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6日
第05版:视界 PDF版

兰考来的“麦客”

下雨了,农民在雨中焦急地等待朱敬超收割小麦。

大雨中,农民仍希望朱敬超能收割小麦。

朱敬超边吃饭边收割小麦。

朱敬超在路边的公共厕所里简单洗刷整理,准备回兰考。

安全第一,开收割机要随时观察小麦收割情况。

朱敬超与妻子带着行李准备回兰考。

朱敬超与妻子向记者告别,说他们明年再来。

记者 刘俊涛 文/图

在中国北方,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被称为“麦客”,“麦客”早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地方志中就有记载,这些人大多体力较好、技术过硬、勤奋肯干。“麦客”的存在缓解了部分农户在夏收时节面临的时间紧、任务重与人手不足的困境。因各地小麦成熟差异性,如一般从南往北逐渐成熟,所以“麦客”中一部分家住小麦晚熟区的,便由南向北,一路收一路走,等回到自家门前,家里的麦子也熟了;一部分家住小麦早熟区的,收割完自家麦子,再前往小麦晚熟区收麦。他们成群结队,有的兄弟同行,还有的父子同行又或是夫妻相随,到产麦区,寻人雇佣,替人收麦,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

如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机走南闯北收割小麦,又叫跨区机收小麦,由于他们和“麦客”有着相似点,便被称为“麦客”或“现代麦客”。

朱敬超,兰考县堌阳镇人,34岁,2008年开始,每年麦收季节,他都会跟随乡亲一起开着收割机走南闯北收割麦子。向南,朱敬超最远到过南阳;向北,朱敬超最远到过保定。

5月22日15时,朱敬超与妻子带上临时雇的司机和帮手,一行四人开着两台收割机从家出发,向南踏上新一季的麦收之路。

5月23日凌晨3时,行驶约13个小时,行程500多公里,朱敬超来到麦收第一站——南阳唐河。刚休息了1个小时,朱敬超就被当地的农户叫醒,让他收割小麦。当晚19时,由于下雨,朱敬超只好停止作业等待天晴。

5月24日10时,天气放晴,朱敬超进入麦田继续收割,直到深夜,才停止收割。

5月25日4时,当地的农户又来到朱敬超的收割机旁,催促朱敬超下地收割小麦。

由于阴雨天气,朱敬超说:“在唐河的6天,干了3天,歇了3天。”

5月28日深夜,由于天气原因,朱敬超驾驶收割机开始北上,来到麦收第二站——周口市淮阳区。

5月29日、30日,由于周口连续多天的降雨,小麦湿度较大,田间泥泞,朱敬超的收割机无法下地作业。5月31日下午,收割机终于可以下地收割了。接下来的两天,朱敬超几乎都是在收割机上度过的。朱敬超从凌晨4时开始下地收割小麦,至深夜停止收割,休息三四个小时又开始新一天的收割作业。

连续收割三天后,天又下起了雨,正在田间忙碌的朱敬超只好停下。查询淮阳区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后,与妻子商议,夫妻俩商议后决定启程回家。因为家里的麦子也该收割了,家人已多次打电话催促。

6月5日,记者联系朱敬超,他告诉记者:“我这几天在家里收小麦,家里的小麦收完以后,会根据情况到山东德州或河北邯郸收麦。”②2

2023-06-06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03296.html 1 兰考来的“麦客” /enpproperty-->