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李晓英 张卫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这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性,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指明了方向。

一、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以创造性为要求,以转化为目标。创造性是在既有文化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上,分析梳理出与时代需要相契合的部分进行改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完成扬弃,使其重焕生命力。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内容上诠释新涵义,在表达上运用新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和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

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以创新性为要求,以发展为目标。创新性发展重在“启后”,即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创新性发展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之上,从宏观上、整体上扎根于新时代、新发展和新进步,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和表达形式,审视其短板和不足,深入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生长方向,以螺旋式上升实现文化创新发展。此外,创新性发展以世界为范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世界文化谱系之中,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价值,提炼出利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努力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优秀传统文化重在“优秀”,它是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经过时间检验、仍被世人传承、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有着独特、普世的价值,其合理的内核值得我们诠释和传承。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

(一) 仁爱精神

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孝顺父母,是仁的根本。孝源自氏族社会自然的血族亲情,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由家庭伦理上升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逻辑起点。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地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上。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孝”不仅指孝顺,更是对父母的敬重,但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侍奉父母时,应该委婉规劝,使其改正;“悌”不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也是弟妹对兄长应的敬爱之情。这是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一般人际关系,孔子也有独特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敏”即敏捷,做事勤恳干练,“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除了具体道德规范外,孔子还主张“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

(二)道法自然

老子建构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简洁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个体系以道为核心概念。道的字面含义是道路和言说,又引申出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的含义。老子的道是很素朴的,就是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根据。道家坚信,道是普遍的,万物都根据道而发展和转化。因此,道也包含了最一般的过程和最高的原则。

从老子思想出发,理想的秩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秩序,这种自然而然的秩序是理想社会、理想状态,是值得追求的。“道法自然”“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百姓皆谓我自然”,都是指向这种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这种秩序是整体的、天下的、万物的,不是纯个体的,在这种状态中,一切生存个体都可以自在、自然、自得、自足地发展和成长。理想秩序是自然而然的文明社会的秩序,是外在压力干预最少,内在冲突基本没有的状态。

除了世界万物起源的含义之外,庄子赋予道一层新的含义,道是精神的最高境界和主观体验。道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代表人生理想。这种理想是精神完全摆脱了世俗的干扰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心灵的最高境界是完全超然的、也不分辨万物的。任何差异、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都是对道、对心灵最高境界的损害。庄子的道是指人的心灵觉悟到的、万物起源的道,达到了与道、与宇宙合一的状态。庄子描述了几种使心灵达到这种状态的方式:一种是“心斋”,使心灵保持清洁,剔除内心杂念,使道进入空灵的心境;另一种是“坐忘”,静坐且忘怀一切,与道合一;还有一种是“外物”,就是专心于自己的自我修炼。真正达到与道、与宇宙合一的人也能达到另一种状态,即逍遥的状态。

(三)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最新表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可用来品评诗词,也可作为衡量做人的标准。“我”与“无我”是何关系?曾国藩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立”“达”二字的理解是: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有我”则立,立志、立得住;“无我”则达,通达、行得通。“有我”好比是圆心,“无我”好比是半径,画出来的圆有多大,取决于圆心是否牢靠,境界格局有多大、把握的舞台有多大。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把满腔激情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是滚滚时代大潮之中的一朵浪花。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2022-11-04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85037.html 1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