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超
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农耕文明的发展同步相连。民俗博物馆要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必须将弘扬农耕文明列为重要和首要的工作,以农耕文明为基点,在弘扬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原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
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古代和近代农耕文明的进步和延续,没有五千年的中原农耕文明史,就没有现代农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数字化。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正是起步于传统的中原农耕文明。先民们在对“农时”的把握过程中,发明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它将天文、物候、农事与民俗完美结合,被誉为农耕时代的时间智慧。今天,当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引进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时候,却仍然要遵守“农时”的自然规律。特别是进入生态农业时代之后,我们更不能忘记农业化学化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要学会及时用农耕文明的核心思想观校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发展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农耕文明。
二、中原农耕文明的深厚内涵
位于豫东平原的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伏羲、女娲、神农在这里谱写华夏民族的文明乐章,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原农耕文明。中原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升华了世世代代农民的实践经验,提炼出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深厚内涵。
从现代价值观来讲,领会农耕文明的深厚内涵,比了解农耕文明中的生产技术更重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中原农耕文明遗产;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去滋养农耕文明,弘扬农耕文明,推动中原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推动力。
三、弘扬中原农耕文明的实践活动
弘扬中原农耕文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己之力和一时之力所能完成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兢兢业业,踔厉奋发,方能见效。具体讲,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应当重视:
一是建立以弘扬农耕文明为目的的博物馆。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是周口市首家非国有博物馆,建立之初,即以保护收藏农耕文物,弘扬农耕文明为建馆目的。20年来,收藏并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农耕文物2000余件,通过文物,集中、系统地解读了中原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是让中原农耕文明活起来。从2017年至今,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通过“中原农耕文明巡展”“豫东农耕文明图片巡展”等展览活动,将中原农耕文明内容分为中国农耕沿革史、历史农耕、传统农耕、新中国成立后的农耕和未来农耕5个篇章,以大型图片70个版面、1万份宣传折页及100多件实物等形式,巡回展示。巡展活动走进文化广场、大中小学校、社区、街道、公园及周边县市,活动达到31站,观众达百万余人。
三是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弘扬中原农耕文明。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长期用谜语的形式在传统节日开展竞猜,谜语的内容以农耕文明为主,已经形成了周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目前,周口6个县市区获河南省民间谜语之乡,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被河南民协授予谜语研究基地。
四是多元化合作,共同弘扬中原农耕文明。利用社会力量多元化合作,共同弘扬中原农耕文明,被实践证明是一项好办法。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已经和周口农科院、周口师范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弘扬中原农耕文明的社会活动。近年来,一共接待了各类学生20多万人,受到学校师生、学生家长、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四、对“弘扬”工作的思考
前面讲过,弘扬中原农耕文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么庞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有些重要课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方面,建立中原农耕文明保护名录。有很多不属于文物和“非遗”的实物或者现象,而是属于农耕文明的范畴,如某一项习俗、某一个村落、某一项技能。它们还没有重要到纳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地步,而任其消亡也是很可惜的。所以,是否可以考虑由地方牵头,制定中原农耕文明保护名录,让社会各界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加以弘扬,加以传承,也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
另一方面,开展中原农耕文明进校园活动。一种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面向下一代的传承工作非常关键。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20年来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和家长参观体验,但规模远远不够。如果能由政府部门牵头,采取便于复制的方法,让农耕文明以固定模式进入校园,和课程教学深入融合,既符合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也会受到师生家长的欢迎。这项工作,博物馆自身没有能力组织,恳请纳入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
(作者单位: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