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0日
第04版:特刊 PDF版

巧借好风上青云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心城区教育新高地纪实

认真作画

社团老师指导学生画画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文昌中学教学楼

认真读书的孩子们

郸城一高周口校区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美景

□记者 姬慧洋 通讯员 王玉凤 张一新 文/图

以前瞻30年的眼光进行顶层设计,教育片区建设步履坚定,雏形初现;

11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集中启用,辖区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就读好学校;

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稳步推进区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品质整体提升;

助残送教,教育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年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实施教育兴区、教育强区战略,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直面教育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兴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奋力书写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答卷,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辖区群众。

从无到有 办负责任的教育

9月8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盛和小学里书声琅琅。教师张芬玲走进教室打开智慧黑板准备授课,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宽敞明亮的教室,她思绪万千。2014年,张芬玲通过中心城区教师遴选考试,从县城考进当时的东新区教育系统,成为一名门庄小学教师。时至今日,她仍记得当时的感受,学生少、学校破、环境差。2019年9月1日,示范区第一所区直小学——盛和小学建成投入使用,张芬玲作为第一批遴选教师来到学校任教,环境的改变让她浑身充满干劲。时隔3年,2022年9月1日,示范区11所中小学、幼儿园集中启用,张芬玲和她的同事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共同见证了示范区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示范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在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张建慧提出了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战略,作出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教育片区的重大决策。在市人大四届八次会议上,市长吉建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开展教育三年提升行动,新建、改扩建一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着力解决中心城区“大班额”“大校额”问题。

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教育片区开发建设工作。“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发展事关城市发展的未来,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宋力说,示范区以前瞻30年的眼光,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教育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力度,合理布局中小学,推动优质教育集群发展,努力打造中心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高地,确保把示范区教育办成全市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有到好 办有质量的教育

从一块黑板、一支笔到班班有了“一体机”——教育信息化打开了孩子们眺望世界的窗口,也让教育更加“智慧”。盛和小学作为第一所区直小学,也是全区第一所推行智慧校园2.0系统的学校,每个教室均安装智慧黑板、空调设备,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录播室等功能室齐全。午餐是玉米胡萝卜炖排骨、虎皮蛋糕卷、芝麻油饼,餐后水果是哈密瓜,晚餐是红豆薏米粥、香菇广式蒸肉饼、醋熘瓜片配上山楂苹果水,这是今年秋季启用的顺和幼儿园日常配餐,刚入园的小朋友在这里吃得好、玩得好,还能跟着智慧黑板播放的音乐一起舞动,跟着老师学知识。“原本担心新开的幼儿园教学质量跟不上,可在这上了几天学,孩子特别喜欢学校和老师,我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幼儿家长张女士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发展教育,投入先行。近年来,示范区坚持强“硬件”抓“软件”,不断加大投入,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力锻造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转变,以昂扬姿态迈入教育发展新高地。“截至目前,示范区共有公办学校(幼儿园)42所,教职工1161人,城区学校占比43%,农村学校占比57%,一幅教育更加公平、均衡的美好画卷正在展现。”示范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局长朱放哲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发展,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为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示范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和岗位竞聘制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对4所新建学校公开选配领导班子,建立起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并对现有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同时,通过中心城区统一招教招聘教师122人,通过“归雁计划”选聘教师20名,自行组织幼儿教师招聘147人,注入新鲜血液,优化教师队伍,凝聚能量、增强活力,实现全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从好到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8月30日,周口中心城区29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集中启用仪式在示范区桂园路小学操场上隆重举行,站在现场听到市委书记张建慧庄重宣布:中心城区29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正式启用!29所新建扩建学校中,示范区拥有11所,占比接近40%!这份成绩让示范区教育人为之振奋、为之感动、为之落泪,“坚决保证在秋季学期启用新学校”的铮铮誓言,示范区实现了,示范区教育人做到了!

2022年,是示范区教育事业发展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4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集中启用,在示范区教育史上前所未有。项目落地,即全速“犇”跑。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督导,将学校建设当成重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好抓实。今年以来,示范区共组织召开新建学校(幼儿园)项目推进会18次,新建学校筹备工作会议6次,深入学校项目工地实地调研14次。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及施工质量,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把4所新建中小学校全部纳入“四保”白名单企业(项目),落实人员闭环管理,保障物资供应,确保应急状态下项目不停工。示范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成立教育项目建设专班,每个项目常驻1名负责人进行现场督导,每周召开1次项目建设工作例会,分析研判、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全力确保新建学校如期完工。

如今,投资6.4亿元的桂园路初级中学、桂园路小学、扶沟路小学、实验学校等4所高标准区直学校均已开学,新增学位9750个;投资1.07亿元的乾和家园幼儿园、顺和家园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也已迎接新生,新增学位2160个。为了推动新建学校快速进入轨道,促使教师交流成长,示范区通过结对帮扶、名师工作室培育、“青蓝工程”结对等形式,广泛开展指导式、协作式、调配式交流,进一步实现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区域内均衡配置,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高质量推动辖区学前教育再上新台阶。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不得不提这一年来的“双减”工作。“双减”工作落地以来,示范区教育部门对11所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中小学校实行“一校一案”,指导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需求。春季学期,全区共有444名教师为5796名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切实解决家长无法及时接送、学生无人辅导等实际困难;停止审批新的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辖区内原有的19所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因未达到核定办学条件,已全部注销,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100%。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21至2022学年度,共拨付教育扶贫资助金685万余元,惠及学生8904人次。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安置适龄残疾儿童84名,通过一校一案、一生一策进行精准帮扶,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安置12名,普通学校随班就读62名,送教上门9名,1名在外地就读。全区无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因困辍学,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平安建设最重要。构建疫情防控防线,宣传入脑入心;夯实责任,狠抓防溺水工作;联合市交通运输局示范区分局开展校车隐患排查;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如今,一所所现代化校园在鲜花绿树掩映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栋栋教学楼成为示范区“最美建筑群”,这是示范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果,也是示范区教育迈入中心城区教育新高地的显著特征。

好风凭借力,扬帆青云天。奋力打造中心城区教育新高地是示范区教育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更是责任和使命。“未来,示范区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以强化党建和能力建设为保障,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内涵发展、打造区域品牌为途径,全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向着普惠化、均等化、优质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全力打造活力城、创新城、宜居城,以高品质的教育发展谱写老百姓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张晓说。

2022-09-10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心城区教育新高地纪实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8322.html 1 巧借好风上青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