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箴廉
潘素是张伯驹患难与共、白首偕老的一位夫人。潘家为名门望族,祖居苏州,其祖上潘世恩,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衔。潘素1915年生于上海,1992年逝于北京。她自幼聪慧,七岁时,母亲为其延师,工女红、习音律、学绘画。她酷爱绘画,弹一手精妙的琵琶和古琴。后遇张伯驹,两人一见钟情,1935年在苏州结婚。
人称“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交友皆鸿儒。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交往的圈子,已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他广涉鉴赏收藏、诗词歌赋、绘画书法、戏曲音乐等诸多领域,所交之友张大千、溥心畲、余叔岩、傅增湘、沈裕君等,皆国手。潘素自嫁给了张伯驹,便走上了文化艺术之路,跨进了张伯驹的“文化艺术圈”,逐渐亮丽起来。
张伯驹视潘素为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一经雕琢,就是一件稀世之珍,会显露出炫目的光彩。所以,张伯驹要雕琢这块璞玉。他“为慧素画梅一支”“同慧素去博物馆”“于车上教慧素学‘千家诗’”,又为潘素请名流教授绘画,以增长知识、改变气质、培养品德,提高其绘画技术,可谓用心良苦。
张伯驹为潘素提供了别人无法企及的习画环境和条件,潘素潜心学习,师法古人,专攻国画山水,尤以隋唐为主,收效颇大。
张伯驹的藏画天下至巨。启功先生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这便给潘素提供了十分优渥的条件。张伯驹又带她出入京沪藏友家中遍赏名迹。为积学致远,务求达到最高境界,潘素认真临摹了大量古画,她的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文人气质、绘画水平,与日俱增。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常联袂畅游,以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绘画题材。潘素游弋于历代名画和山川自然之间,一面晤对传世经典,细细研读、品味其中的一笔一画,悟出那些不可言传的妙理;一面在山川河海间,放眼观察,聚精求索,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使日积月累的素材,化为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美丽画卷。
据潘素回忆,1949年之前,张伯驹偕同潘素出游,游黄山、峨眉山、莫干山、天台山、太白山、华山、衡山、泰山诸岳,归后创作出的作品,曾展于北京、西安等地,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后又往桂林、崂山、蓬莱、长城居庸关和八达岭,进行实地写生,寻求大自然的美,绘画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
潘素一生相伴张伯驹,尽享诗词书画之雅趣,或二人切磋,或数人雅集,或百人盛会,或千里壮游。潘素将这些临摹、写生、游历、见闻及胸中所积累的文化素养,统统化为一幅幅传世佳作,终成为誉满中外的著名画家。
潘素的画习唐宋,所作金碧巨幅得李将军法,下者亦师夏珪、马远,秀气逼人。1939年,潘素因临摹一幅古画而一举成名,誉满平津文化圈。事情是这样的。张伯驹的藏友味云太史家不幸遭遇水灾,其珍爱的一幅大画师吴历(号墨井道人)的山水画卷《雪山图》损坏,无比痛惜。张伯驹得知后,将残画借来。潘素将自己关在画室里数日,临摹了两幅《雪山图》。张伯驹将其中一幅,连同残画送还原主,味云太史破涕为笑。另一幅装裱后自己保存,时有名人雅士闻讯前来欣赏并于画上题字。先后题字的有:沈尹默、溥儒、陈庸叟等晚清进士、翰林,现代名画家黄宾虹、陈半丁、于非闇,书法家章士钊、叶遐庵、潘伯鹰及孔门后裔孔德成等五十多人。此画轰动一时,成为中国画坛上一幅罕见的珍品。
张伯驹与潘素夫妇初识张大千是在1948年春。著名画家张大千,由弟子糜耕云陪同来京,下榻在北京饭店,张伯驹与潘素及李克菲联合画界名家于非闇、王雪涛、李苦禅、吴镜汀、胡佩衡、黄苗子等设宴。餐后,同到张伯驹寓所西四牌楼弓弦胡同观赏晋、唐、宋、元、明古画。此时,张大千初次见到宋徽宗画的《雪江归棹图》。此后,大千居士与张伯驹夫妇便成了好朋友。
大千居士与潘素几次合作作画。一次,在承泽园(庆王府)张伯驹的家中,数位画家驻足案前观看,潘素微笑提笔,在四尺宣纸的右下角勾线点染,顷刻出现了陂陀秋林。接着张大千在秋林后补一山屏,山屏下写一芦汀,又在陂陀旁添一扁舟。于非闇在陂陀左侧画了所水亭,大千又补上了两个相向而坐的人物。最后,张伯驹用狼毫小楷笔,于湖中补几笔水草,并题:“丁亥冬至日,丛碧写小草,大千居士写叠嶂、芦汀、扁舟,非闇补水榭,潘素写秋林、陂陀,伯驹题记。”此画成为传世佳作。
1988年,张伯驹、刘海粟和潘素,合绘《芭蕉樱桃》。刘海粟绘芭蕉并题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潘素在芭蕉背面泼墨画樱桃枝叶,张伯驹补樱桃,并在左下角题“伯驹自赏”,此画颇有寓意。
改革开放之初,笔者在县文化馆搞创作,为省展准备作品,便去信和二老联络,渴望求得潘素一幅画。不久,笔者便收到由潘素精心绘出的水墨山水画。此画为小写意,纸本水墨。画中近景,左下角为坡石树木,右下角留白,稍上亦是树木坡石。主峰三四,居中偏左,壁立千仞,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和大部面积。峰下一小院,半隐在苍松翠柏之中。远山层峦叠嶂,与近峰遥相呼应。远山下主峰侧空白处,似有烟云缭绕,不闷不堵,留白恰当。密处密不通风,疏处可容千军万马。此画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气度宽宏,可以看出,潘素的笔法娴熟,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构成了山峦的远近凸凹及画面的苍翠秀润。
更为可贵的是,潘素将积郁在胸中几十年的思乡之情、亲戚之谊,一股脑儿倾注在笔墨之间,融于山石树木之内。仔细品味,画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画的左上角,张伯驹亲笔题字“箴廉存念”,左行是潘素的落款和印章。此画经张伯驹题字后,更增添了画面的气度和情义。
此画应是潘素水墨山水画中的上品,是情感所至,是神来之笔,他人是画不出,也是求不到的。
人人皆知,张伯驹是“国士”无双,潘素是“国手”无疑。“国手”遇“国士”,良缘天成,成就了一番事业,留下了一段佳话。
总之,潘素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文化艺术事业上,绽放出了璀璨炫目的光彩。她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周口人的光荣。潘素是“国手”,是乡贤,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怀念。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