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周五。傍晚时分,一场暴雨如约而至,给燥热的天气带来丝丝凉意。位于西华原县委党校院内的串吧老板李猛从后厨走出,搬把凳子坐在店门口一边凉快,一边刷新着手机天气预报。他得根据天气情况估摸一下当晚的客流量,以备食材。
“如果不是暴雨影响,像往常周末这个点,我们店里得来几波客人了。”李猛说,自从他入驻地摊夜市以来,他们的串吧营业时间从下午五六点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一点左右是常态,每天营业额基本维持在3000元上下,一年下来的营业额近百万元。
晚6时20分许,暴雨渐渐变小。正如李猛所言,他的串吧开始陆续上客,一个多小时功夫,店内陆续来了50多位食客,有年轻人聚餐的,也有家长带着小朋友来此撸串的。与此同时,地摊夜市里的王福州臭豆腐、李森家奥尔良烤翅、高旺秘制烤面筋等摊位前也聚集了三五成群的食客。他们点餐、扫码付款后,站在摊位前,两眼直盯着正在烹饪烤制、冒着热气的美食垂涎三尺。漫步其中,烟火气扑面而来。
而在几年前,西华原县委党校还是一处废置大院,常年荒草丛生。“随着城市发展,街头流动商贩逐渐被取缔,而常年以此为生的小商小贩一下子失去经济来源。我就琢磨着找一个地儿,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帮助更多的退伍军人、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原县委党校地摊夜市创始人、鸿华广迎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华仁,是该县箕子台办事处的一名退伍军人,转业到地方退休后,退伍不褪色,一直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受到广泛赞誉。
原县委党校地摊夜市的出现让许多有创业意向的群众看到了机遇。40多岁的孙付良是一名转业军人,退伍后,他们夫妇加盟了王福州臭豆腐,在西华县城繁华地段租了一间沿街门店,一直以来生意还算红火,他们起早贪黑靠此支撑着整个家庭。
孙付良的爱人惠群英说:“疫情暴发后,门店经常停业,我们也就断了经济来源。一年几万元的房租,还要养活两个孩子,靠吃老本,生活非常困难。地摊夜市一创办,我和丈夫商量后第一时间就租了一个摊位。”
随着原县委党校地摊夜市的名气越来越大,孙付良夫妇的王福州臭豆腐摊位越做越火,每天从下午4点多营业一直到深夜。到了节假日,他们每天能卖出上千份臭豆腐,每年保底收入十多万元。不仅如此,他们这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摊位,还带动了嫂子、弟媳就业。
到了晚上8点多,孙付良夫妇的邻居摊位李森家奥尔良烤翅开始陆续上客了,摊主李森和爱人忙得连口水也顾不上喝。80后的李森之前曾在原西华箕城招待所当过餐饮部经理,对餐饮行业轻车熟路。箕城招待所倒闭后,不安于现状的他于2008年创办了西华第一家奥尔良风味烧烤,但一直是街头流动摊位经营,风风雨雨,吃了不少苦头,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原县委党校地摊夜市成立后,我是第一批入驻的,因为这里摊位租金便宜,人流量大。”李森说,事实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他的摊位除了现场售卖,还有外卖,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3000多元。此外,李森还发展了50多个加盟商,遍布全国各大城市。
和李森一样,30多岁的下岗职工高旺经过几年的打拼,也打出了自己的小吃品牌,独创了高旺秘制烧烤。由于他们的面筋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又加上自家熬制的面酱,食客常常排起长队。有些网友通过抖音平台看到他们家色泽诱人的烤面筋后纷纷加盟,加盟商已发展到新疆、福建等地。
在原县委党校地摊夜市还有几位摊主格外引人注目。来自驻马店的常雪刚今年35岁,2011年大学毕业后,和来自西华的女同学走进婚姻殿堂。“我和妻子大学毕业后也参加过公务员考试,也曾经梦想成为体制内的人员,可最终我们没有如愿。”常雪刚说。
来自农村的常雪刚是个勤奋好学的小伙子,品学兼优,不仅担任学生会主席,还在大学期间光荣入党。“我们成家不久,就决定来西华自主创业。行行出状元。辛苦一点不算啥。”常雪刚告诉记者,当初,他们经过对市场调研考察,选择了原县委党校地摊夜市创办一家经营烤翅、寿司和酸梅汤的摊位。
几年下来,常雪刚的摊位生意红红火火,如今他们夫妇还把双方父母请来帮忙打理摊位,日子越过越好。2021年8月,鸿华广迎餐饮有限公司党支部成立,常雪刚被大伙儿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小地摊撑起了大市场。随着原县委党校地摊夜市名气越来越大,来这里就餐的市民越来越多,地摊摊位也随之增多。李华仁告诉记者,目前这里的摊位已发展到近百家,“按每个摊位2至3人计算,再加上食材前期加工人员,以及保洁人员,大约带动了350人就业。”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原县委党校地摊夜市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西华县商务局、城管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牵头引导商户在西华县高铁站、上亿美食广场和西华县南广场设置地摊夜市,进行规范管理,繁荣西华“夜经济”,共设置190余家摊位,日均消费35万元左右。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