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宁都起义 浴血征程

——红军师长王广建牺牲90周年纪念

1997年,孙毅将军与王广建的女儿王素芹合影。

1999年,孙毅将军95岁时为王广建烈士纪念碑题写的碑文。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核心阅读

王广建,河南省沈丘县人,1898年生。1918年参加冯玉祥西北军,同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逐步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宁都起义时,任第二十六路军起义委员会总监军。参加红军后编入红五军团,任十三军三十九师师长。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时牺牲,1976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沈丘县烈士陵园有其墓葬及名录。事迹收录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人物志》《雄师铁军——宁都起义将士录》等。

自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寻找到光明,他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革命事业,书写了一段短暂而又光荣的革命历史。1933年,红军师长王广建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壮烈牺牲。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党史上记载他“下落不明”,直到1976年12月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几十年来,家乡亲属为寻找王广建,遇到了什么磨难,经历了什么传奇?萧劲光、何长工、孙毅、袁血卒(汉澄)等老一辈革命家,为证明王广建的身份又提供了哪些帮助?

今年是王广建牺牲90周年。2023年2月7日,元宵节后的第二天,周口日报社《周口红色记忆》采访组,驱车来到安徽省界首市,相邀王广建烈士的外孙饶景辉、外孙女饶允琳等,共述老红军王广建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往事有不堪回首的痛苦,也有恒久温馨的幸福。

饶景辉向记者提供了其母亲王素芹生前与何长工、孙毅、袁血卒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来往信件及合影照片。这些信件和照片见证了追认王广建为革命烈士的艰难和曲折,也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对烈士后人的帮助和关爱。

战场敢拼,人称“王傻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年代。1898年,王广建出生于沈丘县冯营乡王楼村。

王广建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有些资料记载其为安徽界首人,是因为王广建唯一的女儿王素芹后来嫁到了界首。王广建被追认为烈士后,烈士证书下发到了他女儿户籍所在地界首,由界首民政局送达烈属手中。其实,王广建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沈丘人。

少年时期的王广建,家中颇为殷实富足。他自幼就读于舅父高岫生门下,攻读四书五经数载,学业优良。高岫生常夸赞王广建:“若还兴科举,外甥定能高中!”可见这位晚清才子、书法大家高岫生对外甥的喜爱。

王广建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进步中,不断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攒下诸多先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思想活跃因子促使他不想囿于穷乡僻壤。

20岁那年王广建到沈丘县城上中学,结交了严图阁、鲍德新(心)等同乡好友。目睹国家积弱积贫现状,他想远走高飞,寻找热血青年当走之路。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史上,冯玉祥和他缔造的西北军备受世人瞩目。冯玉祥凭着对劳苦大众的朴素感情和爱国情结,义无反顾地带着西北军这支劲旅向旧中国营垒发起挑战和斗争。

时西北军将领李鸣钟奉冯玉祥之命,在沈丘招兵买马。王广建、严图阁、鲍德新一众有志青年便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饶景辉告诉记者,家中老人曾传递过王广建说的话“他没有扛过一天长枪”。因为王广建接受过传统教育,学业功底深厚,1918年轻松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即到北京南苑当了见习排长。

科班出身,身价倍增。王广建25岁时即为营长,26岁驻防陕西,后擢升为上校团长。南征北战,又驻防河南、山东各地。

王广建治军严肃、关爱士兵,部下有胆敢祸害百姓者定不轻饶。在和蒋介石等诸多军阀混战中,他英勇善战,获“王傻子”绰号。目前出版的《西北军人物志》仍能找到周口人吉鸿昌、魏凤楼、李鸣钟、王广建等人简介。

1930年蒋、冯、阎军阀混战,冯玉祥战败。王广建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为总指挥,赵博生为参谋长。王广建没有被缩编降职,而是在二十五师七十三旅任团长。此团为冯玉祥组建的“长枪团”,战斗力彪悍,重装满员1500余人。

1931年春,第二十六路军被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由,调往江西“剿共”。

当时,王广建在郑州已成家立业,还有了年仅8个月大的女儿王素芹。临行前,王广建曾对爱人说:“我这次出征估计时间很长,为了方便以后联系,你们娘俩就呆在郑州,哪儿都不要去。打完仗我回来再联系你们。不要让女孩子裹脚,要让孩子上学堂……”

谈到这里,饶景辉泪流满面。因为这一别,王广建和爱人、女儿从此天各一方,再无音讯。

担任宁都起义总监军

对王广建来说,这次前往江西“剿共”,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蒋介石命令第二十六路军南下江西参加对红军中央苏区的“围剿”,本来目的是铲除异己的同时削弱红军力量,“一箭双雕”。可是,老谋深算的蒋介石这一次又失算了。

大革命期间,刘伯坚、刘志丹、邓希贤(邓小平)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曾在西北军工作过,广泛联络西北军各级官兵,共产主义思想在这支部队得到广泛传播。虽然他们后来被“礼送出境”,但影响还在。

打红军不是对手,回北方蒋介石不答应。王广建和第二十六路军广大官兵一样,对“围剿”红军十分不满,面对前方的道路陷入疑惑、迷茫。

“围剿”红军死路一条,以后该怎么办,需要有人引导。

其实,红军方面也一直关注着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5月,党组织通过各种关系打入第二十六路军内部,利用各种机会向官兵们宣传道理,以“耕者有其田,消灭剥削压迫”等主张,引导大家积极提高思想觉悟。同时,红军将经过教育、思想转变很快的第二十六路军被俘官兵陆续释放,通过受红军教育的官兵现身说法,使红军在第二十六路军中的影响迅速扩大。

不久,包括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在内的20余人秘密加入党组织并在军中成立支部,逐步掌握了第二十六路军的控制权。

在内忧外患中,特别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迅速升级。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联络包括季振同、董振堂在内的一大批官兵,在民族矛盾激烈冲突的时代,在共产党“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调转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时代精神感召下,第二十六路军广大官兵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准备发动起义。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

王广建和周口籍老乡严图阁、云宗连、理琪、卢子美、于朝俊、杨百让、鲍德新都参加了宁都起义。王广建还被推选为起义委员会总监军。河南周口籍官兵在宁都起义中被赋予极大信任和重要职责,成为起义成功的中坚力量。

宁都起义使当时的中央红军兵力由三万余人猛增到五万余人,中央红军由两个军团增至三个军团,极大地壮大了中央苏区的革命力量。

宁都起义的伟大壮举,留下了“铁心向党、坚持真理、爱国爱民、敢于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1938年12月,毛主席在延安同部分参加宁都起义的同志合影,并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红军师长 “下落不明”

王广建参加红军后,参加了哪些战斗,最后如何牺牲的?战争年代生死寻常事。很长一段时间,王广建的这些关键信息无人知晓。

1995年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人物志》,对王广建的介绍非常简单,不足百字。其中提到参加宁都起义后,“曾任红五军团某师师长,1932年后下落不明”。包括1999年宁都起义纪念馆编写的《宁都起义》一书,对王广建的介绍也是如此。

岂止王广建一人“下落不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年参加宁都起义者17000多人,虽然有的起义后回了家,有的下落不明,但大部分为国捐躯,没有留下任何信息,甚至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成了无名烈士。

“下落不明”背后的历史真相是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党史军史专家、红色历史爱好者,走访参加宁都起义人物所在地党史部门,访问参加宁都起义人物本人及其亲属。沈丘至少有6人参加宁都起义,并且起义后在红军队伍里,屡建战功。自然,这里也成为党史专家关注的重点。

终于,201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学文编著的《雄师铁军——宁都起义将士录》,对王广建的介绍大大丰富了。

书中记载,王广建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被编入红五军团,曾任红十三军三十九师师长。1932年4月,王广建参加了在福建漳州击溃刘凯部的战役,歼敌一个营,缴获轮船一艘。同年8月参加了江西乐安、宜黄战役,先后歼敌3个团。1933年2月,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在宜黄南部参加了伏击陈时骥第五十九师的战斗,战斗胜利后视察前沿阵地时,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王广建牺牲后,被当地群众安葬。

叱咤风云的红军师长“下落不明”,终于真相大白了。

生死不明 传言四起

遗憾的是,在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年代,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重压下,王广建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军,最后为反抗国民党白色统治、打烂旧世界、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壮烈牺牲的消息并没有传到家乡。

宁都起义不久,王广建的妻子曾去南京找到孙连仲,要求“死要见尸、活要见人”。得到的答复却是:“部队打散了,我也没办法。”

听说部队被打散,儿子“死不见尸、活不见人”下落不明后,王广建的父亲王国泰(士)因终日郁郁寡欢,不久撒手人寰。

自王广建1931年随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到江西“剿共”失去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王广建越来越成为家乡亲属的痛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革命如火如荼,共产党胜利在即。王广建到底在哪里,都干了什么,是家乡群众议论的焦点。

于是,多种传言不绝于耳。其中传说王广建“过来了”,就是加入了红军,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些传说基本是那些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士兵起义后又自愿返乡人员带回的信息。

当然,也少不了另一种声音。由于王广建参军时加入的是国民党部队,在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当过大官,第二十六路军又不远千里“围剿”红军,在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他的家属“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国民党反动军官家属”。

最悲伤和绝望的就是王广建的爱人和女儿。几十年来,“国民党反动军官家属”这顶大帽子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批斗、体罚和歧视,她们的精神上遭受到无尽的痛苦。

饶景辉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办公厅曾有书信寄给沈丘县冯营乡王楼村王广建的父亲王国泰。

当时王国泰已去世20余年,王广建唯一的女儿王素芹嫁到安徽界首,王广建妻子也跟着女儿到界首定居,全家人被“除籍销户”。工作人员只是在村内贫下中农及乡村领导中询问,没有人会把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信函与“国民党反动军官家属”联系到一起,更没有人知道王国泰其人,所以信件被退回。

这个信件很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有关部门查找烈士家人的信函。因为这件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素芹的堂哥曾多次提及。

饶景辉说,这封信应该能较早揭开王广建“失联”之谜,可惜,一家人与它擦肩而过了。

1970年,王广建的妻子在痛苦中怀着对亲人的思念离世。

老战友多方作证真相大白

为还原历史真相,甄别父亲真实身份,同时也为搬掉压在头上的“国民党反动军官家属”这座大山,王素芹毅然决然地踏上查找父亲真实身份的漫漫征途。

王素芹嫁到安徽界首后,不断汇集的各种传言逐步清晰,更加坚定了她对父亲走上革命道路这个事实的认识。然而,父亲离开家乡后音信皆无,40多年过去了,找到他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即使这样,只要有一点点希望,王素芹都要按照第二十六路军的线索不懈地寻找下去。

苍天不负有心人。王素芹一次在和人谈话时,意外得知父亲王广建的消息。经人指点,王素芹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最先找到了王广建的同学、当时已是河南省民政厅负责人的童玉振。从童玉振说的情况看,他是知道王广建起义了,但不知道后来的情况。

一位名叫朱存友的退伍军人,当年曾参加过西北军,当过时任第二十六路军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的警卫员,后又做过刘伯坚的警卫员。由于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他只得回到了家乡。他认识王广建,知道王广建参加了宁都起义、加入红军以及当红军师长时的战斗情况,并为王素芹写了证明材料。

提供最为详细资料的是一位名叫李玉品的人。他起义前是西北军一位连长。他提供了起义时的情况:王广建任起义委员会总监军,起义后在瑞金九堡整编动员大会时,王广建坐在主席台前排。

1973年,王素芹拿着证明材料,怀揣一丝希望来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打听王广建的消息。她受到了信访处荣干事、高干事的热情接待。

打探消息期间,王素芹又得到热心人的帮助。他们推荐她去找刚刚恢复工作、在地质部任职的何长工,因为何长工曾任红五军团十三军政委。之后,何长工又介绍从原红五军团走出来的老革命家李达、孙毅、袁血卒等人。袁血卒又推荐萧劲光、高志忠、李十忠、蒋耀德、姬鹏飞、王幼平等十多人。他们都提供了各自的亲身经历和事实证明。

本着对党负责、对死者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何长工、李达、孙毅、袁血卒等人都予以真诚帮助。还有一位当时已被打倒,被安排在东北工作的老革命,给予了最为详尽的证明。并告诫有关部门外调人员“为了革命的友谊,为了给子女应有的交代,我证明……”。有了这位老革命家的证明材料,王广建的烈士身份最终得以落实。因为,之前王广建所有战友出具的证明材料都没有详实的牺牲地点。

饶景辉给记者提供一封信,是袁血卒写给何长工的。其中说:“我反复回忆了一下,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的序幕战,在江西宜黄、黄陂、霍源进行的激烈战斗中,是牺牲了一位姓王的师长(我不知道他叫什么)……”

但是,袁血卒在给何长工的信件中断定:王素芹就是烈士后代。原因是,从王素芹提供的一些片断看,情况属实。比如捉住敌人的师长“陈麻子”,这个“陈麻子”是国民党师长陈时骥,外号就叫“陈麻子”。王素芹说鲍德新烈士是王广建的沈丘老乡。对于鲍德新,袁血卒认识。在红军部队中,鲍德新被称为“小诸葛亮”,曾任红五军团十五军四十四师参谋长、十五军参谋长,这些情况都属实。

1975年,何长工在给时任河南省委主要领导的信中说,王广建自宁都起义由团长提升为师长后,曾在瑞金九堡参加高级训练班。这个高级训练班应该是部队整编。信中还说,“办班期间,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与王广建师长合影照相”。这一点足以证明,王广建师长的红军身份和在起义官兵中的影响地位。

何长工曾对王素芹说:过去战争年代特别是红军时期是非常残酷的,那个时候有整个村子的人因为闹革命都被国民党屠杀掉了,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你父亲有名望我们都知道,我认识他,我给你证明。

在为父亲红军身份南来北往的奔波中,王素芹还得到朱端绶的帮助。朱端绶是建设部副部级干部,1928年曾奔赴上海协助熊瑾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秘密机关——福兴商号,其间在周恩来撮合下与熊瑾玎结为革命伉俪。朱端绶因此被称为中共中央秘密机关里的“老板娘”。朱端绶积极协助王素芹办理一些具体事情,王素芹一家至今感激不尽。

历时三年多,凡是当时能够找到的、在北京工作的王广建老战友,王素芹都找了。写材料,做证明……经过详实、严格、缜密地审查考证,在证人证言、证明材料严谨,起义前、起义后、牺牲地点确定无疑的证据链条完全闭环后,1976年12月底,王素芹拿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并颁发的王广建《革命烈士证明书》。不久,还领到国家给予烈士家属的抚恤金。负责办理此事的荣干事、高干事告诉王素芹:“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办理过这么高级别的烈士证书了……”

从“国民党反动军官家属”到红军烈士家属的巨大转变,令王素芹一家人喜极而泣,相拥而哭,宣泄出了几十年来的委屈和伤痛。一家人告别生活的阴霾,迎接美好的明天。

回想过去,饶景辉姐弟俩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将烈士后人视为己出

岁月经历风雨,更显浓香醇厚。

说起往事,饶景辉哽咽地说:“母亲王素芹抚养我们兄弟姊妹五人,是如此不易。在当时贫穷落后的情况下,她毅然扛起寻找革命烈士的重任。当她拿到《革命烈士证明书》那一刻,王广建的红色历史终于得到组织认可。感谢母亲的不懈努力,感谢众人的鼎力相助,更感谢老一辈革命家对烈士后代的爱心爱护……”

在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交往中,王素芹与他们结下了深厚情谊。老一辈革命家也将烈士后代视为己出。

朱端绶将王素芹认为干闺女,亲如一家。

袁血卒过生日时,邀请王素芹来北京团聚。

何长工去世时,王素芹受邀以亲属身份出席吊唁会……

孙毅多次安排王素芹,王广建作为红军英烈在故乡应有安身之处,以便留给后人永久纪念。并亲写介绍信,让王素芹到江西宁都收集王广建更多的信息。

离乡70多年的烈士终于回到故乡,孙毅的愿望最终变为现实。2004年,在沈丘县委、县政府亲切关怀下,在沈丘县民政局精心组织下,老红军王广建烈士迁移安葬仪式在沈丘县烈士陵园庄重举行。县四大班子及人武部领导出席仪式,纪念英雄,缅怀先烈。

王广建烈士纪念碑前是事迹简介。碑文是孙毅95岁高龄时为王广建的题词“老红军王广建烈士纪念碑”金色大字。

饶景辉作为烈士亲属参加了烈士安葬活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饶景辉历历在目。他饱含深情地说:“外祖父王广建牺牲时年仅35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不懈探求革命真理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们倍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先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开拓创新。”

带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2007年,王素芹也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今年,老红军王广建牺牲90年了。沧海桑田,换了人间。如今的沈丘县烈士陵园进行了重新升级装修,园内更显庄严肃穆。苍松翠柏间,王广建烈士墓不远处就是宁都起义时他的战友严图阁墓。附近的革命烈士英名墙上,王广建排在首位,其后是战友严图阁(湘鄂赣省军区司令员)、鲍德新(红十五军参谋长)的英名……

和王广建一样,宁都起义的勇士们,追求光明和真理,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他们的壮举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永恒的丰碑。

宁都起义,彪炳史册。起义将士,永垂不朽!①6

2023-02-22 ——红军师长王广建牺牲90周年纪念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194144.html 1 宁都起义 浴血征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