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1日
第02版:要闻 PDF版

青砖瓦房里的岁岁年年

□记者 何晴 文/图

罗氏老宅

2月16日下午六点,在川汇区新街与文化街交叉口,罗家媳妇贺美荣和平日一样,站立在一块清代铺设成的红条石上,静静等待着接外孙放学的女儿。她的身后,是去年被列入周口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目录的罗氏老宅,也是她居住了半辈子的家。

片片灰瓦、块块青砖,这座于民国时期建造而成的老屋,历经百年,依旧保留着豫东传统式建筑风格,房屋结构、施工工艺反映了民国时期周家口的建造科学与技术,体现了传统建造工艺的传承,为研究民国时期周家口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但满头白发的贺美荣不懂这些,在她眼里,这间老屋是为她和子女遮风挡雨的“功臣”,是储存她与丈夫、婆婆生活回忆的记忆载体。

接过外孙的书包,贺美荣和女儿转身朝家中走去。“进屋来喝口水。”贺美荣热情地招呼着。记者掀开门帘,探身进入,发现老屋坐南朝北,约40平方米,内有房屋3间,南墙、屋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建,属灰瓦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看这屋子的墙打得多厚,一拃还要多呢。”贺美荣骄傲地说,“从我老婆婆那代人算起,到现在已经有四代人在这生活了。”据贺美荣介绍,她自小在文化街长大,与青梅竹马的丈夫结婚后曾在沙颍河以北短暂居住过,1995年,为更好照顾婆婆,贺美荣同丈夫回到了罗氏老宅居住。家门前的240多块清红条石,贺美荣不知走过了多少趟来回。据了解,罗氏老宅门前的街道为清乾隆年间修造,周围原是明清时期居民建筑群,街道从明清建筑群中间东西穿过,东接老街,西邻新街,街面铺有240多块清代红条石,又称“石头巷”,与山货街、剪股街、文化街共同组成了早期周家口城市空间核心,亦是周口城市发展的源头和根脉。街巷内部建筑风貌古朴,存在多处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较好地延续了清末民国时期周口地区的民居特色和建筑文化特征。

随着岁月的侵蚀,罗氏老宅的外墙早已斑驳、内部可待翻修,但贺美荣三代祖孙对老宅的感情只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增而不减。2006年、2009年,贺美荣的婆婆、丈夫相继离世,贺美荣接棒成为罗氏老宅的守护者。“老屋被列为保护对象了,我就能一直守在这儿了。”贺美荣说。2022年以来,我市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全面启动市域范围内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目前,已公布历史建筑共230处,其中市区范围内60处。除最新公布的29处周口市第四批历史建筑外,其余201处历史建筑均已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数据信息平台”数据填报、挂牌保护及测绘建档工作。确定图则编制历史建筑名单39处,并完成保护通则文本编制。

岁岁年年,如白驹而过,留下来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藏着一幕历史往事、一段动人记忆。历史建筑无法开口诉说,但守护着历史建筑的人将继续传递着城市文化、根植城市命脉,生生不息。②15

2023-02-21 □记者 何晴 文/图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94080.html 1 青砖瓦房里的岁岁年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