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7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70多年间,几本红军笔记从湖南平江辗转多地,最后落户河南项城,历经坎坷,迷雾重重

红军笔记诉说苦难辉煌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核心提示

红色文物背后一定隐蔽着鲜为人知的故事,随着时间推移,后人能否找到事情的真相?它的价值能否得到发扬光大?

8月11日,记者转告河南项城市德高民俗博物馆红色文化爱好者李洪东,他收藏的革命文物被湖南平江党史专家认定为真品时,李洪东显得很激动很兴奋。

2000年的一天,李洪东出差到沈阳,他来到一家旧书摊,习惯性地翻阅面前的书籍,不禁眼前一亮:面前几本发黄的手写笔记,应该是土地革命时期,署名高咏生用毛笔抄写的。尽管那时并不知道高咏生是红军的师长,但一晚上他睡不着觉,凭感觉,他坚信这些笔记是真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于是,他重金收购,小心珍藏至今。

这些红军笔记之所以引起记者注意,因为高咏生家乡在平江。而高咏生的战友、周口籍著名红军将领、湘鄂赣省军区司令员严图阁也牺牲在平江。反“围剿”斗争中,他们受命掩护红军长征,共同指挥红十六师保卫湘鄂赣省机关,前仆后继,书写了一段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2022年6月底,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周口红色记忆》采访组一行带着这些红军笔记复印件奔赴平江,揭开了高咏生和战友严图阁的一段战斗往事和革命情谊。

“咏生县苏区旧址”拜谒英雄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红色平江,一片浸透着烈士鲜血的热土。

记者来到平江后,受到平江县委党校有关人员的热烈欢迎。为详细了解当地历史,平江县委党校罗精华老师特邀当地党史专家,一同前往位于平江县加义镇咏生村的“咏生县苏区旧址”参观。如今,这个红色景点是平江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路上,大家聊起了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高咏生,又名高伯坚、高化愚,化名余伯庚。1908年11月4日出生于平江县张市乡(现余坪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工农革命军平江游击队第四支队队长。1928年3月,参加平江扑城之役。1932年任湘鄂赣红军第五分校校长。1933年任红六军团十六师师长。1934年6月7日牺牲。

高咏生牺牲后,1934年1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将平江县的谈岑、南江、梅仙、钟洞、虹桥、谢江、大桥等地设为咏生县,县政府驻地就是现在的加义镇咏生村,这里还曾是中共平江县委、咏生县委、红十六师驻地。

咏生村是离加义镇最远的村庄,然而,再远的路,再高的山,也遮不住深山老林的美。远处叠嶂青山,近处流水潺潺,白云生处静谧清凉,漫山遍野山花烂漫。记者一行沿着盘山公路驱车来到这里,竟然找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觉。

通往苏区旧址的路边横亘一条溪流,越过五根树桩搭成的小桥,前面就是保留了当地建筑风格的“咏生县苏区旧址”。此情此景、此山此水,正是记者眼中的“诗和远方”。

旧址前广场上,有高咏生烈士的石刻雕像。他头戴红军帽,目光如炬,深情地望着远处的苍茫青山,流露出欣慰的笑容。记者轻轻抚摸着雕像,此时此刻,沉默是最好的表达。

高咏生烈士雕像旁边住有一家农户,主人是70多岁的钟稳根夫妇。听说记者来自河南,淳朴的山里人热情地为记者一行倒上了清香的茶水。尽管他们浓郁的湖南话让记者听起来十分吃力,但从爽朗的笑声里听得出,他们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老两口对高咏生的故事很熟悉,旅客多时还能当义务讲解员,老两口都感叹高咏生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应该感谢像高咏生这样的革命前辈为我们创造了美好幸福的生活。”钟稳根感慨地说。

“咏生县苏区旧址”展厅内,记者一行怀着崇敬之情重温了高咏生的一生。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让人肃然起敬。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翻身得解放而拼杀的壮烈场景就在眼前。

如今,村里依托红色资源和自然风光,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红色景点,不断有旅游团队前来参观。这里群众的日子,也像这个红色景点一样,越来越红、越来越火。

字里行间传递革命初心

“咏生县苏区旧址”展览馆负责人胡璋琳与罗精华经过认真鉴定,认为记者带来的复印件里的字迹、内容,的确是高咏生本人书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李洪东收藏的高咏生手写笔记共有四本,包括高咏生用毛笔抄写的公文《中国工农红军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文件上集和下集、《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土地法》、1932年书写的文件《目前扩大红军的计划大纲》。文件上面都有“高咏生肄”几个字,盖有“高咏生印”大红印章。

罗精华分析说,“肄”就是学习的意思。从笔记内容看,“高咏生肄”就是高咏生学习、抄写中革军委文件时留下的内容。

其中,《中国工农红军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上集和下集文件,落款是公历1930年6月20日,包括“革命高潮前长江军区的总任务”“加紧武装工人”“猛烈扩大红军,集中进攻”“扩大游击战争,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士兵暴动”“厉行党员军事化”“建立军事技术委员会”“长江军区工作的建设”等内容。

《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土地法》,书写于公历1932年4月28日,内容包括“土地之没收亟分配”“废除债务”“土地税”“工资”。除此之外,还有“苏维埃组织的原则”“苏维埃组织法”“苏维埃区域中党的组织”“苏维埃区域的扩大”“肃反条例”“农民运动”“枪会运动”等内容。可以说,这就是湘鄂赣苏维埃政府工作的一个缩影。

《目前扩大红军的计划大纲》书写于1932年8月10日,包括“扩大红军的策略”“发展方向”“联络方法”“六大红色区域的布置”“赣东北红军”“暂行劳动法”等内容。

这些笔记字迹工整,笔法苍劲,虽经过近百年洗礼,但字体清晰,浸润着英勇无畏的精神,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芒,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坚定意志。认真读来,这是后人和革命先辈们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让人感受到了战争年代高咏生刻苦学习中央文件的满腔热情。即使是战争年代,他仍然利用闲暇时间刻苦学习,字体写得那么自信洒脱,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高咏生铜像前,罗精华老师按照笔记落款日期进行了分析。

1929年9月,彭德怀率红五军到达平江。湘鄂赣边区游击队根据上级指示,编入红五军。高咏生辖部编为第一纵队第一支队,他任党代表。1930年5月,红五军配合平江赤卫队开始攻打县城。不久,红五军将纵队改编为师,支队编为团,高咏生任第一师第一团政委,此时的红五军正筹划攻打长沙。高咏生1930年6月书写的笔记应该在攻打长沙之前,因为攻打长沙的时间在1930年7月。

1932年3月,为培养红军军事和政工干部,湘鄂赣省委和省军区决定在江西修水成立湘鄂赣红军第五分校,调高咏生任校长。也就是说,落款时间为1932年4月的那份笔记应是高咏生担任湘鄂赣红军第五分校校长期间所书。因为当年5月中旬,高咏生又奉命调回红十六军七师任师长兼湘鄂赣西北作战分区司令员。

在1932年3月初,严图阁已从中央苏区瑞金调到湘鄂赣苏区,不久任湘鄂赣省军区参谋长。从时间来看,从这年3月起,高咏生和严图阁就在湘鄂赣苏区工作,开始了反“围剿”的浴血奋战生涯。

战斗往事见证生死情谊

“咏生县苏区旧址”展厅里的一件件展品让人心潮澎湃,在这里,既看到了敌人的凶残,更看到了红军的无畏。

高咏生的战友严图阁,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严图阁,河南周口沈丘县刘庄店镇人,生于1903年。宁都起义后参加革命,先后任湘鄂赣省军区参谋长、湘鄂赣省军区参谋长兼红十八军首任军长、湘鄂赣省军区司令员。红军长征期间,留守湘鄂赣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牺牲在平江。当地在严图阁牺牲处——湘鄂赣军区鹰嘴岩指挥部附近建有严图阁墓景区。20世纪70年代,严图阁遗骨迁回家乡沈丘,安葬在沈丘县烈士陵园。

在展厅内,记者见到了在保卫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高咏生和严图阁带领红十六师突围时最后一次战斗经历。

1934年5月下旬,高咏生和严图阁率红十六师进驻江西修水桃树港。不久,由于叛徒出卖,红十六师被敌人重兵包围。高咏生和严图阁率部队与敌人展开了五天五夜的激战。高咏生在一个山头左峰指挥部队突围时,突然被敌弹击中,鲜血直流。警卫员赶来扶他,高咏生命令警卫员去保护军区参谋长严图阁,要严图阁赶紧收拢部队,从右边突围。

为掩护战友撤退,高咏生艰难举枪将敌人吸引过来,边打边从桥上撤退。他刚到桥心,不幸又中一弹,跌在河里,被国民党保安队员捉住。

一开始,敌人并没有弄清高咏生的身份,以为是普通士兵,把他关在桥头一间房子里。当夜,高咏生假称要上厕所,两个看守信以为真,提着马灯跟在后面。刚走不远,高咏生突然一脚将马灯踢灭,夺路而跑。

因天黑辨不出路,没跑多远,他不慎失足掉入一片竹林。这片竹林长在悬崖边,下面是一丈多深的脚鱼潭。高咏生抓住一根竹竿,本想稳住身体探个究竟,不想竹竿折断,“啪”的一声,高咏生跌入深潭,不幸牺牲。天亮后,国民党兵将高咏生尸体打捞上来,残暴地割下其头颅,送到修水县监狱辨认。当证实是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后,敌人又把他的头颅送到南昌城“示众”“请功”。严图阁突围后,继承高咏生遗志,继续率领红十六师官兵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因缺医少药加上肺病,严图阁牺牲于平江鹰嘴岩指挥部。

如今,湘鄂赣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咏生和严图阁征战的地方,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作为红军烈士,他们受到后人永远怀念和爱戴。

笔记之谜仍需继续研究

高咏生手书笔记为什么会流落民间?在河南周口人李洪东收藏之前,又有哪些曲折的经历?

罗精华认为,应当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前夕,这一极端动荡时期遗失的。那时,红军部队需要不断转移,有些东西不得不藏到群众家中。至于此后岁月里,又有哪些来龙去脉,还需要继续考证。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咏生县苏区旧址”展览馆负责人胡璋琳表示,高咏生烈士手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将来要专程到项城德高民俗博物馆参观,研究笔记内容,让红色文物“活”起来,让红色精神代代传……

红军笔记收藏者李洪东则认为,不论烈士笔记以前命运怎样坎坷,今后都要让它享受和平的阳光。自己只是这些文物的保管者,它的主人是国家,是老区人民。

返程时,记者一行路过罗霄山深处平江县的红色广场“光辉起程”广场。这里竖立有革命烈士严图阁、高咏生等人巨幅画像和简介。冥冥之中,严图阁和战友高咏生在这里“重聚”,或许就是一种难舍难分的革命情缘!

高咏生烈士的手书笔记,70多年间不知经过多少次转手,身处多少次厄难,现在平安落户到严图阁的家乡,或许是以特别的方式与老战友相守,以特有的价值讲述中国革命苦难的辉煌。

他们是战士,更是红军将领。在反“围剿”的艰苦岁月里,各自抛家舍业,南征北战。

他们是战友,胜似一家兄弟。在掩护长征的惨烈战斗中,率留守红军冲锋陷阵,前仆后继。

高咏生和严图阁,是红军反“围剿”和长征期间留守后方保卫湘鄂赣苏区先后牺牲的烈士,是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他们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②2

2022-09-27 70多年间,几本红军笔记从湖南平江辗转多地,最后落户河南项城,历经坎坷,迷雾重重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79456.html 1 红军笔记诉说苦难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