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0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道德文明在周口的形成与传承

陈大明

道德文明是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逐渐形成的关于“道”“德”的基本范畴与价值选择,是由太昊伏羲“一画开天”、“卦道演德”发端,到老子“尊道贵德”综合概括而形成的。

厘清道德文明在周口的发端、形成与传承,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是对市委五届三次全会要求的执行。

“卦道演德”的道德文明发端

中华文明始自涓微,在这一涓涓细流最终汇合成滔滔文化洪流的过程中,周口这片热土和曾经在这片热土上建功立业的历史名家名人,立足于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顺应当时的历史条件,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所进行的文化创造,推动了文明的发端。

遥远而真实的伏羲时代。伏羲“一画开天”、“卦道演德”标志着道德文明的发端。在距今八千年左右,伏羲仰观俯察,穷理尽命,追求道德本体、本原,进入高度抽象的思维领域,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文明理念,并用于规范个人行为与社会治理。

文字的出现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可能有人会说,伏羲时代没有文字,怎么能说它是文化精神的发端呢?对此,古人也有定论。最初伏羲画八卦只是符号、没有文字。但八卦符号,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许慎《说文解字》讲文字起源,首推伏羲画八卦,认定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明确提出“文即在画之中”,这一论断是令人信服的。

“卦道演德”的文化精神创造。伏羲“卦道演德”建立在感性认知和继承结绳记事基础之上。伏羲观察天地自然之变化、日月星辰之运转、春夏秋冬之轮回,试图揭示其中的奥秘。于是,就有了在先辈结绳记事基础上的简化与抽象——用连横指代“阳”,即阳爻;以断横指代“阴”,即阴爻。阴阳和合,化生万有;阴阳和谐,生成万物;阴阳运转,推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看似简单的图形却蕴含着大化流行、宇宙万象的生化之妙和地球万物、人类社会的运行之理,是穷理尽命,“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蕴含道理被老子在五千精妙《道德经》中高度抽象概括为“道”。

伏羲“一画开天”的描画,恰恰证明了大道至简的道理,这一过程,被后人评价为“卦道”。伏羲“卦道演德”所进行的道德文明创造,所达到的道德精神境界,所获得的周乎万物之理,是以道德文明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自觉。

“尊德贵德”的道德文明形成

老子继承伏羲“卦道演德”的思想成果,他在前人的础上,赋予“道”全新的内涵,将“道”概括为一种“先天地生”、“混成”、“惚兮恍兮”、“寂兮寥兮”的存在。这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精神史上引发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并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走向与进程。

“道”的基本内涵。万物的变化无处不体现着“道”的规律。“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道”是最具否定性的存在,它不是具体的事和物,却又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与万事万物融为一体。“道”的这种既化生、养育万物,又不占有、控制万物,让万物各适其性、自由生长与发展的特性,恰恰是道德文明的应有之义。

所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如果说伏羲是用画八卦来表达对宇宙起源、天人合一的看法。那么,老子继承伏羲“卦道演德”的道德文明发,则是用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道”来表达对宇宙本体、本原、规律性的看法。其具有综合创造、集大成的特点,从而形成了道涵化万物、统率万物,与万物相始终但又无私、无欲、无求、无我的特性。只有进入崇高道德文明境界的人才能够体悟,能够践行,能够与道同行。

“德”的基本内涵。“德”是“道”下落到人世间的表现,人们得“道”的程度就表现为“德”。在老子看来,“道”与“德”关系密切,共同造就并成就了大化流行、宇宙万有、世间万物。用《道德经》第51章的话说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可见,“德”不能离开“道”,离开了,就没有由来了,也就不是“德”了;“道”也不能离开“德”,离开了,“道”也无法在人世间显现并发挥作用了。所以,物不离“道”,“道”不离物;人不离“德”,“德”不离人。只有经过学道、悟道、体道的过程,才能成为得“道”的“圣人”,才能进入既“尊道”,又“贵德”的“玄德”境界。

所谓“德”,就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人要顺其自然、合乎规律地生存与发展。这种“德”,是“道”在天地万物中的自然表现和流露,是人人可以修而得之的。

道德文明最终形成的标志。老子强调“尊道贵德”的根本目的,是把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道”与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用“德”来界定和表现。老子把高度抽象、超越万物之上的“道”,拉回到人类社会,变成人人都能够修而得之的“德”,其汲取了前人关于道德文明的精华,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创造。老子解决了“道”如何认识与能动运用的这一重大问题,赋予了道德文明以新内涵,实现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德”的有机统一,是道德文明最终形成的标志。以老子“道”“德”范畴为核心的道德文明,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 逐渐转化成了中华民族内在的道德追求和基本的价值取向。

创新性发展的道德文明传承

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源百流,这一源,就是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始终不忘所自,深情回望古陈国、古宛丘、古苦县,在伏羲创造发端、老子综合大成的道德文明及其价值取向那里寻找精神家园和自然、人生、社会问题的答案。

不绝如缕的学理延续。周口历来就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来的最多、驻留时间最长的就是陈国,因为他非常清楚,陈国是地理小国,但因为伏羲、老子的缘故,又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孔子弟子中著名的七十二贤中,周口籍的就有六位,孔子之后,儒家演化为八个流派,史称“八儒”,其中之一就有周口子张发展的“子张之儒”。老子的隔代弟子庄子对陈国更是青睐有加,他把旅游目的地选在陈国,在此地细细观察螳螂捕蝉的情景并写进文章中,衍生出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流传千古。东汉的桓谭、五代末宋初的陈抟作为老子的同乡,更是直承老子衣钵,发扬光大老子思想。陈抟传周敦颐,周敦颐传邵雍,邵雍又传程颢、程颐,二程兄弟在扶沟为官讲学,深受伏羲、老子思想熏陶,后来经由朱熹综合规整,终致形成陈抟学派。

价值取向的示范引领。在周口这片历史文化底蕴异常深厚的热土上,老子道德文明及其价值取向转化成了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爱人仁民的民本思想,励志为公的使命担当,高尚人格的修身理念,孝亲睦邻、讲究诚信的明德善行等。道德文明具体样式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黄泛区精神一直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一批批优秀党员干部、优秀基层党组织的率先垂范、倾力引导带动,把道德文明及其价值取向变成了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在周口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道闪耀着道德底蕴光辉的亮丽风景线,处处彰显着道德文明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

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文化标识是对周口道德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引领着道德规范,强化着道德认同,指导着道德实践。它准确把握住了道德传承与城市魅力的相互关系,深化了城市文化内涵,凝聚了城市力量,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综上所述,由伏羲的“一画开天”、“卦道演德”,到老子综合形成道德文明及其价值取向,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精神世界。今天,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睦、和谐、和美、和乐美好世界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源头,皆在伏羲、老子那里,在周口这片历史文化底蕴异常厚重的热土上。③13

2023-02-10 陈大明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93189.html 1 道德文明在周口的形成与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