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
晋代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相信许多人耳熟能详。短短数百字,文辞优美,意境悠远,引人入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经典。然而,人们都明白,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乌托邦,是空想、虚构和童话。陶氏行文的真实意义在于,拿想象中的美好暗喻现实中的丑恶。对于这一点,从他41岁辞去彭泽令隐身躬耕便可窥见。
历史终归是历史,文学终归是文学。远在1500年前的事暂且不去管它,还是让我们一起关注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吧。
黄桥桃花源的核心区位于裴庄村。如果把颍河两岸的裴庄、颍河湾、佃楼、黄土桥、裴桥诸村的桃林连在一处,称万亩桃园并不为过。这里为西华县黄桥乡所辖,西边近在咫尺是著名的黄泛区农场总部所在地。
裴庄村紧靠颍河东岸,西(华)漯(河)公路从村北东西向穿境而过。下西漯路,一条长1600米的宽阔柏油路直达村口。陶渊明笔下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词句,恐怕不能概括其村子全貌,各级“生态文明村”及“美丽乡村”的牌匾,早已挂在村室。村在桃林中,人在画中行,是裴庄村的真实写照。雄伟的黄土桥节制闸把颍河水拦腰截断,清清的颍河水荡漾在大闸南北,鱼儿欢跃,游船轻划,春风醉人。闸北侧颍河大桥,人流车流往来不绝。这里虽没有山,但颍河堤坡滩区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红艳艳的桃花组成的画面,颇有山区梯田的韵味。这里虽没有江南的沟汊纵横,但其水面宽阔、平静,以及水量丰沛程度,远胜中原他地。
每年的3月中旬至4月初,裴庄及相邻各村便成了花的世界、人的海洋。穿着时尚的俊男靓女期盼交上桃花好运,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被孙女别到头上一朵桃花,年幼的娃娃在桃树下追逐嬉戏,操着各地口音的摄影师不停地摆弄手中的长枪短炮……欢声笑语回荡在花枝间。“人面桃花相映红”在这里幻化成千种风情、万幅画卷。
裴庄村种植桃树的历史少说也有300年了,至于始自何年何人已难以考证。据老乡贤刘大庆讲,裴庄自古就有制桃木梳子的匠人。往近里说,上世纪40年代,村中老木匠裴全林就以高超的木工技艺闻名乡里。他不但能起梁架屋、制作各种农具家具,还是一位制桃木梳的好手。至上世纪60年代,他的儿子裴德明,继承父亲的工匠精神,不断把制梳一业做大做强。上世纪70年代,村民吴新龙、和书华、尹合义等又把此业发展壮大,所制桃木家具畅销县内外。刘大庆老人说,制桃木产品必有桃树,裴庄人种桃树年头早是不争的事实。
种桃树,发桃财,做大做强桃产业,一直以来都是裴庄人的梦想。然而,在小农经济时代,这个梦只能是小梦。1984年,精明的村民吴新耀,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自家承包的五六亩责任田里种桃树,又以一斤鲜桃换回五六斤小麦的成功经验,带动两个弟弟吴新民、吴新龙经营桃园。在吴氏三兄弟的影响下,全村桃林面积逐步扩大。而真正使裴庄人实现发财梦的大功臣当属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吴东亮。
1983年至1987年,吴东亮在人民军队这座大熔炉里锤炼了4年。复员后他跑过市场,当过村班子成员,从1996年接任村支书至今,已达26个年头。更可喜的是,他真的在桃园里交了桃花运,漂亮贤淑的同村姑娘裴洁成了他的终身伴侣。多年来,夫妇俩打理的十来亩桃林,无论从品种更新还是市场开拓上,都在为村民起示范带动作用。
凡到过裴庄的人,都想神秘兮兮地打探一下一亩桃园究竟能有多少收入。精明的裴庄人好像故意在这个敏感问题上打圈圈,想问出个准确数字着实不易。吴东亮的说法,可能是最有参考价值的。他说:“虎年春节前,时任周口市委书记的安伟来裴庄,走进了没住上楼房的三个家庭。真是奇了,当安书记问到每亩桃园收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能卖到五六千块钱。其实,这三个家庭都是缺人手的。现在时兴网上销售,除销自家的,也销别人的,年轻人都在追求好价钱。”
当问到自家桃子销售情况时,吴东亮微笑着说:“我家卖得又好一些。一盒大蟠桃,重五六斤,天天往外走不及。”哦,明白了,好的品种本身就占优势,更何况他这村支书身份也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呢!
2004年,为解决泥泞路困扰卖桃难问题,吴东亮带领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多方筹资,新修了村子通往省道的柏油路。工程结束,恰逢桃花绽放,村里拿出修路节余的9000元钱,唱了一台大戏,庆贺修路成功,祈福桃子收成,村民们美其名曰“过了一个桃花节”。第二年,黄桥乡以政府名义举办了第二届桃花节。再往后,各届桃花节均以西华县委、西华县政府名义对外发布信息,以市场化运作模式举办桃花节。
历届桃花节的成功举办,提升了黄桥乡的名气,鼓涨了桃农们的钱包,裴庄人的笑脸一次次被各路摄影大咖推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顺便告诉探访黄桥桃花源的人们,到了桃花源的核心区裴庄,在饱览了桃园自然景观后,要留意一下这里的人文景观。村里的村史馆、天工开物博物馆、饮食文化馆和剪纸艺术馆等,都能饱人眼福、愉人身心。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趁着大好春光,来裴庄住上几天吧,说不定你会看中哪座小别墅呢!③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