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心灵的契合

——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

2022年1月,老同学张君民兄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由大有书局出版,这于个人于朋友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几个月前我已拜读完毕,但迟迟未能动笔。一来实在懒惰,一拖再拖;二来才情禀赋不够,了解苏东坡有限,怕隔靴搔痒,有负友情。

提起苏东坡,先回顾一下一代文豪对我的影响。小学阶段印象最深的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大概是我最早从文学角度接受的哲学教育。初中阶段,看香港电视连续剧《萍踪侠影》,至今记忆犹新的情节就是张丹枫吟诵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丹枫因苏东坡更具才情,苏东坡也借张丹枫还魂了。高中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叹为千古绝唱,再一次被豪情万丈又略带感伤的苏东坡震撼了。大学时,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又被“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真情感动,感慨那个豪放的文人心中其实也不乏婉约之情。慢慢地,一个充满哲思、豪迈洒脱、情感细腻的苏轼在我心中不断丰富起来。工作之后,偶尔接触苏轼的材料,基本还是早年对苏轼印象的补充。而今看张君民兄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又让我对苏轼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和新的认识。试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对这部著作的浅陋之见。

首先,此著角度新颖。从游记的角度写人物的生平经历,这对一般文人可能不适合,但对苏轼却戳中痛点。作者从郏县写起,到常州终篇,让我们清晰看到了苏东坡一生的足迹。在交通不发达的北宋年间,苏轼历经几十次的车马奔波、周折劳顿,从家乡到京都,从京都到多地,不是奔波于各个上任地、贬谪地,就是奔波于上任或贬谪的途中。于今想来,这对苏东坡对后人,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多年辗转的经历,成就了后人眼中鲜活无比灿烂异常的苏东坡:一个涉足半个中国的坎坷文人,一个把岗位职责做到极致的士大夫,一个诗词文书法绘画俱佳的多面手,一个善于钻研享受日常的美食家,一个不断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缘人,一个身处艰难却能够超脱从容的乐天派。总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自画像诗歌就是一部简洁生动的心灵史和高度浓缩的游记。

其次,此著线索清晰,结构合理,便于阅读。著作中的每篇文章都采用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正标题主虚点题,大多取自苏轼本人的诗词文,副标题主实勾线,概括了苏轼涉足的主要区域,尤其是开封,八进八出,反差巨大。每篇文章既有游记,又涉史实,也写人生感悟。书中各篇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篇与篇之间又前后连贯、相互关联。可以从任一篇读起,也可以一气呵成。随便翻到一篇,甚至某一篇中的某一部分,你都能对不同时段的苏东坡有某些层面的了解。比如,《沃野便到桑麻川——出守密州》这一篇既写了苏东坡在密州的政绩(救灾抗旱、发展生产、教化百姓),又写了苏东坡的成熟思想(随遇而安、关注现实、超越现实),还写了苏东坡两方面的文学风格(升华“婉约宋词”、创制“豪放宋词”)。即使你用碎片时间,也能透过一件事、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解读或熟悉或陌生的苏东坡,并思考作者对苏东坡的分析与评价是否与自己的认识相同。这部著作结构上既有一脉相承、贯通一致的整齐感,又有灵活多变、挥洒自如的精巧美,可谓匠心独具。

第三,此著语言精炼,重视技巧,描述语言、评述语言与苏东坡的诗词文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有一定的节奏感与内在的韵律美。我们读此书时,既有身临其境的即视感,又可聆听苏东坡的心声,也可与解读者(作者)达成某种程度的共鸣。著者用语的精炼主要体现在常用三字、四字短语。如写苏东坡的行程“出高邮,过扬州,到仪真”,评米芾“能诗文,精鉴别,擅书画”,简洁生动,节奏明快。著者尤其善用四字短语,如描写三苏墓园“庭院深深,柏木森森,葱茏苍翠,遮天蔽日”,写玉女泉“泉水如注,取水沏茶,茶香四溢,甘洌爽口”,写云龙山“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写放鹤亭“飞檐丹楹,宽敞明亮,前有平台,周环游廊,十分优雅”,写湖州“湖州城南,四大溪流,宛若玉带;湖州城北,千顷太湖,泊荡星布”等等。通过这些精炼的描写语言,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苏东坡所到之处的瞻仰膜拜之情。在评价苏东坡时,著者常通过对比以彰显苏东坡的特点,如与弟弟苏辙的对比:哥哥“才华过人,热情豪迈,放浪形骸”,弟弟“沉静淡雅,少年老成,木讷寡言”;与好朋友文同的对比:苏东坡“锋芒毕露,狂放不羁,讥讽朝政,口无遮拦”,文同“谨言慎行,养性修心,以求自保”;与政敌程颐的对比:苏东坡“性格爽朗,耿介洒脱,自由狂放”,程颐“崇尚礼仪,讲究理学”“循规蹈矩,近乎迂腐”;与历史人物周瑜的对比:周瑜“少年得志,临危受命,雄姿英发,大破曹魏”,而苏东坡年近半百却“沦落黄州,谪居小城,白发早生,报国无门”等等。著者还注意从多个角度评价苏东坡,如评苏东坡的一生“为官为文,出入禅佛,性情空明,超然物外”;评苏东坡的性格“天真率性,坦坦荡荡,嬉笑嘲讽,口无遮拦”;评苏东坡的行政能力“分门别类,实事求是,英明果断”“才思敏捷,效率很高”;评苏东坡的文学才华,既有“气势恢宏,酣畅淋漓,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豪迈,又有“真情郁勃,句句沉痛”的婉约等等。这些四字短语准确生动、形象凝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突出效果,也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扎实功力。

第四,此著渗透与折射的三观值得我们学习与参考。书中有一节我尤其欣赏,就是“金陵王苏会”。这一节写苏东坡与王安石在南京会面,文字简短但文意曲折,且写得情真意切。开篇引用谢朓的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从南京的古称金陵写起。然后充满激情地概括苏东坡“将见到一位他反对过、憎恨过、感激过又试图去理解过的人物——王安石”,紧接着简洁回顾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史,尤为生动的是,著者好像进入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说苏东坡“曾无数次地反思自己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以致达到“跳出庐山看庐山”的哲学境界。著者不仅与苏轼共情,也与王安石共情,写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魄力,但“求治太急”“进人太锐”,最后祸起萧墙,终落“骑驴病叟”的悲剧结局。进而,著者分析王安石之所以排斥苏东坡的原因:不能为己所用,就要踢出朝廷。但政见不合,不妨碍救人于危难,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让人热泪盈眶,感慨王安石的爱才与大度。更让人佩服与感动的是两人相见的场面:一个官至宰相的布衣老人,骑着驴子早早迎候在码头,并对苏轼大笑而言“礼岂为我辈设哉?”短短数语,王安石的豁达形象赫然而立。两个文化巨人,“两个曾经水火不容的政敌消弭误解,握手言和”。这种一笑泯恩仇的人生态度,和而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正是值得我辈欣赏与学习的。

张君民兄在大学时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学青年,有诗人般的热情和哲人般的成熟,有我们大多数同学难以达到的深度。大学毕业以后,他长期工作在税务部门并担任了多年的行政领导职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遵从内心的呼唤,集结多年的文学积淀与工作经验,完成了这一部凝聚他热情、才华与思考的著作。这份热情与执着值得我们学习与尊敬,我也从他的这份热情与执着中真切体会了什么是“男人至死是少年”。

苏东坡的诗词名句很多,这部著作的正标题为什么选用“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著者自有他的一番道理,或许这句词最能体现苏东坡历经坎坷仍旷达从容的人生,也最能引起著者共鸣,这就是古今灵魂的契合吧!

作家潘向黎说,“苏东坡,是每个中国人都想与之做朋友的人,是尘世间最接近神仙的人。”是啊,作为中国文人的天花板,苏东坡的一生,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华超人,阅人无数。他是那么达观,那么有趣,那么智慧,又那么现代,不仅与张君民兄的灵魂相契合,也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心灵相通。真是说不尽的苏东坡!②8

2022-12-12 周引莉 ——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生平游记》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88149.html 1 心灵的契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