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5日
第06版:沙颍文艺 PDF版

人生如旅,读行皆美

常燕

最近连续读了俞敏洪的《在岁月中远行》、曹德旺的《心若菩提》、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等书,感触颇深。

深在哪儿呢?

当然并非仅因为作者都是成功人士(这一向不是我的认知习惯),而是我在看似没有太多关联的三本书的阅读中突然深切地体会到了“行走”的力量,且慢慢悟出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的“行走”并非只是字面上的“行走”,而是别有深意。

当然,一家之言而已。

这“行走”,我认为可以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亦可以是从一种经历到另一种经历,最后从一种心境升华为另一种心境,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甚至三观,最后便成了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

老俞在书中讲到“行走第一,阅读第二”,起初我还不以为然,因为比起行走的折腾和疲惫,我更喜欢窝在书房里听雨、读书。我甚至曾沾沾自喜:足不出户一样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这个世界的前世和今生,甚至未来的动向。之于我这种只要能扔我几本书、有必要的吃喝用品,我能宅在房间里一直不出门的人来说,发现阅读的乐趣并窃喜自以为掌握了人生的钥匙曾让我激动不已,直到看到老俞的这句话。

如果说这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有些恭维之嫌。因为在这之前,“行万里路”的老话听过无数次了,或许只是没有这一次深刻而已。有些东西,真的得到一定的年龄才能真正体会,机缘大概就是这般光景吧。

“读你的文字,能感觉到你大部分的人生经历其实都是来自于读书。”朋友说。

所以呢?我问。

“当然,并不是说你的文字不好。我只是觉得它好似温室里的花朵,美是美,却缺少了一股力量和勇气。”对方解释。

闲聊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多思考。

想到以前也曾有朋友提及,说我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偏溺于一摞摞的书本,不善与人沟通,也不想与人交流,这是写作者的大忌——脱离现实生活。亦有人半开玩笑说我写出的文字不够犀利,过于“搂着”,不够野。

每每有朋友或老师提到这些,我总是赧然,羞愧感直冲脑门。被人拿到台面上评论文字,对我来说就像衣不蔽体立于人前,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说实话,这些建议我都听进去了,可惜我悟性不够,进步缓慢。

幸好,若不出意外,差不多还有五十年可活。

慢慢悟吧,我在心中喟叹。

写作于我,是从十五岁就在心中一直默默坚持的梦想。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的孤独感和自身内心敏感,养成了我不肯轻易表露内心的性格,于是写下来向自己诉说就成了一种习惯。

行走,某种意义上是健康的呈现和阅历的累积,它能使一个人丰富起来,逐渐拥有自己的认知和态度。如果说俞敏洪的书让我窥见了“行走”的天机,那么曹德旺的《心若菩提》和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则使我触碰到了“行走”过程中的经历和心境。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这是我读完《心若菩提》之后脑海里盘旋许久的一句话。书中曹德旺描述自己在遇到人生难以抉择的大事前总是要去寺庙里找一个老和尚占卜一卦,再做定夺。

呃,信命吗?

归结为“命运”二字也不无道理,但一路走来所受的苦、扛的难、流的泪、咬的牙,过往种种,最后都沉淀为一种淡然与超然,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吧。

没有一个写作者能绕开童年绕开故土,绕开那块心中最柔软也最坚硬的地方。

有人爱家乡的那群人,有人爱家乡的那座桥,有人爱家乡的那口井,甚至有人爱家乡的泥土味和村口那棵歪脖子枣树。当然,像陈晓卿一样爱家乡美食的亦不在少数。可是像他一样无论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依然能在舌尖上丈量出异乡与故土距离的人难得一遇。

越成长,越意识到这世上没有笃定不变的事情。如同我曾一度喜欢阅读甚于行走,如今我却迫不及待想要把手中的书装进行李箱。

在阅读中行走,在行走中阅读,是一种身体与灵魂的共鸣。读书,方知胸中不足;走路才能堪补寡闻。

人生忽然,只此一生,不留遗憾。

2022-07-15 常燕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3622.html 1 人生如旅,读行皆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