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6日
第03版:要闻 PDF版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本期撰稿人: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李晓英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生活中,我们常用委曲求全来形容为了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彰显着能屈能伸的智慧。让我们在今天的第二十二章中,感悟委曲求全、谦下不争的深刻内涵。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曲成万物而不遗”,是说天地万物生成变化都是迂回曲折、无往不复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九曲十八弯造就了万人趋之若鹜的自然景观。山峦起伏,河海流动,树木生长,这是大自然“曲”的完美体现,尤其是小溪汇聚成江海,不仅是因为它们激流勇进,更因为它们懂得避开障碍绕道而行,践行着一个“曲”字,最终体面地完成一个“全”字。在《道德经》中可谓是富有太多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本章与之前章节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老子把这种辩证法的思想直接运用到人生层面上,于是老子在开篇便用了六个排比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来阐述事物存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并以丰富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曲”指弯曲、不直,“曲则全”可以理解为委曲求全,就是以谦卑的处事姿态避免外界伤害,以此保全自我。但实际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是因为直来直去、有啥说啥而落得事与愿违的结果呢?曲,看似舍近求远,实际是峰回路转,在曲的过程中、转弯的过程中,很多矛盾冲突也就消解了。由此可见,委曲求全彰显着一种生活的智慧,处事的哲学。历史上,以“曲则全”的智慧达到目的的故事很多,比如: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上一只鸟,他让臣子烛邹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这只鸟飞跑了。齐景公非常生气要杀死烛邹。国相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可不可以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再杀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晏子命人绑了烛邹,开始数落他的罪行:“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杀你的第一条罪状。惹得大王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传出去,其他诸侯国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你就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命人赶快把烛邹放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枉则直”,“枉”本义也是弯曲,后引申为蒙受冤屈。有屈必有伸、必有直,历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等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屈是为了更好的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枉”的高姿态呢?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险阻,委屈不一定可以求全,改变不了客观,但可以改变自己,懂得运用“曲”“枉”的逆向思维,不执拗不把持,懂得转弯,善于变通,换条路去走,有时候可能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同样,“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也说明了这一道理。下雨的时候,雨水一定是先填满低洼的地方,凸起的地方是存不了水的;“创新者生,守旧者亡”,任何事物都不是长久存在的,没有更替这个世界就不能生生不已,有道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破旧立新、变革创新,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少取反而多得,“少”是减少私欲,欲望减损得越少,选择就会更单一,做事专一自然会有所成就;贪多反而会愈加迷惑,就像种庄稼,种太密了反而收成不好,“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什么都想要,最后折腾来折腾去终会一无所有。为了不让我们的生活失去平和,让自己失去平静,唯有以平常心对待,自然、谦逊、处下的生活态度才是最高明的智慧。

尽管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已向我们发出了谆谆教诲告诫我们,一种健全的生命智慧,不应该只关注肤浅的表面,而应该洞察内在更为深刻的真实,多从反面去获得更深的启示,所以我们既要观赏枝叶的繁盛,又要注意根底的牢固,只有结实的根,才能长出茂盛的叶来。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内心存有两种心思,一种是非常认同老子这种逆向思维,另一种却仍然一味求全求盈,固守陈旧,未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还是侥幸心理作祟,认为老子的这些话未必会在自己身上灵验。正因如此,就需要有人做出示范,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一”就是“道”,“执一”就是守道,守的什么道呢?守的是,把观察问题不偏颇的“逆向因果”思维贯穿行为的始终以正心明德,这样我们考虑问题才会更全面,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成为天下范式、社会榜样。老子正是用这种辩证法确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看到“无为而无不为”而取“无为”、看到“柔弱胜刚强”而取“柔弱”、看到“夫唯不争故无尤”而取“不争”。说到不争,给大家分享之前看到的一个小故事:1858年,正当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时,他收到了华莱士寄给他的一篇论文,论文中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和达尔文花了20年心血进行研究整理的进化理论大致相同。因为华莱士的论文写在先,所以收到信的当天,达尔文就建议立即发表华莱士的论文,而华莱士知道后,却决定把优先权让给达尔文,他们这种谦下不争的精神和虚心谦让的美德,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他们的这个态度最终是符合道的精神的。

人是生而平等的,但个人的品德修养却彰显着贵贱之别。有的人低调沉稳,不动声色;有的人飞扬跋扈,特别喜欢显摆自己,自以为是,喜欢自吹自擂,自居有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想想看,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本来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情,却处处炫耀表功,这样做就一定会得到表彰吗?况且做的事大家都能看得见,何必要自吹自擂惹人生厌呢?夸耀显摆自己,看起来是提升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结果却是贬低了自己,暴露了自己的不成熟和不稳重,越是骄傲自大,压人一头,越是无人买账。所以,从老子所说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这番话中可知,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有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为,实则是修身修为,我们唯有管控住自我表现的欲念,多一些谦卑和自省,多一些慎思和明辨,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然产出“明、彰、功、长”的效果。在这里举个例子,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不仅能在中书省起草的征兵文件中采纳魏征的建议,还规定皇帝的主张都要交由中书省讨论通过,并由门下省审核之后才能生效。他自觉限制自己拥有的权力,是因为他懂得不固执己见,才能明辨是非;不自以为是,才能有真知灼见的道理。所以,老子的这一番感慨,包括之前我们曾讲过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和老子的这“四不”有着惊人的一致,都是在提醒我们觉悟智慧的重要性。

总之,在这一章,老子通过阐述“曲则全”“枉则直”不仅提出了“不洼不盈”“不破不立”的辩证思想,而且表达了对委曲求全、能屈能伸、少取多得、贪多迷惑的智慧见解,道理至简,寓意深刻。生活中,我们若能做到谦逊明达、守柔处下,就会有知足常乐的淡泊宁静,就会有“白发渔樵桥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心境,这是为人之要,也是成事之法。(记者 黄佳 整理)②16

2022-08-26 本期撰稿人: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李晓英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6986.html 1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