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5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漕运泊来的城市

——溯源周口中心城区漕运文化

王汝印

周口中心城区城建发展源流

今周口中心城区为沙河(淮河最大支流)、颍河、贾鲁河交汇处,河流交汇后称沙颍河。元朝末年,历经战乱后这里一片荒凉、杳无人烟。明初,一周姓人家在此开辟渡口,并渐成埠口,时称周家渡口、周家埠口(后简称周家口、周口),周口之名至此始。后两岸(沙颍河南岸、北岸)三地(沙颍河南、沙颍河北、贾鲁河西)渐成集市,渡口、埠口亦逐渐增多。明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采纳户部尚书郁新奏言,在周家口开辟淮(河)、颍(河)、沙(河)漕运枢纽。朝廷遂在此设乡里镇抚市面,明军始在此驻军(时驻军500余人)管理治安,城镇初具规模。明成化(1465年~1487年)年间,贾鲁河航道开辟,漕运由淮河、沙河、颍河、贾鲁河北上直达朱仙镇,再由黄河转大运河后直达京都,周家口遂成漕运重镇,商贸日益繁荣。

进入清代,周家口漕运进一步发展,至康乾盛世时,周家口漕运业达到顶峰,并保持长足发展200年之久,成为中原清代盛世的一个缩影。期间,朝廷先后在周家口设永宁集地方(当时的建置名称,时属商水县管辖)、周家口地方(时属淮阳县管辖)。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贾鲁河上游逐渐淤塞,盛极一时的朱仙镇繁华不再,其枢纽作用为周家口所替代。当时的周家口镇漕运东达淮(河)泗(水)、西接秦晋、南通江楚、北连燕赵,居中原调配20余省水上物资运输。其城镇规模亦迅速扩张,工商各业繁荣发达,对外贸易通汇欧美、东亚,战略地位凸显,一跃成为“中州名镇”,被誉为“小武汉”。道(光)咸(丰)年间,清重臣曾国藩、刘铭传、李鸿章、袁甲三、胜保等先后驻周或到周“剿捻”,周家口镇遂成大清军事重镇,这里也成为少有的战乱中的繁华之地。

清末和民国初年,战乱导致社会凋敝,周家口各业已辉煌不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家口再受重创,城市设施破坏殆尽,各业严重萎缩。1947年,周家口解放,1948年元月设立周口市(县级)人民政府,属淮阳专区管辖,各业逐渐恢复发展。1958年4月周口市改为周口镇(属商水县)。1965年7月成立周口专区,专署设周口镇(改为专辖镇)。1980年9月撤销周口镇设立县级周口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周口市设立川汇区至今。

漕运泊来的周口中心城区

今周口中心城区在60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从城市建筑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与漕运密切相关。以下仅选取十一个方面加以简略介绍。

(一)漕运形成的城区框架

周口中心城区从明初至今的600余年间,城市框架一直是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和漕运需要而布局和建设的。明初依据周家口(今中心城区)的地形和当时漕运实际,先后建设了北寨(沙颍河北岸)、南寨(沙颍河南岸)和西寨(贾鲁河西岸)。各寨均有独立的寨墙、寨门(顶峰时三寨寨门达50多座)、街道、集市、埠口、码头。各寨之间主要由水路(早期桥梁极少)通联,由船只运送人员和货物。其城市布局与武汉三镇相近(只是规模略小),故被誉为“小武汉”,其格局至今未变。

(二)漕运泊来的埠口、码头

从明初周家渡口开始,在数百年的漕运发展过程中,渡口、埠口、码头在今周口中心城区密集分布。顶峰时期,两岸三地有渡口、埠口、码头数百个,昼夜繁忙。特别是夜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派昌盛景象。这就是熊廷弼笔下“万家灯火牟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真实写照。周口中心城区附近至今仍在使用或留下地名的渡口、埠口、码头有很多,如大渡口、小渡口、新渡口、义渡口、李埠口、郑埠口、郭埠口、齐埠口等。

(三)漕运泊来的城区街道

历史上周家口三寨顶峰时期有街巷近200条,至清末仍有120条。这些街道多因漕运而开设。街道名称多以漕运行业、货物、商品、建筑物、宗教、金融、渡口、交易场所而取,如牲口市街(多时有6条牲口市街)、顺河街(多时有6条)、山货街(2条)、油坊街(3条)、坊子街(4条)、太平街(3条)、打铜街、筢子街、果子街、齐埠口街、安澜街、皮坊街、人和街等。

(四)漕运泊来的行业

随着漕运的发达,周家口繁盛时期市面有多达70多个行业在经营,集百业于一地,货物应有尽有。其中,较大规模的行业有40余个,如粮坊业、牲畜交易业(牙行)、山货业、皮货业(周家口素有“南皮都”之称)、土特产业、盐业、竹木业、铁铜器业、文房四宝业、船运业、脚夫业、餐饮业、金融业、外贸业、酿造业、梨园行业、杂耍行业等。

(五)漕运泊来的外贸

周家口地处内陆,如无便利的交通,很难开展外贸业务。明清时期,随着周家口漕运的日益兴盛,这里成为中州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不少土特产品通过漕运南下两广、北入京津,然后出口至东亚各国和欧美国家,并通过丝绸之路出口至西域。出口商品有皮货、动物尾毛、面粉、黄花菜、酿造品、手艺品等。

(六)漕运泊来的军营

从明初周家口西寨驻军开始,明、清至民国的600余年间,周家口周围驻军频繁。特别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为“剿捻”大批次驻军于此,其军用物资和兵员多由漕运载入。军营所驻之处,多以军队长官名姓立寨、建村,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军营地名。今周口中心城区仍有许多以军营命名的村庄,如陈营、张营、李营、徐营、指挥营、前王营、后王营、孟营、韩营、石营、艾营等。

(七)漕运泊来的餐饮服务业

漕运的繁荣带来了餐饮和服务业的兴盛。清代周家口三寨的100多条街道中,大的街道有餐饮业十数家不等,小的街巷也有数家饭馆。同时,各街巷均有修脚、理发等服务业门店。当时,三寨有餐饮服务业300余家。期间,全国各地的厨师携各自菜品制作技艺云集周家口,一时间南北风格、东西口味应有尽有。其中较为著名的饭庄(店)有金骏斋、文雅斋、景阳春、小洞天、快活林、清华楼、四海春、天一芳、三义馆、五洲饭庄等。另外,还有周口鸿昌醋坊(鸿昌品牌陈醋有300多年历史,时销往国外)、吴氏酱菜(时销往全国)等酿造业品牌享誉中原。

(八)漕运泊来的会馆

漕运业的繁荣带来了行业公会、帮会业的集聚。繁盛时期,周家口各种行会、帮会达100多个。有较大实力的行会、帮会逐渐建起自己的活动场所,也就是后来的会馆。这些会馆多为外地商家为了抢占周家口漕运市场而建。清末,周家口中心城区内尚有十大会馆,分别为: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南寨山陕会馆、北寨山陕会馆、糖业会馆、覃怀会馆、陆陈会馆、油业会馆。

(九)漕运泊来的文化艺术

在会馆的引领下,各地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形式纷至沓来。当时,除河南本地的戏曲及杂艺外,还有闽浙的越剧和越调、两湖的赛龙舟、燕赵的京戏、山东的快书、山西的晋剧、陕西的秦腔等也齐聚周家口。特别是传承下来的周家口越调现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十)漕运泊来的寺庙、教会

随着漕运的繁荣,各种宗教势力和宗教理念也先后进入周家口思想领域。繁盛时期,周家口有寺、庙、宗教活动场所等近百处。当时较大规模的寺庙和教会有:城隍庙、三元宫(道教)、普济寺(佛教)、修真庙(佛教)、内地会(基督教)、基督安息日会周家口分会、天主教会、清真寺(多座)等。

(十一)漕运泊来的地名俗语和地名故事

周口中心城区600多年的漕运历史不仅催生了数不清的相关漕运地名(初步统计达300多个),同时也孕育了许多相关漕运的地名俗语和地名故事。《周口地名故事集粹》收录相关漕运的地名故事达30多则。

总之,周口中心城区能在600年间由一个荒无人烟的渡口,一跃成为豫东南区域中心城市,漕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①8

2022-08-15 ——溯源周口中心城区漕运文化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6133.html 1 漕运泊来的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