称。但为何不称李耳为李子而称老子呢?据说一是因为老子长寿,二是因为李母怀老子时间特别长,生下来就像一个小老头了,生而皓首,故称老子。

传闻老子小时候喜爱读书,嗜书如命。他就连学馆放假、帮家中放牛时,也骑在牛背上手不释卷。据说闲暇时,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涡河边的树下,一边观察河水,一边认真思考。通过观水,老子悟出了“上善若水”的道理。老子又师从名师常枞学习仰观俯察之道,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柔弱胜刚强”之道。老子成年之后到洛邑担任守藏室史,使得他能大量地阅读夏商周三代的典籍,博闻强识。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留下“犹龙”佳话。

老子著作《道德经》共81章,虽仅5000多字,但包罗万象、细无不入,有哲学思考,有治国之策,有处事之方,有修身之道。《道德经》涵盖之广、识见之深,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后人难以望其项背。鲁迅先生曾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先生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用“道”来描述和表征世界的始源、根本、本质、规律和最高统一性,人和自然、人与人相统一的终极基础。这位智慧老人所表达的对全人类乃至大化流行、茫茫苍穹的终极关怀,随着时空推移,愈凸显和真切。

在鹿邑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老子言道、悟道、传道,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学术思想,构建起东方哲学体系的根基,老子的思想在这里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也因此,让鹿邑、让周口成了影响历史、享誉世界的道德名城。

历史沿革

一脉相承

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城东5公里的太清宫镇,旧名厉乡曲仁里。太清宫坐北朝南,历史上屡遭损坏,现存的建筑经修缮后,昔日“道教祖庭”的宏伟气势渐显。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古代政权的两件大事——祭祀和军事。虽说全国各地祭祀和供奉老子的太清宫数量很多,但鹿邑太清宫由于位于老子的诞生地,在历朝历代备受重视。太清,意为神仙居处,那为什么老子的居处和皇家的称呼一样,叫“宫”呢?这与李唐王朝对老子的尊崇分不开。

老子的名气在春秋时逐渐大了起来,在东汉时期被尊为道教的道祖。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始名老子庙。到了唐代,李唐王朝把老子奉为圣祖,尊为“太上玄元皇帝”。鹿邑作为老子诞生地,要按祖庭的规制在汉代、隋代已有的老子庙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唐高祖李渊曾在亳州当过刺史,鹿邑当时属亳州管辖。又因老子也姓李,他来顶礼膜拜,为他以后默许甚或鼓励“天道将改,将有老君子孙治世”政治谶言的酝酿、产生和传播打下了基础。即位后,李渊颁诏扩建祖庭,“特起宫阙如帝者居”,以老子庙为太庙,鹿邑老子庙建设比肩皇宫。唐太宗李世民两次下诏扩修鹿邑老子庙。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亲至鹿邑老子庙谒祖时,下诏创建祠堂。唐玄宗李隆基诏令两京和各州都要建玄元皇帝庙,并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唐玄宗时期的鹿邑玄元庙屋宇达700余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武则天在位时,把老子的母亲尊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后世的皇帝也对鹿邑太清宫礼遇有加。从大量碑刻资料和文献中,可以看出太清宫从东汉开始,经唐、宋、金、元,都是皇帝赐修或颁旨保护的。

唐末,太清宫被毁。到了宋朝,宋真宗赵恒重建太清宫和洞霄宫,规模达到历史上的鼎盛,史书记载“庙貌比唐时有加”。老子文化学者,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陈大明说:“宋真宗对老子的尊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奉老崇道以治国理政;二是奉老崇道以夸示戎狄;三是尊黄帝为赵姓始祖以神化北宋政权;四是亲来老子生地拜谒以维护统治。”当年宋真宗驾临鹿邑太清宫祭拜老子做了几件实事,也就是诏改县名,以表达对老子更为尊崇,即改真源为卫真;减免徭役,以得民心;镌立碑刻,即“先天太后之赞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

“靖康之乱”使太清宫许多建筑被毁,金代得以重修。元朝时,朝廷对太清宫进行了保护,但规模已不如从前。元朝末年,太清宫因水患被毁。在清代康熙年间,有“太清宫集”的地名,表明当时这里围绕太清宫就建有集市了,并在原址上重建了太极殿。

如今,太清宫遗留下来的文物都是弥足珍贵的,我市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1997年和1999年考古发掘的唐宋建筑基址,文物部门采取了回填保护。建碑亭保护碑刻,减少风吹日晒。2003年和2014年,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又先后拨款维修了太清宫太极殿和洞霄宫。2007年9月,施工建设占地150亩的老子文化广场。

近年来,鹿邑县委、县政府积极对太清宫景区进行恢复建设,先后建成了老子故居、老子文化广场、老子塑像、先天太后墓、道源碑林、翰轩苑、三清殿、圣母殿等。

宫阙巍峨

祺然有灵

太清宫——老子诞生地,自汉代至今,屡毁屡建,延续千年。这个神圣的地方弥漫着古拙之风,散发着浩然之气,闪耀着智慧之光,已成为朝圣之地。2001年,鹿邑太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湛蓝的天空下,太清宫红墙青瓦,两扇大红门映入眼帘,门顶上挂着一个牌子,四周镶着金边,上有三个烫金大字“太清宫”,两侧各悬挂着一个牌子,写着“老子故里”“道教祖庭”。这古色古香的格调,使人油然而生庄重之感。

太清宫保存了众多的老子文化遗迹,分为前宫区和后宫区。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主要祭祀老子;后宫又叫洞霄宫,是祭祀老子母亲的地方。现存太极殿、圣母殿、娃娃殿、阴阳柏、九龙井、望月井、灵溪池、赶山鞭、唐《道德经》注碑、唐玉真公主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宋先天太后之赞碑、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元执照碑、元圣旨碑、元海都太子令旨碑、清重修太极殿碑、老子诞生处碑、石棺等。

太清宫的碑刻,上至汉魏,中承唐宋,下迄当代,皆有精品。历史记载的太清宫碑刻有很多,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留下来的仅十余通,而且以唐、宋时期的碑刻最为珍贵,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都非常高。

唐《道德经》注碑立于唐朝天宝元年,是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碑体高3.7米,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该碑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但因此碑是唐朝遗物,又是皇帝所立,为文物中的珍品,特别是正文的隶书作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由于年代久远和风雨的剥蚀,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了,但是碑首雕刻工艺精细,艺术水平很高。此碑用盘龙做碑首说明是皇家御制。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修复后太清宫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气势。由于这块石碑一直在原址的基础上,所以它下面的地基就是宋朝鹿邑的地基。因为鹿邑属于黄泛区,黄河历次泛滥时,造成地层淤积。最早汉朝的老子祠坍塌后就堆积在土层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宫又在新的地层上重新建设。唐朝的基址被淤积后,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宫。

先天太后之赞碑,也叫“三御碑”,是太清宫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这块石碑由宋真宗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故名“三御碑”。这块石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宏,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认为此碑“河南第一,全国罕见”。

太极殿前的两棵丹桧古柏,堪称鹿邑太清宫最重要的景观之一,历来为游客津津乐道。这两棵古柏西瘦东粗,西面一株枝身扭结上耸,劲瘦盘旋,却又长出新枝,苍古葱郁;东面一株长得笔直挺拔,枝繁叶茂,树围较粗。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纹理其一左旋,其一右转,天左旋地右转,像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因此鹿邑百姓把它们称为“阴阳二柏”。

太极殿前立有铁柱,是为了纪念老子曾任周“柱下史”一职。老子曾经在周王朝做守藏室之史,由于在上朝时,朝堂内没有座位,老子需要为周王朝写言记事,于是周朝天子就赐老子一根铁柱,让他可以倚在上面书写,所以后人尊称老子为“柱下史”。后世创立的道教尊老子为圣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这根铁柱缩小为发簪,道士头上的发簪与这个铁柱十分相似。

太极殿建于民国初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部分檩条上的“明万历七年”的字样仍清晰可辨,所以整个太极殿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一次次战争、灾祸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破坏焚毁,留下了那些搬不走、烧不毁的石雕磉石(柱础石)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建宫殿时的磉石,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成为永世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

考古勘探

大有所获

为更好地“触摸”太清宫悠久的历史,1997年和1999年,省、市、县联合考古队对太清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两次发掘,出土了龙山时期、商朝、周朝及汉朝的大批文物,初步确定了太清宫遗址的规模,大有所获。通过发掘调查,发现太清宫周围3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同时对唐宋时期建筑结构布局有了初步了解。

考古队发现,从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和建筑特点来看,洞霄宫为唐代所建。在洞霄宫的发掘中,发现了宋代的砖铺甬道,以及道两侧的四组柱洞,每组有七个柱洞。甬道北侧西边,在宋代地层下发现了唐代地层,在唐代地层下发现了汉代遗迹。所有这些发现,都印证了太清宫始于汉、盛于唐宋的文献记载。

1997年11月,太清宫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座谈会在鹿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发掘成果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太清宫遗址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确证自汉至今,尤其是唐、宋,历代帝王和统治阶级都把太清宫作为老子故里进行大规模建设和祭祀,从而认定老子故里就在鹿邑太清宫镇。

除此之外,在太清宫遗址内还发掘出了西周长子口墓。这是一座“中”字形贵族大墓,坐落在一座高5米~6米的土山之上,有南北两条墓道。随葬品丰富,出土有青铜器、玉器、骨器、原始瓷器等近万件,出土文物数量、品种之多和价值之高为同期墓葬所仅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在长子口墓中出土的骨排箫是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现存于河南博物院。骨排箫最长管32.7厘米,最短管11.8厘米,为禽类腿骨所制,由13根长短递减的骨管组成,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排箫是古代常用的乐器,这次发现的骨排箫乐器,证明我国早期管乐器制作材料为骨而非竹,把我国生产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老子文脉

代代相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先生曾提出“道学文化带”的观点。他在为陈大明所著的《老子现代说》一书作序中提出:“翻开中国地图,河南、安徽两省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带,可以称之为中国道学文化的发祥地,古代著名道家、道教学者,十之七八诞生或活动在这里。在中华大地的道学文化带上,豫东大平原围绕老子故里鹿邑方二百里的这片土地更为神奇,举凡伏羲、许由、姜尚、管仲、关尹、壶子、文子、范蠡、庄周、陈抟,都诞生或活动在这一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绵延两千多年的老子文化,汇集成鹿邑城生生不息的文化符号。在鹿邑县城,紫气大道横贯城区东西,真源大道横贯城区南北,下辖的4个街道办事处名称分别为:真源、谷阳、卫真、鸣鹿,几乎都和老子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结。在老子故里鹿邑,学习、研究老子文化已经蔚然成风。老子文化就像春雨,沁润到每个鹿邑人的日常生活。“在我们鹿邑,有许多人对老子文化和《道德经》感兴趣。学校、民间有意识地组织孩子们学习老子文化,经常会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鹿邑还开发了《道德经》的小学、中学校本教材,孩子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对老子文化有新的感知。”鹿邑居民杨蒙蒙说。

许多人认为,老子是 “太上老君”“道德真君”,是能够佑护一方的神灵。他能帮助百姓祛病去灾、排忧解难。“老君下药祛病、老君母亲送子等传说,古典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把老子描写成了专炼仙丹、能使人长生不老、在仙班里举足轻重的神仙,更助长了民间把老子作为神的信仰。家家户户供奉老君爷,农历的初一、十五去老子诞生地太清宫、讲学地明道宫祭拜上香、祈求老君爷保佑的传统均表明老百姓的老君爷信仰之深,老君爷已然成为当地百姓心目中的佑护神。”陈大明说,“此外,鹿邑民间流行的打铁舞、老子养生拳、老子养生菜、虎头鞋、虎头帽的制作与穿戴、妈糊的制作,皆与纪念老子相关,已成为百姓精神家园的有机构成。”

如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所减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老子文脉并不会因此中断。

经过千年时光的打磨,鹿邑“老子故里”“太清宫”的文化印记,愈发光彩夺目。抚今追昔,人杰地灵的周口鹿邑,令人心生向往。如今的鹿邑,正在深入挖掘老子文化时代内涵,继续推动老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叫响老子品牌。②18

2022-07-08 记者 王锦春 邱一帆 侯国防 文/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2613.html 1 鹿邑太清宫:“道”之源 “圣”气凌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