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照曾 文/图
周口作坊街位于文昌大道西延。古巷不知建于何时,过去是一条因纸而生的巷陌,是一条有故事的古巷。
旧时,城市是手工业、商业聚集地,每条街都聚集着相同的营生,特色分明。如周口古城北寨里的油坊街、作坊街、山货街等。油坊街是以聚集榨油的作坊而得名,作坊街是以聚集生产草纸的作坊而得名。
遗憾的是,在周口市现存典籍里,作坊街的记载甚少。居住在作坊街西口的88岁蒋先耀老人,祖籍南京六合县程家桥,曾祖父于10多岁随蹚将(土匪)至周,长大后不愿再跟随蹚将而流落街头,被宁庄买姓郎中收留在店内做小伙计,后落户作坊街西口,靠卖盐、咸菜兼行医的营生养家糊口。如今,蒋家已成为周口老居民,叔伯兄弟都居住在作坊街附近。蒋先耀回忆,他们家西边就是贾鲁河码头寨门,旧作坊街没现在的街长,东始于镇冲寺,西至小堤子街,街两边为造纸作坊,店铺林立,店铺为栅栏门小瓦房,多为前店后坊兼居家的宅院格局,作坊街生意红火,昼夜热闹非凡。在作坊街西街头至贾鲁河码头寨门之间的五六十米范围内,乐善街、忠信街、仁义街、小堤子街、顺河街、作坊街在此会合,是周口街巷中少有的六街聚首一处的巷陌奇观。
因制纸业集中在作坊街,古巷东头建有行业庙,名镇冲寺,又称葛仙庙。民间传说葛仙掌管人间种靛收成好坏,被周家口草纸作坊业敬为祖师。这是周家口的显著特征,旧时行业建庙、商会建馆,展示自己文化信仰。清代周家口建庙馆50多所。镇冲寺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周家口草纸作坊业营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寺院为两进院,前后院均有大殿、东西厢房各三间。现存寺院后殿、东厢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小瓦覆顶,前出廊。目前,镇冲寺是周口市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寺庙建筑之一,对于研究清代地方经济和商业会馆文化意义重大,现被川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列为保护和复建的古建筑群之一。
川汇区文史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作坊街、东顺河街街巷两旁分布有手工业草纸作坊30多家。经蒋先耀证实,上世纪四十年代,尽管作坊街生意不如以前,但街两边店铺林立,整个作坊街还有10多家作坊,每家作坊都有字号,如街南的“义厚长”“聚兴”红纸作坊,街北的“志远长”年画作坊。
家住作坊街49号的87岁郭素兰是淮阳新站人,其婆家的造纸作坊在古巷东口路南,现仍存临街老房数间。其婆家为西华县皮营徐寨人,当时西华黄水泛滥,举家逃荒到界首,仍以造纸营生,后返回周口,在作坊街租一处临街院落,做造纸作坊生意。后因房主吸大烟,向郭素兰婆家借钱,举债甚多,无力偿还,遂用家产做抵。
家住作坊小学(原为福音堂,是当年周家口最大的教堂)对面的92岁郭玉兰和丈夫陈维明是商水白寺人,丈夫10多岁时在作坊街造纸作坊做小伙计,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合作社,陈维明吃上了商品粮,郭玉兰也从老家来到了作坊街和丈夫一起生活。
岁月如歌,古巷里每一家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1954年是作坊街数百年小草纸作坊的终结年,也是造纸业变革年。社会进步的车轮加快,生产草纸的作坊难以跟上社会所需,由国营造纸厂取代。最后一代作坊匠人也进入工厂或转行,成为新时代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