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9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黄金粮”丰产记

老陈(左)和老李在田间

引言

一个玉米穗上结了756个玉米粒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陈种的玉米丰收在望,意味着科学种田大有奔头!

记者 张猛 文/图

“40、41、42……”9月14日上午,老陈和老李顶着刺眼的烈日,半眯着眼,不厌其烦地掰着一颗玉米,一粒一粒仔细数着玉米穗上的籽粒。数完,老李用手机上的计算器算出了总数:一行42粒,乘以18行,等于756粒!

一个玉米穗上结了756个玉米粒意味着什么?老李用专业术语给老陈解释了半天,结论就是他的玉米亩产能达到850多公斤。老陈听到这个产量连连点头,喜上眉梢。

老陈和老李都是西华县人,前者叫陈厂,是该县农场的一名职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后者叫李新泽,是该县农科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玉米试验示范工作。

“老陈可是种田的老把式了,30多年都在和土地打交道!”老李说,老陈很有想法,国家提倡发展家庭农场之初,他就流转了100亩土地,专业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技术一年比一年精、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亩产850.63公斤!”9月9日,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专项玉米专题现场观摩会在西华县召开,省农科院组织专家对老陈种植的玉米新品种“郑单819”百亩示范方进行实地测产,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

对于这个产量,老陈不是不信,而是有点不敢相信:“今年天气高温干旱,病虫害也多,怎么比去年的产量还高出百十斤呢?”

随着记者与老陈的深入交谈,这个疑问从中找到了答案。

“以前农民种田很随意,种子是往年自家地里收成后挑选的,到了时节把种子播到田里,除除草、施施肥,就等着收获了。”老陈说,“如今可大不一样了,每个环节都是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

老陈所说的专家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2017年,该院牵头组织全省50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启动实施了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今年,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专项优质玉米绿色高效生产示范项目,在西华县农场、址坊镇、逍遥镇等乡镇场建立千亩示范方1个、百亩示范方4个,种植优质高产抗灾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郑单819”“郑单6122”等玉米新品种。

老陈的百亩家庭农场就在这批优质玉米绿色高效生产示范项目中。按照计划,他的家庭农场被列为百亩示范方,分别种植了“郑单819”“郑单6122”两个玉米新品种。

6月初以来,西华县一直持续高温干旱,老陈采纳了专家的意见,“咱得相信科学,听了专家的话,我当即决定试种这种新品种。”老陈说。

老陈的家庭农场被列为示范方后,得到了专家“保姆式”的呵护。6月8日,示范方开始播种玉米,省里几位专家赶到老陈的田地,手把手指导播种。

为了缓解墒情,按照专家的指导意见,老陈采取“种肥一体”的精播方式,选择标准的农业机械,把种子、肥料同时播入土壤,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严把机械作业质量,不缺行不漏播。

“专家说,边播种边灌溉,能有效保墒保苗。”老陈对专家的指导记忆犹新,他欣喜地说:“效果立竿见影,我家的玉米在苗期就展现出了优势,苗齐苗壮,长势喜人。”

“这地下铺的都是水管,一头连着机井,谁家要浇地,把喷灌设备往上一接,遥控器一按,水就出来了,方便得很!”老陈把记者带到地头,指着地上说。

近年来,西华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幅提高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实施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能力,扛稳粮食安全生产责任,为农民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基本保障。

国家实施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老陈是受益者之一。从6月初播种玉米至今,西华只有一次有效降雨,面对高温热害,老陈却不急不躁,因为有了专家的技术指导,他心里有底。

“啥时候浇、浇到啥程度,专家讲得清清楚楚。”老陈说,关键时期,专家及时出现在他的田间地头,指导实施人工灌溉,为玉米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今,无人机飞防技术的广泛应用,破解了以前农民为后期玉米打药“够不着”的难题。“两分钟飞防一亩地,一亩地连农药才十来块钱的费用,省时省钱,你只管在地头扫码付款就行,非常方便。”老陈感叹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

再过几天,我市就要迎来玉米大面积收获的季节。老陈再次走进玉米地,随手剥开一个被省里专家誉为“黄金粮”的玉米穗,颗颗籽粒饱满、色泽金黄。经历了播种至苗期高温干旱、花期严重高温热害、中期病害等多重影响,老陈的百亩玉米顶着“烤”验,高产在望。

“科学种田大有奔头!”望着即将丰收的百亩玉米,老陈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种粮的秘诀。③6

2022-09-19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8854.html 1 “黄金粮”丰产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