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6日
第05版:郸城新闻 PDF版

乡村振兴需要保留记忆里的乡愁

乡愁是老家小院婆娑的树影,是家门口那一棵歪枣树,是村口弯弯的小河,是傍晚时分的袅袅炊烟,是代代相传的家风故事……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根文化”情结的国家,乡愁从来都是我们心底难以抹去的情怀。不论你走多远,那丝丝缕缕的乡愁总会伴随着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把乡愁变成独特的文化符号、饱含深情的“精神灯塔”,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达,这是乡村振兴的“魂”之所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郸城县每年有30多万人外出务工,大家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内心深处难以忘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恬淡生活意境。恰恰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农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正在快速消退,地处偏远的农村渐渐变成“空心村”,传统村落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房屋空置率比较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家园,乡村的文化传承尤其重要,这是历代农村人骨子里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人们对故乡人情、风俗、建筑、山水、老物件的回忆,包含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人文信息。人们身体离开了乡村,但精神没有离开乡村,就是因为乡愁而魂牵梦萦着那山那水那乡音。近些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逐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存在一张图纸、一哄而上、千村一面的现象,同类型、同质化的现象太多,缺少本土特色;有的地方看到别人徽派好看,就一味地搞徽派建筑,弄得乡村不伦不类,反倒闹得归乡的游子“找不到家”。

笔者在郸城县乡村振兴示范村走访时发现,郸城县一些村庄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特别是留住了乡亲们记忆中的乡愁,可圈可点。例如秋渠乡靳庄村,本村在外地上大学的学子利用自己墙体绘画的特长,把脑海中的乡村模样彩绘到墙体上,一笔一画都是乡情;靳庄村的铁锭子打铁铺又重新“开张”,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唤醒了人们心底的记忆。巴集乡段寨村利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段寨遗址的优势,把村庄建设得古色古香。汲水乡押岭村发挥乡贤作用,弘扬孝道文化,通过“媳妇戴红花、婆婆接回家”活动,激发群众争当好媳妇、比着孝老爱亲,乡村文明蔚然成风。

故然,要传承好乡村文化,就要在乡村建设中注入独特的文化标识,突出地域的“乡土化”。虎岗乡的辣椒是一个知名品牌,很多村民是做辣椒酱的高手,香椿辣椒酱吸引着外地客商,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又满足了归来游子寻觅乡愁的心愿。白马镇刁楼村的麻糖传承了几百年,进入刁楼村,石碾子、麦芽糖等乡村元素映入眼帘。丁村乡从楼村的中原民俗园可谓是凝聚了中华数千年的农耕文化,耒、耜、锄、耙、马车、石滚、磨盘、织布机……一件件老物件都在静静诉说着历史。

留住青山绿水、风俗民情、传统节日,保护好古井老屋、小桥古树、民间文化等,也就留住了乡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化心底最深刻的记忆为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进而就能滋养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作者:西北工业大学 陈淞源)

2022-08-16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6236.html 1 乡村振兴需要保留记忆里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