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5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我爱红色

——赏李可染《万山红遍》有感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坛掀起绘画毛泽东诗词意境的热潮,比如傅抱石先生根据毛泽东诗词所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更喜岷山千里雪》等,表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纵观那个时代的画家虽创作出大量体现毛泽东诗词意境的佳作和精品,但在创作手法和色彩运用上仍以水墨为主,很少有人敢于尝试创作体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题材和意境的作品。一方面,“万山”之境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中有千山万壑,否则根本无法很好表现“万山”的意境。另一方面,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历来以水墨描绘为主,很少有人使用红色,即使作为点缀使用时也是慎之又慎,更不用说“红遍”了。

李可染先生不同,他不仅画山,而且画了“万山”;他不仅点红,而且“红遍”。

《万山红遍》在技法上,采用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之法,以塑造雄浑之气。可染先生为了突出“红”,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由浅至深逐步点染,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并以浓厚的墨色为重要背景和轮廓衬托,形成冷暖对比,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可染先生在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使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颇有明代剔红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在构图上,以巨碑式丰满构图,截掉了峰峦和坡脚,这样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产生如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和崇高感。

可染先生这种绘画技法和对颜色的运用,不是突兀的“天外来宾”,而是一种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有深厚民族传承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红色,不仅民族喜欢、官方喜欢、民间喜欢,很多人也都很喜欢。人类对红色的偏爱也许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有时我在想,自古至今红色和黄色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重视最喜欢的两种颜色,也许和人类早期对火的运用和深情分不开。当柴火燃烧时,那红色和红黄色的火焰不仅给人以光明、温暖,还能让人类吃上熟食、吓走野兽,这种恩赐人类怎么能不深深爱戴呢?我的这一想法在考古中似乎也得到部分印证。

在山顶洞人时期,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他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做出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红色对他们就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上的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也就是说,原始社会喜欢红、黄之类强烈的色调,这固然可能与他们自然感官的感受能力有关,但这种生理感受由于与血、火这种对当时群体生活有突出意义的社会意识交织融合在一起,使原始人的这种感受不自觉地积淀了新的内容,而不只是纯动物性的反应了。由此可见,红色担负起了族群的、记忆的、历史的及人与人之间彼此确认、识别的语言和符合的功能。

自有文字记载开始,红色便引领着人类社会前行发展,成为永恒的美色。在历史上,色彩文化有传统的体系,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古代,每个朝代都有各自尊崇的颜色,其中青、赤、黄、白、黑这五色最为特殊,因为它们不仅是五种颜色,还是五行哲学在颜色上的反映。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五行和颜色的对应分别是,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这五种体系最终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大到建筑设计,小到服饰器皿,都要讲究颜色的选用和搭配。

秦汉时期,以黑色为尊,黑色一直是这两个朝代的主色调,但是只有黑色太过单调,也太过深沉,于是就搭配了热烈的温暖的红色为辅助色,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秦汉特有的黑红色崇拜。这在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汉书》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古人认为朝代之间的更替是五行的相生相克,周代是火德,秦代是水德,而在五行中水德的对应颜色是黑色,这就解释了秦朝尚黑的原因。即使按照五行学与朝代更替相生相克原理,秦汉崇尚黑和红也是能解释通的。周朝既然为火德,秦朝为水德,但并非水火完全不相融,根据阴阳理论,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二者并不是截然分离。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最为盛行的日常用品是漆器,而漆器中最重要的两种颜色就是黑与红。

到唐朝,尚黄。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因为隋朝是火德,所以,唐朝属于土德。《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讲道:“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黄色因为土的关系成为代表皇权的颜色。唐朝崇尚的黄色,不是明黄,而是赤黄,也就是黄中带赤的颜色。唐朝的建筑,也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体现的仍然是这样一种主基调。

至此,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周朝为火德,尚红,秦朝为水德,尚黑。隋朝也为火德,亦尚红,而唐朝却为土德,变成了尚黄。既然周朝和隋朝同为火德,也同尚红,为什么取代他们的秦朝和唐朝崇尚的颜色却不相同呢?我想可能是关于对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周朝被战国七雄取代以后,秦朝通过武力灭了六国,这样在秦看来,他与周的关系是相克关系,既然周是火德,尚红,秦就自然成为能克火的水德,尚黑。而唐王朝的建立并没有像秦灭六国那样通过长期的征战讨伐,基本属于相对和平取代,所以唐王朝认为隋朝既然是火德,尚红,唐朝是隋朝所生,理所当然应为土德,也必然是尚黄。唐朝所选用的黄红色,体现的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生关系。

到明清时期,红色成为人们崇尚的主色调。明朝人将红色的寓意与生命的延续放在一起,于是结婚生子都用红色,我们后世很多习俗也都是在明朝形成的。

明朝为火德,崇尚红色,朱元璋起义,参加的是“红巾军”,再加上皇帝姓“朱”,因而对红色特别有好感,他在位时明皇宫中很多服饰、用具都是红色,龙袍也是红色。这样,在统治阶级的推崇下,红色不再是帝王的专属,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将红色运用到了生活的各方面。在明朝,“祭红瓷”和“釉里红”瓷器远销海外,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红”。在建筑方面,朱红墙柱、白色栏杆的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在人们心目中的典型色彩特征,紫禁城就是将这种红黄配发挥到极致的建筑群。黄色属土,土居中央,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土依火生,所以宫殿门、窗、墙为红色,有滋生、助长之意,以示兴旺。

一束光,从宇宙射向大地,诸色原本平等,各司其职。可在人间,色彩并非客观现实的准确描述,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眼睛所产生的视觉反应,是喜好、经验、习俗、传统的复杂集合,是科学之外早早完成的人文塑造。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无数细节瞬间淹没在无尽的波涛之中,了无踪影,但那些重要的部分,仿佛都被红色“标记”,成了永恒美色。

时至今日,红色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色。不论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对红色的崇拜都发展到了极致,我们每天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都与红色有关。我们的国旗叫五星红旗,我们唱的革命歌曲叫红歌,我们的革命历史叫红色记忆,我们的文化叫红色文化,我们的教育叫红色教育,我们的旅游叫红色旅游,我们的事业叫火红的事业,我们赞美英雄的崇高叫赤胆忠心……在日常生活中,春联是红色的,鞭炮是红色的,结婚生子开业的请柬是红色的,各种庆典之时要铺红毯……可以说,我们生在红色里,长在红色里。

红色,意味着光明,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期待,意味着平安祥和,意味着生活的美好和事业的兴旺发达。红色,是我们的时代之色。《万山红遍》体现了这个时代的风貌,接续了民族文化血脉,书写了时代精神,对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被人们所喜爱。

2022-07-25 宋赟 ——赏李可染《万山红遍》有感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4158.html 1 我爱红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