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城市,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沙颍河北岸、贾鲁河西岸形成双日集名永宁集,到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沙颍河南岸建子午街(今老街),形成单日集,名子午集。因沙河横阻,物资交流、人员来往不便,一周姓船民在子午街道北口开辟了一个渡口,来往摆渡,名为周家埠口。六百多年来,水运成就了周口,把一个小小的渡口变成“豫省一大都会”。以雍正十二年(1734年)陈州晋升府为标志,周家口依托便利的内河航运,成为清朝至民国时期中原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水运支撑起周家口二百余年的繁荣和鼎盛。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周口兴起于清康熙年间,周口南、北两座山陕会馆都是康熙中叶营建的,现存下来的关帝庙为北会馆,营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全部由周家口商人捐建,由此可推断出周家口的商业规模已非常庞大。到雍正年间,周家口商贸已超州府所在地陈州,甚至陈州由州晋级为府也是受此地繁华的影响。雍正十一年(1734年)陈州知州董起盛奏请朝廷将陈州升府,称“陈州幅员辽阔绵亘数百里……河通淮泗,路达江楚。更有所属周家口一带地方,水陆交冲,五方杂处。一切刑名钱谷、稽查保甲,各处验勘难以悉举,事本繁多”。此项奏报很快被批准,雍正十二年(1735年)升陈州为府,并添设粮捕水利通判驻扎周家口加强管理。至乾隆初年周家口的繁华程度已远超陈州府城,乾隆十二年(1747年)《商水县志》记载,此时周家口可谓“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汇之乡,财物堆积之薮,北通燕赵,南接楚越,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以至于民间有“初来不识陈州路,瞥眼先疑是府城”的说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决口,朱仙镇被淹,泥沙淤积贾鲁河,通航能力下降,《祥符县志》记载“商贾有所畏忌而货聚于周家口”,周家口更是日趋繁荣,达到鼎盛,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郑州崛起之前,周家口一直是河南省最大的商贸中心。
周家口繁荣鼎盛体现在城区人口众多、商贸繁荣方面。首先,人口众多方面。据考证,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外来商贾经营,市场逐渐扩大,沙河两岸房街相连,永宁集东西长达十余华里。据《商水县志》(1990年版第50页)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设28乡村,有“周家口”乡村。康熙初年,改置24地方,有“永宁集”地方。乾隆初年增设7地方,有“周家口”地方。这时“永宁集”地方所辖1132户人家,“周家口”地方所辖1919户,共计3051户。据南开大学许檀教授考证“以户均人口5人计算,人口为1.5万人”,再加之周家口属于转运经济中心,有大量流动人口、商贩,实际人口应远超此数,这在农耕的封建时期,已是庞大城市。步入近代,周家口人口依然在增长,仅次于开封。1890年《北华捷报》曾报道“周家口被认为是河南省除开封外抑或整个汴梁省最大的地方……人口接近三十万”。直至1924年的《中国都会人口总表》统计,人口15万至35万的都会有15个,周家口仍位列其中。其次,商贸繁荣方面。周家口商贸业的发展到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山西的铜铁、天津的食盐、豫西的山货、安徽的茶麻、两湖的竹木、两广的纸糖、本地的粮食等,均在此地集散。各省商人纷纷来周经营,建立同乡、同业会馆,至乾隆年间,周家口先后营建规模大小不等的10个会馆,既有南山陕会馆(南关帝庙),始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山陕商人营建,又有北山陕会馆(北关帝庙),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沙颍河北岸的山陕商人营建。江西会馆(万寿宫),始建于雍正六年(1728年),为江西商人营建。福建会馆(天后宫),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福建商人营建。陆陈会馆(平王庙),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周口粮食业商人营建。两湖会馆(禹王庙),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湖北和湖南商人营建。糖业会馆(寿阳会所),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寿州糖业商人营建。安徽会馆(江南会馆),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安徽商人营建。油业会馆(大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周口油业商人营建。覃怀会馆(四圣会馆),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怀庆商人营建。会馆的营建经费,一般采取集资方式,分别向行商、坐贾募捐,募款比例行商按千分之一抽厘,坐贾比照此比例,根据现存碑上阴刻有捐资商人商号、捐钱数量,许檀教授推算,乾隆、道光年间周家口商业达到鼎盛,全镇商号数量估计可达1500家至2000家,嘉庆、道光年间周口商业规模估为500万~600万两白银。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南泛,朱仙镇衰落,便有周家口“为河南最大市场”之说。宣统二年(1910年),河南巡抚吴重熹在整顿巡警的奏折中亦曾言:“并商业最盛周家口境,均具报一律办齐,填表造送。”说明河南最高行政长官认识到省内周家口是中原最大的商贸中心。在京汉铁路开通后一段时间,周家口仍然是最繁忙的省级贸易中心,“平汉铁路郾城站之东,有周家口,在颍水与贾鲁河的会口,为水运中心……占本省第二大城的位置”(曹松叶《我们的中国》1939年版,第20页),直到1939年,周家口依然在省内有着重要位置。
鼎盛时期的周家口是“五方杂处,万商云集”“财货堆积之薮”,是典型的转运贸易型城镇,数以万计的货物通过水运在周家口集散,水陆交汇、四通八达的水运助推了城市商贸的繁荣。“北通燕赵”水路,朱仙镇-扶沟-周家口贾鲁河水路。贾鲁河上源为荥阳水,源出荥阳南渚山,经郑州北至中牟城北向东南经朱仙镇至周家口。清代《戊笈谈兵》载有朱仙镇至周家口的贾鲁河水路航程:朱仙镇经水波(今尉氏县东北)、扶沟县、红花集(今西华县西北)、龙石头(今西华县龙池头)、西华县至周家口,水路全程二百三十五里。黄河北卫河、北运河水路,道口镇-大名-临清-德州-沧州-天津卫河水路。卫河属海河水系,源出河南辉县,由河南省内黄东出,至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省),东北至临清后至天津。从江南输入周家口的茶、铜、米、干果海味,以及绸缎、鞋帽、布、杂货、糖、纸、竹器,本地淮宁(今周口市淮阳区)、西华、扶沟、沈丘、项城、商水产的谷物、芝麻等,沿贾鲁河北上到有“南船北车”之称的朱仙镇,起船上岸陆路至开封北柳园口过黄河,再陆路至“地濒卫河、北达京津、南通汴洛”的道口镇,沿卫河、北运河水路至山东和京津地区。“南接楚越”水路,北舞渡-郾城-周家口沙河水路。沙河源出鲁山县西境之尧山,经鲁山县在乐冈镇北汝河汇入后,至此以下至周家口河段皆称沙河。商船由周家口沿沙河逆水而上至“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南连荆楚,北通郑汴”的北舞渡,货物上岸转陆路西南达“北走汴洛,南船北马”的赊旗店(河南社旗县),再由赊旗店上船沿唐河入汉水可至湖广襄阳、汉口。“西接秦晋”有两条水路,一条是禹州-许州-周家口的颍河水路。颍水源出登封县北少室山,南流经登封城西,入禹州、许州至周家口。周家口本地的棉花、棉布及转运的茶叶,禹州本地的药材、棉布,陆路至河口、过黄河至孟县(今河南省孟州市),翻越太行山至泽州府(今山西晋城)后至平遥。二条是汝州-襄城-郾城-周家口的汝、沙河水路。沙河上游为汝水,因位于流经汝宁府(今汝阳县)境内之汝水之北,故又称北汝水。北汝水源出河南嵩县伏牛山北麓,经伊阳县(今河南汝阳县)、汝州、郏县、襄城县汇入沙河。伏牛山北部的木材经此水路直达汝州,周家口方向来的商船在襄城停泊下货,并由陆路达钧州(河南禹州)、许州、郏县等地,货物陆路经汝州“宛洛古道”至洛阳后达秦晋。“东达淮扬”水路,一是周家口-颍州-正阳关的颍河水路。清代自朱仙镇、许州、汝州而来的商船皆在周家口汇集,而后顺颍河东下,经安徽颍州入淮。二是正阳关-怀远-五河-盱眙-淮安府淮河水路。据《淮系年表》记载,正阳关经怀远、蚌埠至五河县的淮河水路全长约四百里。清代五河以下淮河河道渐宽,五河-盱眙-淮安段水路是明清以来淮河下游的主航路,此段路400余里。北方沿贾鲁河输入的京津地区的杂货、食盐,山西、陕西的皮毛、铁货、桐油,西方沿沙河、颍河水路输入的汝州的木材、禹州的药材钧瓷,周家口本地出产的谷物、芝麻等在此装船,沿颍河、淮河经淮安府入大运河直达扬州。
沧海桑田,世事多变。周家口盛极而衰,正如沙颍河中的水流波涛,起伏随势。清朝末年,黄河在中牟再次决口,致使贾鲁河上游淤塞,贾鲁河北上朱仙镇、开封航道被阻。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河南段错开周家口西移,走郑州-漯河一线,郑州、漯河借此得以大发展,周家口错失发展机遇,商贸开始走向萧条。1958年,扶沟县贾鲁河上建闸,贾鲁河断航。1960年,沙河上游舞阳县马湾建闸,沙河上游断航,1975年,周口闸建成,沙颍河周口以上全部断航。至此,周家口600余年的内河航运,全线消逝,200年的经贸繁荣不再。
有河才有城,逐波而生辉。周口人追逐“通江达海”的梦想从未间断。2005年12月28日,6艘400吨货轮驶入周口港,标志着断航30年的周口水运正式恢复通航,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沙颍河上的周口港列入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周口港内河水运开通了太仓港、淮安港、大丰港、凤阳港、连云港、上海港6条,国际水运开通了美国洛杉矶长滩港、迈阿密港2条集装箱港线,再次实现了“通江达海”的梦想。2022年周口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30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0646标箱。“临港新城、开放前沿”发展定位已确立,面朝大海,乘风破浪,周口再现繁荣鼎盛指日可待。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