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4日
第03版:理论·法治 PDF版

黄泛区精神的深刻内涵、鲜明特点及时代价值

翟国胜

位于河南省西华、扶沟两县境内的黄泛区农场创建于1951年1月,已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几代黄泛区人持续奋斗,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多重维度下的黄泛区

“黄泛区”,即黄河水泛滥的地区。“黄泛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地理名词。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泛滥,从广义上讲,凡是黄河水泛滥的地区都是黄泛区。但“黄泛区”作为一个专有概念,是专指1938年6月“花园口事件”后黄河改道泛滥的区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泛区是灾难的代名词

1938年6月,蒋介石下令扒决郑州北侧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滞侵华日军,结果造成豫、皖、苏3省44个县市受淹,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人口上百万。从1938年6月9日花园口决堤,到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实现合龙,黄水持续泛滥8年零9个月。富饶的豫皖苏平原成为连年灾荒的黄泛区,波及面积达54000平方公里,数百万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黄泛区是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黄泛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黄泛区复兴运动。1951年1月,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黄泛区的腹心周口市西华、扶沟两县境内建起了大型机械化的黄泛区农场。早在20世纪60年代,黄泛区农场就是闻名全国的样板农场。

(三)改革开放后黄泛区是绿色农业的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区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泛区农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黄泛区农场是2005年河南省首批命名的5个“环境优美小城镇”之一,2017年被评为3A级生态旅游区。2022年黄泛区农场被河南省列入“行走中原,读懂中国”主题文化线路之九“治黄史诗”的内容。

二、黄泛区精神的深刻内涵

黄泛区的沧桑巨变源于几代黄泛区人的持续奋斗,这种持续奋斗也培育了弥足珍贵的黄泛区精神。2004年12月,在黄泛区农场六届三次职代会上,把黄泛区精神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争创一流”。黄泛区精神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51年1月,在原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创建了黄泛区农场。在党的召唤下,一大批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风沙弥漫的黄泛区,他们搭起座座绿色帐篷,在荒凉的土地上斗风雪、战酷暑,向荒草沙滩宣战。当时的工作环境是艰苦的,但职工们的情绪却是高昂的。

(二)不计得失、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农场职工的工作环境是艰苦的,待遇与其他行业的国有职工相比却是比较低的。尽管如此,无论是建场初期由组织选派到黄泛区的领导干部,还是国家分配到农场的大中专毕业生,无论是从全国各地招来的乡村积极分子,还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郑州等城市到农场劳动锻炼的知识青年,他们一到黄泛区就铁下心、扎下根,不在乎条件优劣,不计较工资多少,一心想着怎样改变黄泛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农场无怨无悔地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作贡献。

(三)顾全大局、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黄泛区农场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有脱下戎装的转业官兵,有大中专毕业生,有乡村积极分子,也有从海外归来的华侨。尽管资历不同、性格爱好各异,但共同的事业将他们聚在了一起。几十年来,黄泛区农场形成了职工团结互助,职工和企业兴衰与共、同舟共济的氛围和机制。

(四)海纳百川、不断进取的开放精神

黄泛区农场虽然远离城市,但农场职工的思想观念并不封闭保守。他们具有开放意识,视野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能虚心学习外地农场乃至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几十年来,黄泛区农场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前发展,一步步做强做大,就在于黄泛区具有求同存异、宽容包容、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开放文化,能汇聚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来促进事业的发展。

(五)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工匠精神

黄泛区农场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黄泛区农场在20世纪60年代就是闻名全国的“样板农场”,涌现出许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传奇人物,如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参加国际青年农民大会的张秀荣,被誉为“全国十八把剪刀”之一的园艺专家肖克明,全国植棉能手屈应理,被誉为“黄泛区的时传祥”的清洁工刘孟等。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黄泛区农场职工更是发扬工匠精神,打造出“地神”“绿原”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黄金梨”地理标志农产品。黄泛区农场依靠自己的一流产品、一流管理增强了企业的美誉度。

(六)服从组织、互相支援的协助精神

黄泛区农场职工有大局观念,能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自觉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黄泛区农场先后有300多名技术骨干服从组织安排,到华南垦殖局、黑龙江省友谊农场、郑州纺织机械厂及河南省部分市县农机站工作。早在1962年,黄泛区农场就服从国家利益,向香港市场供应生猪,几十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声誉。过去“三夏”“三秋”大忙季节,农业分场人手紧张,总场总要抽调部分机关人员到分场助收,服务一线生产。现在每逢夏收期间,总场统一调配各农业分场机车,按照小麦成熟顺序依次收割,大大缩短了收割时间,提高了机车应用率。

三、黄泛区精神的特点

(一)鲜明的实践性

黄泛区精神不是专家学者在书斋里臆想出来的,而是黄泛区农场在长期建设、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产生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又对实践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

(二)广泛的群众性

黄泛区精神是几代黄泛区农场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广大职工所拥有和认同的群体意识、精神状态、价值取向、思想境界,是黄泛区农场人的红色基因。

(三)显著的先进性

在黄泛区70多年的发展中,黄泛区精神呈现出明显的先进性特点。黄泛区农场涌现出的8位全国劳动模范、40多位省部级劳动模范,他们在黄泛区精神的形成中起到了巨大的榜样作用。

(四)历史的持续性

黄泛区70多年历程中培育出的黄泛区精神,是黄泛区农场70多年发展的真实写照和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既是对过去历程的描述,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引领激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黄泛区精神已经显现出了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必将更加有效地凝聚和增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增强职工群众的荣誉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黄泛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黄泛区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泛区人民在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弘扬黄泛区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能树立良好的黄泛区形象

讲好黄泛区故事、弘扬黄泛区精神,能增强黄泛区儿女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促进黄泛区跨越式发展。

(二)能为高质量发展凝神聚力

黄泛区精神不仅是黄泛区人的“传家宝”和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且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跨越时间空间、跨越行业职业,让更多社会受众产生心灵对接,从而鼓励民众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有利于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黄泛区有众多的文化资源,知名度高,关注度高。弘扬黄泛区精神,有利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四)为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黄泛区智慧、黄泛区力量

大力弘扬黄泛区精神,争取将黄泛区精神纳入后续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好地鼓舞激励党员干部群众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黄泛区农场教授级高级政工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农垦史分会会员)

2022-07-14 翟国胜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3498.html 1 黄泛区精神的深刻内涵、鲜明特点及时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