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方中铎,1912年生,河南沈丘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杜岗会师,经历窦楼之战,挺进豫东敌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潜伏敌穴,鏖战淮海、激战上海……南征北战,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1986年去世。
在彭雪枫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方中铎1912年出生于沈丘莲池,父亲是军人,曾在冯玉祥部队担任要职。1924年,年少的方中铎随父到北京读书。幸运的是,读书期间,方中铎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位指路人彭雪枫。两人相识于1925年冬,当时他们同在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育德学校)读书,彭雪枫在中学部,方中铎在小学部。彭雪枫思想进步、成绩优异,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并在小学部兼上国文课,所以彭雪枫既是学生,又是小学部老师。
读书期间,彭雪枫给予方中铎极大关心支持,后因种种变故,两人各奔东西,直到彭雪枫进入苏区参加红军,方中铎和彭雪枫时聚时散,经常通信联系,内容多为彭雪枫对形势的看法及读书心得。
受到彭雪枫影响,方中铎亦于1936年5月经王韬、杨宇樵介绍入党。不久受组织委派,在国民党29军从事地下兵运工作,与部队中下层军官及士兵广交朋友,宣传抗日;利用职务之便了解部队动态,定期向党组织提供情报。
1937年5月,方中铎在北京从事秘密工作,公开身份是一个机关的小职员。一天,方中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开口便问:“你是方中铎吗?你猜猜我是谁?”多么熟悉的声音!这熟悉的声音,唤醒了方中铎昔日美好的回忆。不用猜,肯定是学长彭雪枫!两人相约在北京中山公园松树林见面。
公园里,五月的鲜花烂漫,绿草如茵。阔别七年,两人一见如故。原来,彭雪枫通过北京地下党组织找到了方中铎的地址。对于这次惊喜的相逢,方中铎回忆说:“彭雪枫详谈了他在江西苏区和长征途中参加的重大战役,分析了抗日战争即将爆发的形势,谈了离开延安以前毛主席和他在延河岸边的一次谈话。毛主席谆谆嘱托他在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并要他多带点路费,穷家富路,免得在外受困……”此时的彭雪枫重任在肩,他这次是奉中央派遣,去济南做统战工作路过北京。
和彭雪枫重逢,给方中铎极大鼓舞,激发了他参加军队工作的强烈愿望。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党组织很快批准方中铎到山西参加八路军。他来到彭雪枫身边,任临汾八路军办事处学兵大队中(区)队长,实现了参军报国的愿望。
国家危亡、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方中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是和彭雪枫对他的帮助分不开的。从1937年到1941年,方中铎一直在彭雪枫领导下工作,直至后来被调往新四军第三师。
“我们这一辈人,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要干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大事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无论走到哪里,彭雪枫这句话,方中铎始终铭记在心并矢志不渝。
担任大队长创办竹沟“小抗大”
全面抗战后,1938年初,彭雪枫、张震等同志率众从山西临汾经武汉到达确山县竹沟镇,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学兵队区队长方中铎带领32名学员也来到竹沟。
筹建和开办竹沟军政教导大队是彭雪枫在武汉“八办”领受的迫切和重要的任务,从当时竹沟干部缺乏的实际情况看,中共中央赋予他这一重要任务,对即将开展的豫皖苏鲁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
当年2月底,竹沟镇正式筹建竹沟军政教导大队。由于当时可任用的干部较少,彭雪枫就以由武汉、临汾来豫的干部为骨干。方中铎曾任八路军临汾学兵队区队长,对学兵队发展较为熟悉,彭雪枫便任命方中铎为教导大队大队长,在张震领导下负责具体筹备事宜。
方中铎根据彭雪枫的指示,对教导大队的开办作了认真准备。他们把大队部设在竹沟河东的三间茅屋里,向老乡借来一张方桌、几条板凳,教导大队算是开班了。
教导大队通过河南省委所辖有关省市党的青年组织,选送青年,广泛招生。竹沟原本是不满千人的山村小镇,十来天时间,各地抗日爱国青年400多人经各地党组织介绍,纷至沓来、踊跃报名,一时间热闹非凡。
随着学员增加,住宿成了问题,方中铎等人想方设法筹建房舍。《彭雪枫传》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彭雪枫、张震和方中铎等身先士卒,带领全体男女学员,手拿镰刀、斧头,肩扛扁担、绳子,到几里以外的北山上割草、伐树。不几天,修盖房舍的木料、山草就一应俱全。然后,他们又把学员分成几个小组,在竹沟群众的指导下,几十间崭新的山草房便盖起来了,解决了学员们的住宿问题……”
教导大队的学员们出身不同、衣着不同,但都有保卫家园、打击倭寇的强烈愿望。于是,这里到处激荡着抗日的歌声,出现一派抗日救亡的大好形势。
方中铎带领学员在山坡上开荒种地、成立俱乐部、组建歌咏队、整理街道、刷写标语。山坡上,一畦畦青菜鲜嫩欲滴,竹沟旧貌换新颜,呈现出勃勃生机。
彭雪枫、张震等人亲自为学员授课,竹沟成了当地有名的“小延安”,教导大队也被称为“小抗大”,这里的抗战宣传如火如荼。
教导大队开办了两期,培训军政干部近千人,他们毕业后分赴华中及河南各地,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各方都缺军事干部”的紧张状况。
在日寇疯狂进攻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1938年秋,竹沟镇举行誓师大会,宣告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此时,方中铎被任命为民运科长。会场上,抗日口号此伏彼起,群情振奋激昂,奏响了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挽弓当满弦,将士带甲眠。新四军游击支队战士在竹沟整装待发,听从党的命令而动,随时向日寇发起反击。
杜岗会师筹款筹粮与百姓“打成一片”
在第二期教导大队毕业典礼上,彭雪枫发出动员号召:“不久,我们将出兵豫东,任务是开展豫东敌后平原抗日游击战。”
豫东,处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开辟豫东、皖北根据地,对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彼此联络和相互支援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当年5月,方中铎就被彭雪枫派往豫东各县调查了解情况,为游击支队东进做充分准备。
竹沟誓师大会后,这股民族解放的铁流,向着抗日前线挺进。
日夜兼程,风餐露宿。1938年10月11日,正是“秋高气爽、人壮马肥”的季节,在西华县杜岗村,方中铎随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萧望东率领的游击“先遣大队”胜利会师,召开豫东特委扩大会议,整编、重组新四军游击支队。
三军大会师,鼓舞了士气,给当地带来了喜庆气氛。作为民运科长,方中铎负责筹款筹粮、部队给养等工作,和县政府、群众团体接触较多。他带领工作人员和群众“打成一片”,推心置腹地交流。
一说打鬼子,工作就好做。群众自发地给部队送来猪肉、粉条、蔬菜等慰问品,不少人家腾出房屋让战士住,一些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当地流行的歌谣“全国总动员,一起来抗战。新四军、三支队开上前线,今朝来到西华县,兄弟们大团圆,大团圆!”正是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
赴敌营争军需一路艰辛不辱使命
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新四军游击支队本应得到国民政府的军需供给,但国民党当局却不给任何物资和经费,导致部队经费困难、物资紧缺。游击支队只能从敌人手里夺取武器物资,或是通过统战工作,从国民党友军、地方抗日实力派得到一些援助,或收集一些国民党溃兵遗留民间的枪支弹药。一些敌视我党我军的地方豪绅借此造谣诬蔑说“新四军私设关卡,收缴民枪”。
1939年3月,方中铎接到一个特殊命令,要他到洛阳面见国民党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做解释工作,化解矛盾,反击顽固派的攻击。
带着领导的殷殷期望和嘱托,3月底,方中铎以新四军中校代表的身份,率一个班赴洛阳面见卫立煌。
颇费一番周折见到卫立煌后,方中铎陈述了新四军游击支队抗日战绩,继而据理力争,表明国共合作抗日理应一视同仁。卫立煌抗战中曾得到过八路军支援,经方中铎说服,遂批一部分弹药和钱款,转由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再由方中铎等人带回游击支队。
回程时,国民党军队、地方反动武装、恶霸土匪岗哨关卡林立,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不测。路上还是遇上了麻烦,一天,他们被国民党一个连队荷枪实弹扣留盘查。方中铎临危不惧,淡定地向该部连长说:“我是新四军中校代表,有要事刚从卫立煌司令长官那里回来,请放行!”连长十分蛮横,不予理睬。方中铎正无计可施时,偶然间看到连队墙上有一张布告,上面署名的长官正好认识。方中铎暗自高兴,当即指着布告说:“我认识你们这位长官,这是我同学,如果不放行,咱们就去见见这位长官。”那位连长一听,见方中铎来头不小,怕惹出麻烦,只得顺水推舟放行了。
此后,方中铎一行夜行晓宿避开各种哨卡,行程一个多月,凭着机智勇敢,终于回到游击支队驻地。焦急等待中,大家以为方中铎等人已遭不测,游击支队已经准备派人去寻找,没想到方中铎平安归来,还带回紧缺的弹药和钱款,这下,支队上下喜出望外。方中铎一行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缓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淮海战役前线怒斥“百变将军”孙良诚
淮海战役中,方中铎作为我军谈判代表,巧妙地抓住国民党107军军长孙良诚的小心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敢于“亮剑”,最终迫使其投诚,减少了部队作战伤亡。
孙良诚早年投靠冯玉祥,后转而投靠蒋介石,日军来了投降日军,出任汪伪政权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兼驻开封绥靖公署主任。抗战胜利后他再次投靠蒋介石,变来变去,反复无常,堪称“百变将军”。
淮海战役打响不久,国民党败局已定。面对解放军的劝降,孙良诚再次显示出“百变将军”的特性,先是承诺起义,后来又发生动摇,拒绝投降。很快,华东野战军2纵5师奉命将孙良诚部团团包围,促其投降。
一天夜间,孙良诚等人乘吉普车到华东野战军2纵要求接洽起义事宜。2纵司令部领导研究后认为,孙良诚已多次就起义事宜变卦,故意拖延时间,毫无诚意,决定不见,由2纵5师政委方中铎负责与孙良诚谈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战将军——滕海清》一书,生动记述了方中铎驳斥孙良诚的片断。
此时,无路可走的孙良诚想争取他作为起义人员的待遇。孙良诚一见到方中铎就声高气盛,表明自己是为起义而来,要求解放军给他番号起义。
见惯了战场上的各种阵势,方中铎针锋相对,轻蔑地表示:“我们以前很相信你,可是,现在你再来谈起义显然晚了。过去多次给你起义机会,你言而无信。如今,解放军兵临城下,你错过了时机,只能缴械投降!”
孙良诚知道他已经没有了谈判筹码,自知理亏但又不肯就范,反诬解放军不讲诚信。孙良诚这一番话太滑稽了,方中铎列举了孙良诚发迹史中的朝秦暮楚、朝三暮四的事实,一番话揭穿他的老底。
方中铎当面打电话到纵队司令部,得到的命令仍是要孙良诚缴枪投降,要不然武力解决。
为尽最大可能减少双方伤亡,争取孙良诚投降,方中铎耐心地给孙良诚做工作,分析利害关系,帮他选择光明的出路。方中铎最后严正地说:“你不愿意投降也可以,现在可以放你回去。但是,起义和投降不是一回事,投降和被俘更不是一回事。”方中铎这番话一针见血,打破僵局。
权衡再三,孙良诚自感无力回天,只得表态向解放军投诚。最终,孙良诚率部6000余人放下武器,接受解放军改编。
战上海扬眉吐气目睹外国人挑白旗
解放战争时期,方中铎指挥或参与指挥过解放安徽灵璧战斗,保卫两淮、涟水、宿北、鲁南、诸城等战役中的相关战斗,南麻、临朐战役攻坚战、孟良崮战役等战斗。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在参加的所有战斗中,最令方中铎扬眉吐气的是解放上海的高桥之战。1949年,方中铎所在部队由三野13纵队改为三野31军,他任31军政治部主任。
31军负责高桥作战。正值五月,阴雨连绵,部队战士头上顶雨,脚陷在战壕积水中。两周多的作战时间内,部队的衣和物一直都是潮湿的。
解放上海的战斗打得极其惨烈,到处是枪炮声、呐喊声。敌人逃到高桥以北的黄浦江边一带,沿途是敌人丢弃的武器、弹药、卡车等。敌人失去战斗力,投降的敌人成批地坐在稻田埂上,等待我军的收容。
更振奋人心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多少年后,在方中铎为数不多的回忆文章中,非常清晰地记录了这些扬眉吐气的故事:
当我军进攻上海时,原来停泊在黄浦江里的美、英军舰,纷纷逃出吴淞口。
在接管上海过程中,方中铎等人坐着吉普车从江边回来,路过现在的高桥炼油厂(当时属英国人财产),厂内高高挂起了白旗。这面随风飘扬的白旗,我军将士一进高桥就看到了(当时上级命令不准炮击炼油厂)。三十几个英国人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手戴白手套,在路边一字排开,向解放军脱帽鞠躬致敬。他们让翻译拦住我军的吉普车报告说:“炼油厂里尚有七八百名国民党官兵(其中包括一部分伤兵),有大量的枪支弹药。”后来部队派参谋去检查,将这些俘虏和枪支弹药接收下来了。
这些英国人报告的第二件事,说炼油厂是英国人的财产,请求解放军加以保护。方中铎等人回答说:“不对,这块土地是中国的土地,这些财产是中国人民的财产,你们英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一百多年,今天你们的旗帜应该永远降下来了。我们责成你们保护好炼油厂的所有财产,如有损失,要你们完全负责。”他们回答说:“Yes,sir!”
上海解放,群众拍手称快,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胜利的背后,是惨烈的牺牲。上海,也是方中铎一生中看到战友死伤最多的地方。他晚年曾深情地对子女说:“比起许多革命烈士,我是幸存者又是幸运者。我死后要将我的骨灰撒入长江,永远陪伴牺牲在这里的战友们……”情真意切,令人泪目。
战场上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战场上,方中铎曾与日本兵刀枪相见,还曾独闯匪窝为民除害,更有在隐蔽战线深入虎穴,随时以身报国,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41年4月19日,潜伏在国民党部队的共产党员陈锐霆率部起义,起义部队开赴彭雪枫指定的地点。为了防止敌人对起义部队的破坏,彭雪枫紧急会见陈锐霆说:“我紧急抽调部队保护你部,负责人是方中铎,他有政治文化水平,有团旅两级领导经验,对旧军队的情况比较熟悉。”这次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共投降政策,振奋了抗战的民心士气。然而,5月1日凌晨,起义部队中的少数反动军官哗变,包围了陈锐霆和方中铎等人住的院子。陈锐霆被刺了数刀,身负重伤。房东被误认为是方中铎遇害身亡,方中铎死里逃生。
此次事件,共造成我方人员十多人牺牲。
1955年,陈锐霆被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方中铎被授予少将军衔。虽已至共和国的将军高位,虽已过去多年,两人始终难以忘怀那次事件中牺牲的战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位将军频繁书信,追忆当年牺牲战友的详细情况。1981年,方中铎与生死之交的老战友陈锐霆,亲赴当年的事发地,寻找烈士的坟茔。在烈士的坟茔前,两位老将军脱帽敬礼,表达对牺牲战友的最深切怀念。
1981年9月,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政府将烈士遗骨迁到县烈士陵园,并立碑纪念。陈锐霆将军起草、方中铎将军楷书撰写了碑文。
淮海战役期间,战斗打得正激烈,担任师政委的方中铎穿着大衣,趴在掩体里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嗖——”的一声,子弹带着刺耳的啸叫声飞来。方中铎扭头一看,掩体里一位警卫员被击中当场牺牲。打扫战场时,方中铎发现自己大衣后襟被击穿个洞。原来,他是弓身观察敌情,子弹穿过他的大衣后襟,又击中警卫员,造成人员伤亡。
还有一次,一发炮弹突然从天而降,落在方中铎旁边的一堆淤泥里。幸好炮弹不知是受潮了还是什么原因,竟然没有爆炸。
战场上的故事还有更离奇的。在南下进军福建时,部队连夜紧急行军。福建北部多为山路,曲曲折折很不好走。那时,解放军缴获有国民党军队的车辆,司机也是国民党军队投诚人员。那次也许是司机太疲劳了,行车途中,坐在旁边的方中铎刚才还和司机说话,明明看到司机两只眼睛是睁着的,可车子却突然斜向山下冲去。说时迟,那时快,方中铎一把夺过司机手中的方向盘,摆正了车头。司机疲劳驾驶,被方中铎惊扰“美梦”,吓得一哆嗦,半天才回过神来。
这些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不是电影虚构的镜头,不是平白无故的想象,而是方中铎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方中铎曾对子女说:“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你们一定要铭记过去、珍惜现在……”
骨灰撒入长江陪伴牺牲战友
无论时空如何变迁,一颗红心依然滚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中铎初心依旧、艰苦朴素、高风亮节。
在舟山群岛工作期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所辖部队驻守的大大小小的岛屿。1958年,中央军委号召干部下连队当兵,作为舟嵊要塞区副政委,他和周志坚司令员一起第一批到“许昌连”当兵,与战士同吃、同住、同挖坑道、站岗放哨。1969年战备期间,他连续在前沿指挥所值班4个月,从未中断。
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方中铎将生命最后一段时光致力于红色文化宣传,希望红色基因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984年5月,是父亲最后一次远行。他前往老部队21军讲军史、拜访军领导、看望老战友,历时两个月,途经西安、成都、重庆、三峡、武汉、庐山等地。”方中铎的女儿回忆说,多次放弃享受老干部疗养政策的父亲,1984年秋感觉身体不适,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住进疗养院,这时才查出他已是癌症晚期。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方中铎养成坚韧的品质。战争年代他总是带领部队在一线作战,甚至还乔装打扮,勇闯敌营匪窝进行侦察。和平环境下,他能几天内就戒掉几十年的抽烟习惯。晚年病魔缠身,特别是生命的最后一年中,他忍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痛苦,从未对陪伴的家人和病房的医生护士发火、抱怨、叫喊。
临终那天清晨,极度虚弱的方中铎强睁眼睛,对陪伴了通宵的女儿说了最后一句话:“你辛苦了,谢谢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86年2月1日,方中铎在上海去世。按照他生前心愿,不发讣告通知,不开追悼会,不设花圈,不致悼词,骨灰撒入长江,一切从简。
当年2月14日,全家人搭乘运输艇,护送方中铎的骨灰前往长江入海口。
在汽笛一阵阵嘶鸣声中,在家人的泪水和痛哭声中,方中铎的骨灰被撒入滔滔江水,和为解放上海浴血奋战献出生命的战友们永远长眠在一起。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