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以文筑景、以文化人、以文兴产的沈丘县白集镇,如今已经成为“美丽大花园、幸福新沈丘”的“后花园”,走出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白集样本。
在白集镇,尤其适合缓缓行走。整齐有序的民居、干净宽敞的水泥路、美丽生动的墙绘画,小桥流水间弥漫着淡淡花草的香甜。在代表四季韵味的承春湖、朗月湖、秋水湖、暖阳湖驻足流连,亦发现这水波荡漾中,目之所及处,是气韵相谐、情景相融的文化味道。
文化传承——善文化
白集的“白”字其实是“百”,取名于“百善之集市”。相传在北宋时期,村中陈姓人家乐善好施,在他的影响下,村人个个向善,家家仗义,得名百善集,后演称白集。白集镇的百善园古色古香,园内廊回路转,百善湖里水波荡漾,村史馆里摆放着旧农具和老物件,不时有群众前往参观。
不搞“飞来峰”、不建“千寻塔”,不破坏原有形态和乡土风情,白集镇按照“把农村打造得更像农村”的理念,打造乡土景观,留住乡村记忆,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干部群众同心齐力自己动手,不依靠政府资金,通过“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等方式,花小钱办大事,原百善寺变成了百善园。白集人用实际行动展现出齐心协力、一心向善的淳朴乡风。
沿湖而行,一条条胡同渐入眼帘:崇德胡同、崇学胡同、崇俭胡同、崇廉胡同,向真胡同、向善胡同、向美胡同……这不仅是胡同的名称,更是融入白集人基因中的文明。
文化创新——水文化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提升乡土自信,在乡村现有的基础上,挖掘特色文化,增添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将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沈丘县委常委、白集镇党委书记张艳斌告诉记者,白集取名“百善之集市”,善文化是白集的核心文化元素,人们常讲“上善若水”,最能体现善文化的就是水,恰好白集镇水系发达、地下水资源丰富,仅坑塘面积就多达5600余亩,所以深挖水文化是十分可取的。
白集镇的“水文章”以白庄村、刘楼村为起点。刘楼村建起了水文化广场,集水文化长廊、咏水诗词歌赋、水文化研学基地于一体,该村新贯通的4个湖名称韵味十足,分别是承春湖、朗月湖、秋水湖、暖阳湖。白庄村、河滩村,有了清风桥、明月桥,阅览亭、若水亭、望水亭、静水亭、兴水亭、清水亭。
以文筑景,留住乡情乡愁;以文化人,涵养村风民风。结合当地丰富的水资源禀赋和“百善之集市”的文化背景筹建的“水文化馆”,更是乡村文化创新的一抹亮色,包括古典诗词中的水、文化符号中的水、民族认同和地域文化中的水以及白集人水和谐相处等多个方面,用水的智慧和多方寓意,来规范白集镇群众的行为,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好路子
通过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白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向善向上、和谐友爱的村风村貌。白集镇正在以文融旅,用善文化、水文化赋能白集乡村游;以文兴产,调动、发挥本地农民和乡贤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日,首期投资2000万元的沈丘县白集镇白庄村旅游研学基地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定位为亲子游乐、生态游玩、拓展团建、自然教育、萌宠互动、丛林冒险、乡村民宿、生态养老等。该项目的落地是对白集人居环境整治的延续和补充,也是进一步开发和拓展乡村生态资源的重要举措,更是白集镇文旅深度融合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具体实践。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康养旅游业等,不仅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也吸引了更多人才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白集镇先后升级打造了特尔、舒兰、森润等占地面积1200亩的蔬菜瓜果种植基地,确保了一年四季瓜果香;建造玻璃温室、分拣车间、冷库,配备冷藏车,形成了产销藏运一条龙生产链,吸纳当地常年就业农民480多人、钟点工3000多人,群众过上了“顾家挣钱两不误”的惬意生活,形成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智民、文化富民的良性生态。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